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师经》老师,请您做一名“中师”(威海三中 吴宾)
(2017-01-14 19:12:25)
标签:
转载 |
分类: 教师培养与管理 |
地址: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桥头镇
博客:http://blog.sina.com.cn/shijingwubin
医生按次第来分,分为“上医”、“中医”和“下医”,那么,老师也可以分为“上师”、“中师”和“下师”。达到“上师”境界的老师,能够塑造学生的灵魂,启迪学生的心智,完善学生的人格;达到“中师”境界的老师,能够培养学生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能力,让学生逐步形成学科素养;而作为“下师”能纠正学生的错误,解答学生的疑惑,能用表扬和批评激励和惩罚学生。
“上师”是很多老师追求的目标,但对于绝大多数老师却达不到“上师”的水准。要想达到“上师”的境界,老师必须师德高尚、博学多才、博古通今,并且还得是学生的心理咨询师和生涯规划师。只有像蔡炎培、陶行知等近代教育家才能称得起“上师”的称号,我们这些普通老师还是把“中师”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更好。
在现实中的很多老师,书教着教着就成了“下师”。上课对着天花板侃侃而谈,下课双手一摊甩手不管,表面上兢兢业业,实际上只是逢场作戏,做给别人看。思考和研究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时间越来越少,投机和钻营自己利益的时间和精力越来越多。工作上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就题论题,匆匆一讲,草草了事。“下师”已经不能算做是老师,只能算是一个基本具备教书能力的人。“下师”做能做的,那些当家教的在校大学生都能做。“下师”其实是不合格的老师,“中师”才是老师们追求和奋斗的目标。
“中师”要从长远的角度为学生谋求发展,而不是谋求学生短期的发展。学生短期的学科成绩有利于教师的利益(牵扯到教师的各种考核),而学生长期的综合成绩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老师如果为了个人的利益,大可不必关心学生习惯的养成,也不用考虑学生能力的提高,更不用顾及学生所有学科的均衡发展。老师只需要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强迫或者忽悠学生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自己所教学科上,教师的教学成绩就会很高。而“中师”不会这样,“中师”注重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引导学生各学科均衡发展,逐步提高学生能力和素质。“中师”的这种做法,短期内效果不明显,但从长远等眼光看,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但多数学校对老师的工作调动频繁,一个学生跟着一个老师的基本周期是一年,对于老师而言,学生短期的学习成绩对老师有利,绝大多数老师难以从学生的长远发展中获利。
但“中师”不会因为个人利益,而去损害学生的利益,即便学生最后成绩好而得益的别的老师,即便是领导、同事和学生都不知道这个学生成材的关键因素是曾经的教过的“中师”,“中师”不会因此而去计较。“中师”都是品德高尚的老师,他们可能没有“师德标兵”的称号,其实“师德标兵”的称号或许也无法衡量他们的高尚品德。
“中师”工作的着力点是学生这个人,而不是一件件琐碎的事。班上有好几个学生来问老师同一个题目,不称职的老师会用同样的方法和思路给他们讲解。“中师”不会这样,“中师”会根据各个学生的特点,找出他们出现问题的不同原因,从而对症下药。对于同一个题目,有的学生是因为知识没有掌握或者理解错误而做错,有的学生是因为不会应用知识而做错,有的学生是因为不会审题或审题错误而做错,有的学生是因为不具备解决该题的能力而做错。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老师只有弄清楚学生出错背后的原因,才能真正的帮助学生。老师不去弄清楚这些,一味的给学生讲解,老师自己累得要命,学生的问题也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
“中师”不仅能够弄清楚学生做错一个题背后的原因,还能够弄清楚学生某一学科成绩差的原因。到底是学习方法不正确,还是学科思维没有养成,又或者缺乏学习的动力和兴趣等,“中师”都会了如指掌,并在日常教学当中对学生因材施教。如果是等到大型考试时,才发现某些学生的成绩大幅度滑坡,就为时已晚了。“中师”随时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能做到防患于未然,所以“中师”教的学生,他们的成绩没有大起大落。学生能够人尽其才,将自己的能力全部施展出来,得到一个对自己来说最好的成绩。
即便是一个班上所有学生的成绩都能达到每个学生的最佳水平,但别人可能看不出“中师”有多大功劳。就像扁鹊三兄弟的故事一样。扁鹊大哥治病,是治于病情未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扁鹊二哥治病,是治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乡里。而扁鹊是治于病情严重之时,在经脉上穿针管来放血,在皮肤上敷药,所以都以为我的医术最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天下。这便是为后人所津津乐道的扁鹊三兄弟故事。
“中师”就像是扁鹊的大哥和二哥,到最后可能没有名气,而像扁鹊那样的老师,却被家长和学生称颂的,他们其实只不过是在学生成绩大幅度下滑之时,给予学生一针强心剂,让学生的成绩恢复到真实水平,或者仍低于真实水平,但已远高于成绩大幅下滑之时的水平,家长和学生就对他顶礼膜拜,而“中师”没有让学生的成绩大幅度下滑,也就没有资格接受家长和学生的崇拜了。
长期以来,很多“中师”都被埋没了。一个班所有学生的成绩都能达到每个学生的最佳水平,但班上的学生成绩仍然有高有低。一个学年过后,重新分班,“中师”因为努力做出的成绩重新被抹平。“中师”的能力和水平,很少有人知道,甚至有些“中师”自己也不知道,其实真正的“中师”哪里会计较这些。
大多数“中师”的书卷气很浓,不会宣扬自己的功绩,也不喜欢别人称颂自己。他们安下心来教书育人,不去追名逐利,所以“中师”的地位和结局可能还不如“下师”。“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当给老师划分出三六九等的时候,当各种比赛、荣誉等充斥于教师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时候,“中师”若不能放下,就只能“蓝瘦香菇”。
品德高尚、业务能力强的老师,想在各种比赛中获奖,想得到很多荣誉,给老师树立一个正面的榜样,值得肯定。安心教学、把心思放在学生身上,不去参加各种比赛,不愿意去追名逐利的“中师”更值得赞扬。品德恶劣、业务能力差,但却投机取巧,钻营各种比赛和荣誉的老师,是老师的中的败类,应该被唾弃。
在当下,有很多中医院、中医馆,有很多被人称颂的中医。可在教师队伍中,被人称颂的“中师”却少之又少。当我们的有关部门在大力表彰那些崭露头角的名师的时候,是否考虑去挖掘一下那些默默无闻的“中师”呢?把“中师”挖掘出来,把“中师”中的榜样竖立起来,让“中师”成为老师们一生追求的目标,我们教育就能又向前迈进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