德国巴伐利亚州与奥地利蒂罗尔州边境山林中的小镇米腾瓦尔德(Mittenwald),位于德国南部,坐落在伊萨尔河的山谷,紧邻着卡文德尔山脉,毗邻奥地利的因斯布鲁克,居民约一万人。这里有着巴伐利亚阿尔卑斯地区最美丽的山区景色,有德国阿尔卑斯山区最著名的
“吕夫特尔”
壁画(Lueftlmalerei),也是德国的小提琴之乡,同时还以其空气清新而成为著名的疗养胜地。从奥地利进入德国,这里是第一站,可惜,我们时间不够直接去了天鹅堡,如果早知道去天鹅堡只能远眺,主要是为了购物,还不如就在这里体会小镇迷人的风光和中世纪壁画艺术,实在有点遗憾。
古老的小巷保持着当年的迹象,道路很窄,镇内不通机动车。小巷两侧的建筑都有着漂亮的尖顶窗框,外墙上还绘有各种图画,这一地区的人们用
“吕夫特尔”
壁画装饰房屋外墙,内容包括宗教、历史、道德、诙谐等各种题材,既美化了栖身环境,又使小镇增加了文明艺术之感。其中以圣母像以及新约和旧约中的故事场景为主。村里最显着的地标是粉红色的罗马天主教教堂。教会和许多建筑的周围,私人住宅,都绘有外墙装饰画,米腾瓦尔德的这些绘画诞生于1746年这里的教会成立之后。它的创作者是教堂画师马特乌斯·君特。而教堂内部以及尖塔的绘画则是君特的老师阿萨姆所作。
湿壁画技法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代产生的作画技巧,将灰泥浸泡水中一年以上,再取出涂底,在灰泥未干之前上色,因颜色入泥后几乎无法修改,且上色时间有限,需有极纯熟的作画技巧,很难有成功的作品,因此逐渐被油画取代;直到二十世纪后发现此画法不易褪色,可保持原色二、三百年之久,便重新获得肯定。“吕夫特尔”
壁画是湿壁画的一种,其名字来源已无从考究,一是按德文字面的意思译为 “室外壁画” ;二是据说一位著名的画家曾住在 “吕夫特尔”
(lueftl)家里,故以此名流传。画师们使用水溶性的矿石颜料在刚刚刷涂好灰泥泥浆,还没有干透的外墙上作画,随着泥浆的干燥和固定,这些颜料已经深深渗入其中。这样,一幅不怕风吹日晒,可以日久保留的壁画就诞生了。
在十四世纪,米滕瓦尔德通过布伦纳山口(Brenner
Pass)和因斯布鲁克(Innsbruck),从威尼斯这个富裕的城市运送货物到集散点。
从米滕瓦尔德,货物被转移到木筏上,木筏沿着伊萨尔河沿岸运到慕尼黑。
到17世纪中期,国际贸易路线转移到另一个通道,米滕瓦尔德作为交通繁荣的命运消失了,沉寂了很长的时间,直到十九世纪旅游业的兴起,这个小镇才又开始引起世界的注意,成为巴伐利亚阿尔卑斯山中最美丽的小镇。恰恰是默默无闻的漫长岁月中,它以某种方式避免了在其他阿尔卑斯村庄中出现的建筑“繁荣”,保持了原生态的自然风光和旅游需求之间的平衡。
它的中世纪繁荣反映在它的主要街道上,那里有巴伐利亚风格的房屋,华丽的雕刻山墙和保存完好的外墙壁画 --
歌德称它为“一本活着的图画书”。
小镇上的另一个重要特色是具有悠久的提琴制作历史。小镇上的小提琴博物馆开业于1930年,坐落在米滕瓦尔德一座美丽的老房子内。馆内展出了许多和提琴有关的展品,展示了这座小镇长达300多年的制琴历史,其中以巴罗克式的提琴居多。这里有时举办研讨会和其他展览等活动,并播放一部小提琴历史的影片。米滕瓦尔德是小提琴制造商
Matthias Klotz(1653-1743)的诞生地,克洛茨家庭制作的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在17世纪中叶就很闻名了。
小镇的夜晚充满了魅力,让人流连忘返。
如今,米滕瓦尔德仍然是穿越阿尔卑斯山的主要路线,高速公路和铁路已经联通小镇与外界的联系,位于加米施-帕腾基兴的东南方16公里处,从慕尼黑可通过加米施
- 帕滕基兴铁路线到西卡尔文德尔斯皮特山(2384米)脚下的因斯布鲁克,有两条索道可以上山。
http://www.mittenwald.de/
http://www.tagschmetterlinge.de/html/bayern/oberbayern/garmisch-partenkirchen/mittenwald.ht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