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家沙龙·2010年会综述
文/张良
2010年8月20日至22日,校长杂志社主办的“当代教育家沙龙·2010年会”在重庆举行。
这是一次有趣的会议。
当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位校长和教育专家在20日晚进入欢迎酒会时,首先迎接他们的是十几幅素描画,很多嘉宾从中看到了自己的面孔,而这些面孔在过去一年都曾出现在《校长》杂志的封面上。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庞茂琨教授的《校长》封面人物画展,以及随后的单簧管乐队的表演,给本次沙龙奠定了一个“非常规会议”的基调。教育和艺术一样,都体现着人类清洁、高尚的精神追求。
在正式会场上,参会嘉宾面对的不是一个空荡荡的主席台,而是其他嘉宾的面孔——10多个小组的分散式布局,让沙龙的交流特色更加凸显。这些孤独的行者,可以在彼此面对面中,以眼神拥抱,让心灵温暖。
这也是一次碰撞和穿越的会议。
文化、体制、历史、身份、性格乃至价值观的两面,在交流中充分体现。但是,无论所处的位置有何不同,看着这些数十年埋首教育生命依然激情饱满,就想起本次沙龙嘉宾吴非老师的一句话:我还在高地上。
“我还在高地上”!是的,如果大家都没有撤退,这不正是中国教育未来希望和不竭的动力!
全球与本地
在酒会上与一所国际学校的校长聊天,他说他们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直接上海外大学,并预言,海外大学来中国开拓生源会是一个越来越明显的趋势,条件也会越来越优厚。世界是平的,教育资源也是平的,学生已经在全球范围内选择学校了,中国的学校感受到压力了吗?而另一方面,据今年高考的数据,已经有5个省的大学招生人数超过报名人数了。
第一位演讲嘉宾,世界教育研究协会候任会长、香港教育学院副校长郑燕祥展示了海外专家的视野。
据国际劳工组织报告称,2009年全球有8100万青年人失业,失业率为13%,创有史以来最高纪录。香港有4成员工对未来没有信心,担心被裁。教育能教给青年人在经济海啸中冲浪的本事吗?
中国和印度每年供应的中学生数量,是美国加欧盟的3倍。中国每年供应的大学生,超过美国加欧盟的总和。全球化、职业转移、教育转移,当代教育能够为学生想象和应对这种挑战吗?
听郑燕祥教授的演讲,感觉在教育成效指标上,两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郑教授强调教育的保用性,帮助青年人应对挑战的能力,甚至直接就是能否保住工作的能力。内地中学的教育评估指标——升学率,大学评估指标——学生规模和论文数量,有多少会关心自己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呢?
当海外专家可以谈纯粹的教育力,应对全球化挑战,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时,内地校长却步履沉重,他们要面对无数教学之外的事情,他们还在为争取做一个纯粹的教育家而努力。
道与术
道与术,不是一道简单的选择题。什么样的道?什么样的术?沙龙所展示的各种实践范本和思维成果提供了多元的参照。
南京溧水东庐中学只是一所乡村初中,但有上万的参观者去学习他们的教育方法。校长陈康金所思考的问题很特别,他觉得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是一切的关键。很少有教育界人士以如此的态度对待效率,这多是企业界人士关心的指标。效率意味着以较少的教师讲述和作业,让学生接受更多的知识,陈康金推出的独具特色的“讲学稿”正是一个效率绝招。课堂上,老师只用15分钟讲解教学的重、难点,学生根据“讲学稿”的内容以自学为主,疑难问题可当场提问、讨论。
山东乐陵实验小学校长李升勇选择的路径不同,他不要改良,而要彻底的革除。他不想局限在课堂改革上,觉得在那40多分钟的框框里折腾不出什么。他要的是彻底的课程改革,把教什么的问题解决掉。这不是目前的主流,但他也找到了生存空间。当地学生和家长的选择就是证明。乐陵实验小学6年级学生,每个人能做12道家常菜,而家政课只是他们各种特色课程之一。不过,李校长的志向不在此,他觉得特色课程之外,能把国家基本教材“校本化”——软化、活化,才是课程改革的高级目标。
在开封求实中学校长张建平眼中,教育应当是件更简单的事情:“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有效的德育是芝麻开门的咒语。”求实中学的德育是让每一个学生参与,让学生感受到道德的伟大力量。作为民办学校的校长,她的学生不仅有清晰的价值观,而且在开封考试排名前100中,她的学生占了60名。沙龙举办的时间是开学第一天,但张校长可以无牵挂地离开学校来参会,在一个连副校长都没有的学校,管理上堪称奇迹。
以呐喊姿态发言的吴非强调对民族和历史负责的“大问题”,而浦东教育局基教处处长赵连根强调对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法”,将教育提升的核心落在教师发展上。在沙龙的三次互动环节中,这种观念的撞击比比皆是。
让我们先抛开风大师、岳不群、令狐冲和华山派的江湖恩怨,思考下《笑傲江湖》中关于剑宗和气宗的论述,这种招数和内功的重心取舍,与对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平衡一样,至今仍是难题。
公与非公
翔宇教育集团总校长卢志文关于民办学校在提供“服务”,公办学校在完成“任务”,以及分数是对学生的摧残等观点在与会的大多数公办学校的校长们心中已经掀起了波澜。随后发言的贵州省实验中学校长刘隆华强调,公办学校仍是目前中国基础教育的主体,同时以贵州关于分数的残酷现实——1分就能让排名上下400位说明,不要去指责分数,这是体制造成的。
被体制困扰的还有国内比较少见的民营高等学院的院长,西安欧亚学院董事长兼院长胡建波,他的梦想是在中国创办真正一流的私立大学,国家能给他“一个失败的机会”吗?这是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当年执着进军汽车业时的悲壮请求。
冲击无处不在,校方与官方、公办与民办、名校与草根、激情与现实、仁者之忧与仁者无忧等等。在这些充满争议的话题背后,就像在贵州石门坎的苗乡,从百年前的传教士伯格理到石门坎新中小学校长卞淑美,在穿越时空中,其精神上的薪火相传那样,当代教育家沙龙·2010年会,从一个小小的侧面讲述和记录着中国教育的历史。
《校长》杂志全球官网:http://www.xiaozhangchina.co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