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班主任过90大寿  24名七旬学生道贺忆50年师生情

(2013-04-19 11:26:46)
标签:

班主任

学生情

共同见证

美好教育

教育

分类: 教育观察
班主任过90大寿  24名七旬学生道贺忆50年师生情
http://www.xiaozhangchina.com/article/uploadfiles/2013/04/201304191125410490.jpg 24名七旬学生道贺忆50年师生情" TITLE="班主任过90大寿  24名七旬学生道贺忆50年师生情" />
学生为吕老师梳妆打扮。
http://www.xiaozhangchina.com/article/uploadfiles/2013/04/201304191125583302.jpg 24名七旬学生道贺忆50年师生情" TITLE="班主任过90大寿  24名七旬学生道贺忆50年师生情" />
平均年龄75岁的学生与90岁的班主任合影。
http://www.xiaozhangchina.com/article/uploadfiles/2013/04/201304191126172521.jpg 24名七旬学生道贺忆50年师生情" TITLE="班主任过90大寿  24名七旬学生道贺忆50年师生情" />
吕老师看老照片,辨认当年学生。
  4月18日上午,南京海福巷戎苑宾馆,一位90岁班主任过生日,她教过的24位平均年龄75岁的同班同学来祝贺。学生们拿出当年的老照片让老师端详,还当场书写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书法作品作为礼物。据悉,这位班主任叫吕月沧,50多年前,她在南京四女中(现人民中学)教高中语文。
  50年后再聚首有啥变化?
  学生成了“老太婆”,老师变成“老顽童”
  4月18日上午,南京海福巷戎苑宾馆的珠海厅里,一群上了年纪的女子簇拥着一位满头银发的老者谈话。据悉,这位班主任叫吕月沧,50多年前,她在南京四女中(现人民中学)教高中语文,那些学生都是她班上的高中生。除了寿星90岁的吕月沧,其他24位学生平均年龄都在75岁左右。如今,合计“1800岁”的24位当年的女学生从四面八方赶来道贺,其中还有一位从香港赶来的。
  “瞧,你是梁同学,当年你不是扎个小辫子吗,现在变成短发老太婆了!”“咦,你不是当年很苗条的吗?总也吃不胖,现在怎么这么富态!”“哎呀,吕老师,你当年很严肃的,我们班上都喜欢听你讲课,但是却从不敢跟您开玩笑。想不到您现在变成了老顽童,专门拿你的学生开涮!”如今毕业50多年了,虽然外貌今非昔比,但彼此呼喊大名小名,聊起当年趣事,仍是历历在目。耄耋之年的吕老师记忆力很惊人,即便是当年班上一个同学的一个小小“八卦”,她也如数家珍。
    学生们都送老师啥礼物?
    围巾、背心、镯子外加“亲手体书法”
  阔别50多年再相聚,学生们带来了各自准备的礼物,有真丝围巾,“素雅大方,很配吕老师的气质”;有发热背心,这是一位来自香港的学生带来的磁疗新品,“南京春天气温忽冷忽热,穿着可以护肩保暖”;有富贵镯子,“这是从名刹高僧那里请来的”;还有“亲手体书法”,稚嫩的书法“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出自其中一位学生的宝贝孙子之手。看着这些别具心思、折射出滚烫师生情谊的礼物,90岁的寿星吕老班主任激动了,高兴了。看着桌子上大大香甜的蛋糕,还有上面裱花的数十个寿桃,“忆当年”的话茬也多了起来。
  “吕老班”对她学生说:“人间有两种感情最是可贵最无价,一种来自亲子之情,另外一种就是师生感情,是最纯洁最高尚的。”吕老师还告诉记者,她有生以来从没有过像昨天这么高兴,她希望学生们青出于蓝胜于蓝,在各个工作岗位上胜任,和家人在一起幸福美满,开心快乐过好每一天。
​    忆当年  联欢会上“老班”必唱《松花江上》
  梁同学告诉记者,50年前的她们,白天除了上课外,还要去中山门外马群以东的农场种菜,大白菜、青菜、土豆样样都有,吕老师带着学生一起劳动,边干边学。
  吕老师是东北沈阳人,语文课上,同学们都特别喜爱听老师朗读课文。那感情充沛、带着东北腔调的普通话当时是令班上好多女同学羡慕不已的。印象深刻的是,班上3年的跨年联欢会上,同学们都嚷着让吕老师上台表演,而每次吕老师都唱一首:“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每次唱到第二段,吕老师就眼眶湿润了。因此在梁同学的成语字典里,理解最深的就是“热泪盈眶”。
    当年的校花现定居香港,爱和老师煲电话粥
  4月18日的师生聚会,一位来自香港的左蕾“人气最旺”,“校花来了,从香港赶来为老师祝贺,心真的很诚!”原来,左女士当年长相清纯美丽,是全校出名的。
  左女士4月18日接受扬子晚报记者采访时回忆和吕老师在一起的那段青葱岁月时说,吕老师推荐她进了小红花艺术团。有时候因为参加学校安排的演出或接待活动,左同学落下了课。吕老师就自己抽业余时间给她“吃小灶”补课。
  如今,定居香港的左女士每年春天都要回内地省亲,不过她自称“最想看的人”还是“吕老班”。即便在香港,左女士也经常和吕老师“煲电话粥”,吕老师则经常把其他同学的新联络方式和近况告诉左同学。
(文/图  扬子晚报通讯员 吕西翰 实习生 顾婧 记者 范晓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