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教育是没有用的——回归教育的本质》摘录

(2014-11-04 13:34:12)
标签:

转载

分类: 教育观察
[转载]《教育是没有用的——回归教育的本质》摘录

《教育是没有用的——回归教育的本质》 林格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教育是没有用的——回归教育的本质》该书作者林格是当代中国有广泛影响的教育专家。被称作“用脚做学问的人”。

    该书通过大量的实例说明,让孩子成为教育的主体,把家长和教师都解放出来,是教育的本质,也是在应试教育之下能让教育提升的根本方法。

文|牧民
  • 我们的教育承担了不应由它来承担的过多的社会压力:升学、就业、致富、当官、成名成家,这些压力通过考试、升学的途径,全部加到了中小学生和家长、教师、校长的身上。
  • 解放老师和家长的出路在于转变观念,从教育内涵方面寻找突破口,才是正道。
  • 过去几十年,教育者长期执着于为孩子设计的教育方式,实际上是对孩子主动发展的一种人为控制。变“被动教”为孩子的“主动学”,是当前教育走出困境的唯一通途。
  • 现代教育有两个伟大使命:一是发现孩子,二是解放孩子。发现和解放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
  • 仅仅尊重人的基本权利是不够的,还要高度尊重人的生命发展规律,这是一切教育的逻辑起点。
  • 人的生命发展规律中有一个规律居于核心地位的,那就是人的主动性。这是一种人性,包括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
  • 教育者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无条件的保护甚至捍卫孩子的主动性,而不是控制它。
  • 激发孩子的主动性呈现为这样的教育过程:当孩子隐约感觉到了发展可能,这种体验叫美感。一位教育者就是能不断提供给孩子这些美感,也就是不断展示给孩子发展的各种可能性,这时,孩子的内心就会油然而生发出实现那些可能性的冲动和激情,就开始了自主学习的旅程,教育因此实现。
  • 我们的教育到了换“发动机”的时候了。这个“发动机”就是——回归心灵深处,回归到教育的本质,建立“健康、自然、无污染”的教育价值观。
  • 当孩子的学习能满足自己的好奇,能收获美感和满足感,不用别人催促和监督,这种学习才是最有效的。
  • 分解目标与降低难度是激发兴趣的不二法门。
  • 在孩子的学习问题上,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反复成功培养天才,反复失败培养庸才。
  • 学习的本质是快乐的,深入挖掘孩子学习的持久快感。充满发现的学习有快感;不断克服困难的学习有快感;激发求知欲、释放潜能的学习有快感;为自己学习才有快感。
  • 如果我们的教育控制了孩子的想象力,所有的知识传授都是徒劳无功的。
  • 有一句俗话叫“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分数就是“芝麻”,想象力就是“西瓜”。
  • 这是一个禁忌相继崩溃的时代,没人拦着你,你的禁忌越多,你的成就就越少,人只应有一种禁忌-法律,除此之外,越肆无忌惮越好。
  • 每个孩子都是充满想象力的天才。还未经文明熏染和污染的孩子,其思维模式还没有被纳入到社会公认的体系中,他们天马行空,稀奇古怪的想法其实正是可贵的想象力的火花。
  • 无数充满奇思妙想的孩子长成了思想贫乏单调的成年人,这里要责怪的,自然不是孩子,而是家长和老师。
  •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观点误导了很多人。其实终点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
  • 模糊是一种超然的评价方法,人的发展更应当采用模糊的评价方法,模糊的评价,实质上是上升到教育文化意义上的评价,是人性的回归。  
  • 从本质上说,教育就是以心灵感应心灵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如果我们过于依赖大脑、依赖心理学技术、依赖知识的传递,就会使我们的心灵失去了感知、感觉和感应的能力。事实上,感受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个件事物,才能让生命生动而自由起来。
  • 幸福本身不由你获得多少决定,而是决定于你感受到多少。
  • 孩子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如果他们的心灵没有被教育者感应到,一切的教育是没有用的,教育本真将离我们越来越远。
  • 一句话中,语言只占15%,表情占30%,人的状态占55%。可见,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状态,一个教育者达到了一种较好的状态后,随意说说,就是最好的教育。
  • 孩子的反叛往往由于教育者说话太多。修炼自己的教育状态,实现“闭着嘴说话”,才能赢得孩子的尊敬。
  • 解决家长“唠叨”的问题,说大一点,是解决家庭教育困境的一个突破口。
  • 要让孩子敞开心扉,教育者自己必须变得柔弱起来。柔弱甚至示弱是一种根本性的教育素质。只有自己的内心变弱了,才能缩小孩子的心灵和你的心灵之间的距离。
  • 只要让孩子感应到你真的在乎他,他就不会让你太失望。
  • 无声的行动有时能与话语一样重要,起到交流的作用,更能够体现对孩子的爱和赏识。
  • 教育需要打开心门。不可抱着焦躁的心来面对孩子,我们需要从身上流露出一种温暖平和,需要让孩子感受到阳光。
  • 精彩的教育是传递精神能量。把我们心中的能量通过一种管道输送到孩子的心里去,每个孩子的心中一定是春意盎然。
  • 让孩子知道,人有尊严、有力量,可以突破面前的一切困境。
  • 回归教育的纯正,就是以自己的平静心情,培养孩子的平和心态。
  • 孩子的心灵是柔弱的,如果一开始的成长就是一面布满了漏洞的墙,他也许需要用一生的力量去修复那些伤害。
  • 看孩子不顺眼,是因为自己修养不够。
  • 注重心情的教育,才是美好的教育,才是回归心灵深处的教育。 
  • 教育者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孩子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孩子的自主学习。
  • 作家冰心说“让孩子象野花一样生长”这应当是现代教育变革的总纲领。
  • 允许孩子有秘密,是帮助孩子走向独立的踏脚石。
