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人问教育人(8)

(2014-04-02 14:20:40)
标签:

成就

教育

教育人

理想

分类: 《校长》看点
《教育人问教育人》专栏(8)
教育人问教育人(8)

    郑帅(广东省东莞市虎门外语学校小学部教师)
    问题内容:
    关注孩子的成长比成绩更重要,一线教师都深明此理。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单一的教学评价下,学生的学业成绩从一定程度上是教师的立足之本,亦是立校之本(特别是竞争比较激烈的学校及民办学校表现更甚)。如何更好的处理学生的学业成绩与学生的个人成长之间的关系?如何在一定时间(一年内)高效的进行学困生的转化?如何让学生的成长与教师的专业成长有机结合并相互促进?恳请专家给出详解,谢谢。
    原绿色(安阳市殷都区教体局副局长、安阳市铁西路小学校长)
    关注孩子的成长比成绩更重要,不仅是一线教师深明此理,校长、领导,甚至家长、社会贤达都深明此理。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单一的教学评价下,学生的学业成绩从一定程度上是教师的立足之本,亦是立校之本,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学生的学习之本,家长和社会的关注之本。这位教师能思考这样的话题,提出想解决的三个实际问题,真的是责任心、上进心可嘉。
    其实,所谓的学业成绩主要指分数,搞非智力因素研究的金华师范附小徐锦生校长曾对我说,兴趣的激发比分数更重要,习惯的养成比分数更重要,方法掌握比分数更重要,能力的培养比分数更重要,个性的张扬比分数更重要。徐校长说的这些不正好是学生个性成长的要素吗?徐校长曾自豪地说,他们学校从非智力因素入手,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兴趣、习惯、方法、能力和个性的张扬,可他们学生的分数照样很好。我们安阳市殷都区这几年扎扎实实进行了“主体多元”教育改革,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入手,诚心诚意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生活的主人(自主管理),活动的主人(自我体验),并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着力唤醒学生的智慧潜能,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最好的他自己。我们没有把精力聚焦在分数上,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自主成长,但连续三年迈了三大步。学生的学业成绩从安阳市五区最后,变成第二名,微弱领先的第一名,遥遥领先的第一名,成为安阳市教育的奇迹,再次证明了让“高分”成为副产品完全可以成为现实。
    至于如何在一定的时间(一年内)高效地进行学困生的转化,真的是一门科学。如果说指学生的成长,还是要更多地关注那些比分数更重要的因素;如果单纯指学生成绩,那就需要应试技巧。要研究好学情,看学生的底子如何,困难在哪,学习任务是什么,弄清楚以后对症下药,该讲解的讲解,该让学生背的背,一点一点突破,一步一步积累,不断让学生增加自信心,成绩慢慢就会好起来。

    我是谁:范明刚(山东省肥城市河西小学白云山校区教科室副主任)
    我要问:程方平(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问题内容:
    尊敬的程博士:您好!我是一名基层的教科室副主任,分管教育科研工作,我想通过您了解一下,如何申报全国级及省级教育科研课题,具体的流程和必要的要求是怎样的?请指点迷津。
    程方平回答:
    我的建议请您参考:
    首先,科研的价值不体现在“级别”上,校本课题一样会很有价值,所以基层教研领导要积极引导本地的教师和教研人员从研究现实的真问题出发,而不要把注意力放在课题的所谓级别上。
    其次要知道,国家级、省级课题应该都有“课题指南”,可以在相关的网站上获得信息及指导。在一般情况下,省级或国家级课题都相对更宏观,研究起来相对复杂,所以,需要做充分的论证,探索的是相对普遍的规律。
    第三,地方教科研应与学校和学科教学工作紧密相连,也可使基层的研究更有价值和实用性,为此,应引导基层研究者多用调查和实验的方式开展研究,而不是满足于发表文章,这是一个学风的问题,需要强调和引导。 
    第四,对于争取省级、国家级课题等有限的机会,可以采取合作协同的方式争取,如部分学校联合申请、优势互补,能够较好地探索较为宏观和普遍的问题,也较容易被重视和批准。
    第五,课题论证有一定的规范,包括选题有学术和实用价值,反映了教育改革实践的需要;同时,补充了以往研究的不足;再者,有较严密的逻辑分析和实验印证,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探索改进和完善的途径与方法;并能有较为清晰明了的表述。在开始时,可以用成功申请的案例做引导,并归纳出一些规律。但最重要的还是,研究问题本身具有现实意义和价值。
    总之,能不能申请下课题,都应该推进研究工作,提升大家的科研素质与能力。
    祝好!
(编辑 王慧)
(2014年2月《校长》杂志“教育人问教育人”专栏)

《教育人问教育人》栏目·问题征集

    教育圈很大,也很小。无论您是谁,来自哪所学校,做着什么工作,您都可以向教育圈内的任何人提问,提问任何问题。
    无论是“英美教育对中国基础教育的影响”之类的宏观问题,还是“如何帮助班里的多动症儿童”这样的微观问题,无论您是向教育大家发问,还是仅仅想问一个您工作中的下属,只要您想问的人,我们都帮您联络到他,请他回答您的问题。
    《教育人问教育人》就是这样一个充满了理想与现实问题的栏目,这些问题,您或想到,却从未有人回答,您或想探索,却一直无处着手。
    《校长》杂志会挑选出特别有趣或者特别实际的问题,每期大约五十个问题左右,然后以我们所有的人脉和资源,向被提问者提出这个问题,并告之大家答案。如果您的问题有幸被选中,我们将赠送您当期杂志作为纪念。
    当然,因为我们能力有限,或者有些提问者的胆识无限,肯定会有一些问题得不到答案。但是,我们会抱着一颗执着的心,以最坚持的手法,尽量完成您的愿望。就算一些无解的问题,我们也会把无解的原因和我们寻求解答的过程写出来。
    另外,也请您的问题遵循我们的原则:
    1.尽量选择问教育圈内的事。
    2.只能问中国人。
    3.不能在提问中攻击人。
    请遵循以下格式,投稿到栏目编辑王慧的邮箱920982814@qq.com
    谢谢!
教育人问教育人(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