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人问教育人(7)

(2014-03-27 14:52:51)
标签:

成就

教育

教育人

理想

分类: 《校长》看点
教育人问教育人(7)

《教育人问教育人》专栏(7)
    王家成(湖北省宜城市龙头中学教师)
    问题内容:
    刚刚过去的2013年里,尽管“雷人”校规一出现,就遭到社会的抨击,可是之后又会出现更“雷人”校规,作为校长,您怎么看?2014年还会出现这种情况吗?谢谢!
    孙仕满(山东省临沭县实验小学) 
    回答:
    学校制度文化建设是逐渐发展的过程,如果我们拿学校十多年前的制度仔细审视,就会发现一些不妥之处,这很正常。说明了学校制度是不断发展的,教育管理是不断文明进步的过程。几年前,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批评有的学校让学生“循线而行”,进出校门,都要按照画好的线行走。文章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当时觉得很得意,认为应该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多一些随意。可是到了学校参与了实际的管理,在面对学校十分拥挤的情况下,才发现这也是无奈之举。管理,更讲得是适合,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更清楚哪些管理是合适的。
    随着现代媒体的发展,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雷人”校规会不断地被曝光。 “雷人”校规的产生,自然与学校的不恰当要求有关,但是也与媒体的过分炒作、断章取义有关,但是我想,作为理性的社会,还是要对教育多一些宽容与理解,大棒子解决不了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问题,多一些关心与期待才会让学校发展更加从容。

    我是谁:张先彬(重庆市巴蜀小学/教师)
    问题内容:
    脑科学的发展可以给儿童教育带来那些新的启示?儿童的学习是怎样发生的?我们怎样才能更好的走入儿童的心理世界?
    任国强:钱学森教育思想研究会会长、中国管理科学院思维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伦敦大学脑认知科学博士、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员尹文刚指出,0~3岁阶段,脑发育的关键期是情绪与运动方面。学前期脑发育的关键期主要体现在感知觉与运动方面。小学阶段脑发育的关键期主要体现在形象具体的思维、书面语言的理解与掌握。作为教师,要根据脑发育关键期规律,进行针对性教学。
    其中,迁移性学习是大脑网络优化的最佳方式。所谓迁移,是指两个方面,一是过去的学习经验对现在学习的影响,二是现在的学习对将来学习的帮助程度。随着新的信息融合,大脑在不断更新、扩充自己的网络结构。
    迁移性学习是脑网络优化的最佳方式理论,让教师从生理、心理两方面重视正迁移的重大意义,在备课或教学中更注意建立正面迁移,让儿童在学习中不仅获得成功,而且构建出了最佳结构的大脑,一生受益无穷。
    在大脑发育中,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不具有多少营养价值,只是外在的效果表现而已。所以,作为老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儿童积极的学习情绪、主动的探索态度,在此基础上,才是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千万不要本末倒置,只注重教授知识,不注重学习情绪。
    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走入儿童的心理世界?把握儿童成长的内心诉求,创造条件或环境来满足这些诉求,这就是走入儿童内心世界的捷径。这里再特别强调一次,儿童成长的内心诉求是,积极的情绪体验、主动的探究机会和不断的成功感受。大脑发育的本质诉求是,积极的情绪体验、主动的探究机会和不断的成功感受。只要抓住这三点,每一位老师,都会成为一个伟大心灵的塑造者、杰出人才的培养者。

    宁雪娇(重庆市九龙坡小学)
    请李院长指导一下,在教师进修的道路上,作为一个年轻教师我应该如何提高?有什么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李大圣(重庆市江北区教师进修学院院长)
    亲爱的老师:
    我为你提供卓越教师的三个显著特征,供你对照:
    特征一:经验+反思。成长需要耐心,时间的力量无可替代。但时间只有对具有反思习惯的人才有意义。例如于漪一篇课文三次备课。第一次独立钻研,读出自己的见解;第二次博采众长;第三次上完课之后,根据学情,再次备课。
    特征二:数据+证据。好老师不凭感觉教书。他会时刻借助调查问卷、定期座谈、检测工具,深入了解学生与学情。21世纪教育研究院调查显示,农村小学生当心里不痛快时,仅有1.5%的小学生会选择和老师倾诉,但有22.1%学生跟谁也不说或报告称没人可说。据此调查,教师就会反思两个问题:为何孩子不向教师倾述?学生无人可说会不会憋出毛病?
    特征三:概念+思想。好教师会在理论与实践的双向滋养与建构中拥有自己的教育哲学与教学风格。他注重教育基本理论、课程与教学论以及学科教学理论的提升,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学以致用、融会贯通,同时拥有上天入地功夫。李吉林老师、吴正宪老师就是榜样。
(编辑 王慧)
(2014年2月《校长》杂志“教育人问教育人”专栏)

《教育人问教育人》栏目·问题征集

    教育圈很大,也很小。无论您是谁,来自哪所学校,做着什么工作,您都可以向教育圈内的任何人提问,提问任何问题。
    无论是“英美教育对中国基础教育的影响”之类的宏观问题,还是“如何帮助班里的多动症儿童”这样的微观问题,无论您是向教育大家发问,还是仅仅想问一个您工作中的下属,只要您想问的人,我们都帮您联络到他,请他回答您的问题。
    《教育人问教育人》就是这样一个充满了理想与现实问题的栏目,这些问题,您或想到,却从未有人回答,您或想探索,却一直无处着手。
    《校长》杂志会挑选出特别有趣或者特别实际的问题,每期大约五十个问题左右,然后以我们所有的人脉和资源,向被提问者提出这个问题,并告之大家答案。如果您的问题有幸被选中,我们将赠送您当期杂志作为纪念。
    当然,因为我们能力有限,或者有些提问者的胆识无限,肯定会有一些问题得不到答案。但是,我们会抱着一颗执着的心,以最坚持的手法,尽量完成您的愿望。就算一些无解的问题,我们也会把无解的原因和我们寻求解答的过程写出来。
    另外,也请您的问题遵循我们的原则:
    1.尽量选择问教育圈内的事。
    2.只能问中国人。
    3.不能在提问中攻击人。
    请遵循以下格式,投稿到栏目编辑王慧的邮箱920982814@qq.com
    谢谢!
教育人问教育人(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纪念理想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