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魏忠先生对李希贵老师的质疑之后,我必须承认,魏先生对教育的情感是炽热、真挚的,他的教育思想是颇具启示与建设性的,他对教育的理解是广泛与深刻的。我钦佩他对教育独立思考的精神与直面教育的勇气。
对魏先生近乎檄文的质疑,我粗略梳理了一下,他主要在论证两个问题;其一,李希贵的教育家名头是经过精心策划的一场闹剧;其二,李希贵老师的教育改革虽然成功但不具有真理价值。
接下来的质疑,我很不情愿在李希贵是否称得上教育家这个问题上破费笔墨,这是一个很无味道的话题。地球人都知道,自民国时期陶行知先生以来,我们教育界一直在千呼万唤真正教育家的横空出世。我的质疑兴趣在第二个方面,即李希贵老师的教育教学改革是否具有普遍性与借鉴价值。
在魏先生眼中,李希贵老师的教育教学改革浪得虚名,他引经据典列举了大量一手材料。第一,十一中的校园面积严重超标;第二,十一中有着强大资源背景优势;第三,李希贵背负着掠夺教育资源的道德责任。一句话,李希贵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改革是独有的,既不可学也不可仿。我与魏忠先生的关键分歧正在于此。
质疑一:教育资源是否决定教育理念。教育资源是教育能够得以正常展开的前提,这个道理不会有人否定。问题在于,魏先生把李希贵在十一中所作的一切,基本归因于是在占有绝对资源优势的情况下取得的。他的字里行间一直透漏着这样的信息,没有资源优势,他李希贵什么也不是。他的六篇文章洋洋洒洒上万言,他只字没有提及李希贵怀揣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他在践行教育理念中都付出了那些努力。这就让人纳闷了,教育除了拼资源之外,难道就没有了其它追求了吗?如果有,为什么魏先生只字不提?当然,魏先生不会别有用心的,但他用这样的方式去质疑李希贵,就很容易让人往他的质疑动机方面联想。读过李希贵文章的人都知道:李希贵教育追求的核心在于培养儿童的人格品质,而人格品质的培养正是我国当前基础教育的真空。如果说李希贵成功了,只能说明他善于利用了这些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让儿童得到了实在利益。我们国家有钱的学校并不鲜见,物欲横流让很多学校挣钱越多,而离儿童却越来越远,而李希贵没有这样。
质疑二:李希贵的教育教学改革是否具有普及价值。这个质疑是顺着质疑一延伸下来的。
我试问一下,魏先生需要的是什么样的推广与普及?如果我们单从学校的占地面积、校园的基础设施及师资力量这个层面,十一中是我国教育界的世外桃源。而教育之所以为教育,我们只能从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角度去衡量。魏忠老师自己也承认,北京十一中所已经形成的“翻转课堂”“小班化教育”“走班制”“取消班主任”成功了。这个成功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李希贵老师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稍在教育界呆过的人都知道,不要说在北京这样人口密集的地方,就是在普通县城学校,如果实行小班化也是一个顽疾。顽疾的根源在哪里?据我了解,并不完全是由于钱的原因,而是由于财政没有此方面的资金供给造成的。李希贵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当然是因为他有充足的钱,就像我在质疑一中所说的那样,我们国家有钱的学校并不鲜见,鲜见的是很多学校的教育者没有教育情怀,常见的是很多学校只知道伸手向国家要钱等编制而不作出自己的努力。如果我们国家像对待十一中那样让校长有作为而不是管着卡着,十一中模式会很快燎原的。
质疑之三:李希贵是否应该背负掠夺教育资源的道德责任。十一中拥有中国最豪华的师资力量。魏先生对此极为反感。是的,从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看,能够像李希贵这样大手笔地引进高学历的人才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的学历高端化是教育发展的一个大趋势。我百度了一下,在美国中小学教师中的硕士超过了百分之四十,博士超过了百分之五;在芬兰,只有硕士以上学位的人才具备有中小学教师资格。李希贵的教育实践启示我们,这是教育发展的一个方向,我们虽然现在无法做到,但不这样做一定是对儿童的不负责任。李希贵在此方面的成功不在于是否有普遍性,而在于引领性。至于李希贵老师是否应该为此背负道德责任,这是一个很经不起考证的话题。我只强调一点,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合理的就是现实的。至于为什么,看一看我国众多优秀教师的境遇就会完全明白。
文章的最后,我很想说明,作为农村小学的一名普通草根,我所在的学校与十一中的条件相比不知要差多少个档次,我之所以呼吁善待李希贵,源于我从李希贵的教育理念中懂得了什么才是真教育,我在教育行动中应该做出哪方面的努力。
(文/张国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