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三年能走多远》节选(二)

标签:
转载 |
分类: 教育观察 |
(续)
10年前,当我们来到北京,面临儿子的教育问题时,尽管知道没有北京户口就不能在北京参加高考,但那时候他才刚上幼儿园,高考似乎还很遥远,我们乐观地以为,难道十年时间,难道从幼儿园起就在北京读书,到时候还不能在北京高考?
但是,10年过去了,高考已近在咫尺,情况却没有丝毫改变。我们离开故乡已经10年,儿子4岁来北京,他的童年和少年都是在北京度过,他已经长成一个地地道道的北方人了,现在要让他回四川读高中,回四川考大学,对他来说是不可想象的。那么,如果不回去,又该怎么办?将来的路怎么走,必须在中考之前作出决定。
这时候,一个以前我们想过却没有认真考虑的选择摆在了面前,那就是出国留学。
其实,即使没有高考这道坎,是否一直在国内接受教育,也是我们早就想过的问题。国内教育有它的优势,但种种弊端也是众所周知。况且,在全球化的今天,无论如何孩子都有必要接受国际化教育,只是以什么方式接受,在哪里接受,什么时候接受,我们还没有认真考虑过。现在,由于高考的逼迫,多年悬而未决的问题不得不在初三这一年落地,所有的可能性就都必须认真对待了。
于是就有了前面提到的那段“国际学校考察记”。通过考察,我们对未来的路基本上心中有数了,选路的担子终于放下。
但就在考察后的第二天,我突然接到父亲从成都打来的电话,说他的体检报告出来了,肝部有阴影,癌胚抗原偏高,“反正肝部是长了东西,但性质还没确定。”
虽然他的语气轻松,轻松得就像我们说得了一场感冒,有点发烧一样,但对我却犹如晴天霹雳。年初他在成都做完直肠癌手术后,活检是直肠癌一期,那时尚有比较大的希望,只要癌不转移,就有可能长期生存。但现在,转移了,每个人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我心如刀绞,顾不上其他,马上飞回成都。
2011年对儿子来说是关键的一年,对我来说何尝不是如此。我是家里的独女,没有兄弟姐妹,母亲早逝,我就是父亲唯一的至亲,是他唯一的依靠。
回成都后,天天跑医院,除了陪父亲治病,还希望他最后的时光过得美好。我尽最大努力帮助他修订和印刷已经写好的自传,完成他人生的夙愿。照顾他饮食休息,陪伴他走亲访友,享受生命的乐趣。这个过程既美好也艰难。
而儿子那头,他也在尽自己的力量走自己的路。
自从我和他爸考察了那所国际学校,“高中读国际学校,本科出国留学”这条路线就几乎确定下来,儿子的初三就在为这条路作准备了。
我和他爸都没有留过学,对这件事没有切身经验,我们的英语又很差,不能直接阅读英文原始材料,得到的信息都是二手货。显然,我们自己是不具备把孩子送出去的能力的,要想让孩子在这条路上走得好,必须依靠别人,具体地讲,就是找到一所靠谱的国际学校,能让鲁鲁接受不同于公立学校的高中教育,顺利由国内教育过渡到国外教育。
那天我们去考察的国际学校,因为从属于一个名气很大的英语培训机构,所以首先进入我们的视野。考察结果确实也很满意,遂作出决定,就去那里。决定一作,心也定了,只等着面试通知,后面的事就按部就班了。
但父亲的病打乱了我们的计划,我回成都后,北京就只剩了儿子和他爸。这是自儿子出生以来我离开他最久的一次,我在成都陪着父亲治病,儿子则在北京努力着他的学业。
二、上国际高中,脱离应试轨道
(节选自《三年能走多远——我这样把平凡孩子送进世界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