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答案时代”必须终结
(2013-02-27 10:36:43)
标签:
校长课外阅读昆虫羽毛麻烦 |
分类: 教育观察 |
此类“脑筋急转弯式”的命题,本具有良好的益智和启迪功能,如果出题人让孩子做出自由回答,只要言之有理,符合逻辑,判为正确,此为值得推广的好题。而一旦遭到单一标准答案的限定,它就沦为一道臭题、愚题和滑稽之题,成为中国教育的诸多笑话之一。
我曾去旁听过一位优秀小学语文老师的公开课,时值仲春四月,老师出题“窗外”,请学生观察室外景色并报告看到的事物。有学生说看到了发出嫩芽的大树,有的说看到了蓝天白云,有的说看到了摩天大楼等等。而老师的回答是,你们都错了,正确答案应该是:我看到了春天。虽然老师的标准答案更具“隐喻”色彩和“语文”气息,但又有何理由说孩子们的答案是错的呢?难道他们看到的都是幻景?
这种所谓单一标准答案,已经成为中国文科教育的基本模式,被广泛运用于造句、修辞练习和作文的批阅中,令语文教育学习彻底丧失智慧和乐趣,沦为应试体制下冗繁而乏味的功课。
文科教育的答题方式,应该形成自己独特的逻辑。它通常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指涉事实、语法、拼写之类的“硬知识”,可以设定单一标准答案;而关于智力、观点、想象力、风格之类的“软知识”,在整个文科系统中占据70%以上,则应全面开放答案。简单套用理科教学模式,过度依赖标准化测试,放弃了多元开放的教育模式,只能造成对文科教育的最大伤害。
在西方的语文课里,除了拼写和文法等“硬件”有单一标准,所有的思考题、智力题、作文、社会调查、课堂讨论等“软知识”,都没有标准答案。学生们在课堂上可以自由争论,老师做后期总结,仅仅指出那些明显的错误,对各种合乎逻辑、自圆其说的回答,都给予正面鼓励。
标准化测试对儿童教育的最大威胁,就是摧毁个人想象和逻辑推论,严重伤害学生对语文、历史和政治课程的兴趣,消解独立思考的动力和课外阅读的兴趣。
在文科教育中设置强制性标准,往往是教育机构无能的表现。一些教育机构或从业人员,为了降低批阅的“劳动强度”,避免不同答案可能带来的诸多麻烦,而用单一标准答案来“一以蔽之”。
而强制性标准的设置,无疑是应试教育体制的后果。高考制定排他性的单一答案,把教师、学生和家长一起捆绑起来,共同揣摩出题者的心理,努力迎合出题者的观点,根本无需探求与建构自己的独立见解。正是这种荒谬制度引领整个中国教育,把它变成以单一标准答案为轴心的考试机器。这部庞大的机器至今还在震耳欲聋地运转,制造各种“标准化产品”,把中国送入漫长的“标准答案时代”。
它的最终结果,就是中国不再拥有创新和创造人才,而所谓建设“创造大国”的理想,以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宏伟蓝图,只能是一个无限美妙的蜃景而已。
(文 / 朱大可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教授)
(编辑王
(2012年5月《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