  • 孩子需要有自己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摸索、碰撞,在这个过程中知道问题的边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任何粗糙的插手,都会让孩子在自己找寻坐标的过程中感到被监视,甚至感到羞辱。
  • 教育者的一个善行是:最好少一只手。(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给予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
  • 教育者要保护孩子的主动性,关键是放下自我。
  • “教育者是孩子的学生”,这不是一句夸张的口号,而是无法回避的现实。
  • 教育者的目的是让孩子成长,而不是显示自己的聪明才华,这样即使获得了尊重也是带着负面的尊重,总有一天,会被孩子抛诸脑后,真正的权威性是等孩子长大后回想起来的权威性。
  • 理想牵引越早越好,教育者要尽早在孩子的内心装一个发动机。
  • 理想教育的第一个要求,是引导孩子形成目标管理的习惯。激发孩子的学习潜能应当从目标的确定开始。理想教育的第二个要求是,为孩子的心灵树立远方的灯塔。
  • 当前教育更加重要的任务这是还原人性之美,彰显人性光辉。
  • 善良是一种至爱,是一切人性之美中最为光彩照人的,其意义已经超出了教育的范畴。
  • 改变教育,其实是从改变教育者自己开始。
  • 包容和谅解是一朵芬芳的玫瑰,教育者有责任把这朵玫瑰传递给孩子。
  • 对于孩子来说,主要学会遵循游戏规则。只有遵守规则,才能学会竞争,学会合作,学会充分使用正当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
  • 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离不开自信做基础。自信是人格的基础。
  • 要培养自信,首先应该乐观自强,让孩子相信自己的潜能,凡事做出积极的选择。
  • 只看自己有的,不看自己没有的。
  • 爱心是无限珍贵的人性瑰宝,特别是对于“以自我为中心”特点显著的新一代独生子女来说,尤其显得重要。
  • 父母和孩子之间保持亲密的关系,胜过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教育。
  • 一切成功的教育都是和谐的教育,好的关系的本质特征就是和谐。
  • 我们的孩子内心里都有永不熄灭的蜡烛,这根蜡烛有着无限的能量,而教育者的任务是做一根火柴,点亮孩子心中的光明。
  • 学习是动物自身发展的需要,人的学习超越生物的本能活动,当学习者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感触、体验到学习与自身生命变化和发展相联系的时候,特别是当他们积极主动探索、发现和发展的时候,学习就会变得快乐、美好。
  • 做孩子的律师,意味着站在孩子的一边,竭力维护孩子,而不是做一个裁判是非的法官,站在孩子的对立面,与孩子形成对抗关系。
  • 教育者应当选择做一个让孩子自由发展的“农夫”。
  • 教育者永远无法和孩子一起跑到他的人生终点,因此,最好的选择是站在看台上,为孩子呐喊助威,起到拉拉队的作用。
  • 孩子的成长需要适量的孤独。有了孤独感,人才能在踽踽独行中变得坚强和独立。孤独是人的生命中一种重要的体验,哲学家说:“人在孤独的时候,才能与自己的灵魂相遇。”
  • 无言而教化万方。不教而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 教育孩子的过程,就是教育我们自己的过程。
  • 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关键在于“选择中接纳自己”的这个环节。
  • 父母的自我更新——学习是必须,悟道是目标。真正的学习是学而不用、悟而不用,悟了,就会内化为自己的一种素养,悟得多了,就能积累一种境界和高度,有了高度以后,自然流露出的心态,就是最好的教育。
  • 改变中国教育,要从改变家庭教育开始。
  • 培养孩子是成人成长的第二次机会,放弃了这个机会教育容易失效,自己也失去了迈入更高境界的可能。
  • 创造适合每一个孩子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 假定孩子最佳才能区的目的正是要唤醒这个沉睡的巨人。
  • 孩子的潜能象空气,放在多大的空间里,它就有多大。
  • 教育的价值,在于唤醒自觉。当教育者把孩子的自觉唤醒后,他就完成了作为教育者最重要的工作,因为人在自觉意识产生后,就获得了主动发展的永不枯竭的动力与热情。
  • 自尊,隐含了人发奋图强的密码,只有自尊得以保证的人才能积聚无比强大的精神能量。 
  • 对人的命运发生作用的,除了知识,还有人格和能力,三者协同发展才能促进人的发展。在这三者中,知识是次要的,而人格和能力起主要作用,这是新时期对教育目标的新认识。
  • 知识并非力量。把拥有知识本身当作一种资本,容易把问题想得复杂,反而失去了创造力。
  • 每一个孩子在体验中不断地感知、感悟、积累的过程,这是任何教育都无法代替的。
  • 只有悟到的才是自己的。
  • 引导觉悟的方法,第一阶梯:读万卷书;第二阶梯:行万里路;第三阶梯:阅人无数;第四阶梯:跟随成功者的脚步;第五阶梯:高人点悟。
  • 创造性才华是衡量一个人能力的最终标准。创新意识的培养能保证孩子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 美育的根本性价值在于给人自由与解放。
  • 一切成功都是做人的成功。一个人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最终必然落实到优良的外在行为上。一个人做人是否成功,主要从行为上判断。
  • 养人养心。我们所倡导的新时期养成教育的起点,就是养心。心正则身正,身正则行为正。
  • 素质是养成的:1、幼儿养性——优美人格的奠定。2、童蒙养正——圣贤智慧的陶冶。3、少年养志——理想抱负的鼓舞。4、成人养德——真实生命的开展。
  • 习惯仿佛一根绳索,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
  • 真正的教育不在于说教,而在于引导自我训练。
  • 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的六大习惯:把一件事情做到底;孝敬父母;说了就一定要努力去做;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认真写字;从错误中反思自己。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