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埃克塞特小镇天堂

(2010-06-02 15:37:06)
标签:

留学

教学法

圆桌

小镇

埃克塞特

美国

教育

分类: 学校文化建设

1781年,美国新罕布什州埃克塞特镇,一所名为菲利普斯·埃克塞特的私立高中寄宿学院,从一片荒废的工地上拔地而起。

埃克塞特这个优雅静谧的海边小镇,孕育了素雅古朴的民风和人们对知识与智慧孜孜不倦的追求,经过200多年的文化洗礼,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院从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小镇私立学院,成为全美最富有的20所学院之一,并在全美寄宿学院中排名前三,其办学宗旨也由“将学生送往大学”升级为“将学生送往哈佛大学”。

 

 

一个激发人潜质的空间

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院虽然坐落于人声鼎沸的小镇中心,却跟绝大多数新英格兰的私立寄宿学校一样,像一个远离尘嚣、自成一体的小世界。学院的高墙不仅挡住了熙熙攘攘的人群,也阻隔了学生与外界的联系,其校园文化的精髓便是“内外有别”——学院的教师和学生是自己人,除此以外,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外人。对圈外人来说,发生在学院高墙内的任何事情永远是神秘莫测,而圈内人也必须守口如瓶。

这种看似不合理的制度,恰恰是学院为提高学生的集体意识和自我塑造能力所迈出的第一步。

学院把学生每天的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学生们每天与其他人一起吃饭、学习、睡觉,几乎没有空余时间去参与那些可能让自己惹上麻烦的活动。每天的课程结束后,学生们必须参加体育锻炼,回到宿舍后必须选择完成一个科目的作业。

在这片属于高中生的小小天地里,忙碌的学生们往往会物极必反,用恶作剧来宣泄压抑的情绪。此时,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院则会用“八大条”来约束甚至惩罚学生。“八大条”是学院的“建校之本”——涵盖对校园生活方方面面的规定,从饮食起居,到禁止贩毒、敲诈、剽窃等,无所不有,任何一位学生违规,将被毫不留情地扫地出门。

如此一来,既没有自由、又不能任意妄为的学生们,只能千方百计自我丰富生活的乐趣。于是,大多数学生会选择在由著名建筑师路易斯·卡恩设计的全世界最大的高中图书馆内“小打小闹”:有人在图书馆内堆积知识;有人在馆内大厅练身手,拽着上空抛下的一条长绳,像蜘蛛侠一样飞来飞去;更甚者还在大厅边上表演乒乓球回旋特技等。“我非常想知道,那些自控能力较弱的学生,在制度的约束下会如何去解放自己。”学校现任董事长,奥斯卡·唐充满好奇。

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院的封闭式教学与惩戒制度结合,旨在让学生们经历 :自由→不自由→循规蹈矩→自我增值→潜力爆发的返璞归真的过程。因此这些失去自由的学生,慢慢习惯用有利于个人发展的活动来充实自己的课余生活,除了享受正确的活动带来的乐趣外,学生们还学会了因忍耐和等待获得的主动操控生活、驾驭意念的能力。

天才集中营

几乎所有的私立学校都秉承着一个秘而不宣的宗旨 :培养面面俱到、文理兼通的学生。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学校为学生安排了多门课程,从自然科学到人文艺术,从文学文献到体育锻炼,内容涉及到多个学科和领域。

然而,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院却并不平均用力。它除了尽可能地让学生在进入大学学习前,接触各类知识,以便找到适合自己的领域进行钻研外,还对那些擅长写作和体育的人总是另眼相看,因为把握好这两个方面,是挑选脑力天才和体能天才的最佳途径。学院会将有出众特长的学生,安排到相对专业的老师名下,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训练。

著名作家丹·布朗是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院的学生。1978 年,当父母就职于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院的丹·布朗正式到此就读时,比起那些来自世界各地的新生,布朗自视自己具有一种无可比拟的优势,或许他只是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伙,或许他并不能像其他家财万贯的同学那样挥金如土,但他对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院了如指掌。他很清楚该如何去回避规则,如何塑造自己,年轻的他带着强烈的目的而来。

入学不久,布朗走进了杰克·希思先生的英语课堂。

希思是这所神秘学院中最为神秘的人物,向来少言寡语的他,却有着极其强大改造学生的能力。当 14 岁的布朗得知自己马上将拥有这样一位目光如炬的老师时,几乎欣喜若狂,在写作方面自视甚高的他,认为自己的天赋即将被人赏识。

第一次作业,布朗写了一篇关于大峡谷的作文:“我不厌其烦地描写了石灰石的外形、色度,甚至每道裂纹。”结果作文发下来后,被圈满了红笔印,希思删掉了近 90% 的形容词,只给了布朗一个 C-,还在作文的顶端写了四个字 :简洁即美。

期末转瞬而至,布朗的作文成绩终于上升到了 C+,最后一堂课结束后,所有学生都兴高采烈地涌出了教室,布朗却走到希思面前,请教写作的奥秘。“简洁即美。”希思依然如是说。

临近毕业时,希思以一名棒球教练的身份,再次出现在布朗的生活中。与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院其他赛队的教练不同,希思给年轻队员下的指令相当直观、简单。他不会采用一连串复杂的手势,也不会摇头晃脑混淆视听。

当布朗问希思为什么他的教法如此与众不同,希思回答 :“简洁即美。”

多年后,丹·布朗总是对慕名而来的记者和作家说,他成功的秘诀在于毫不吝啬地使用键盘删除键。是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院里一名普通的教师,让他学会了字字珠玑、力透纸背的艺术。

在丹·布朗曾经走过的学林小道上,还留下了美国第41任总统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第43任总统乔治·沃克·布什、奥斯卡获奖者亨弗莱·鲍嘉、“摩天楼之父”威廉·勒巴隆·詹尼等人的足迹。在这个曾经不起眼的小镇学院里,无数对世界作出巨大贡献的人从这里迈出,他们的光芒照亮了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院,使历经229年沧桑的它,依旧熠熠生辉。

圆桌教学法——切割传统的力量

学院并不特别强调班级和年级界限,这里的每一个人都被当作天才来培养。实际上,一个输出高才生的学校,只需要一种特色教育模式,就能将学生的品行和知识统一起来,而这种模式,除了要达到教学的目的之外,还要带给学生快乐,只有具有较高幸福指数的教学方式,才能得以延续。

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院之所以从众多寄宿学校中快速崛起,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在于——哈克尼斯教学法,也称圆桌教学法。

在整个学院里,你不会看见任何一堂照本宣科的课,这里的每一门课程都采用讨论教学的机制,从微积分到存在学,每堂课只有 13 个人参与,即一个老师与12名学生,加上一个大圆桌。这种教学方式所带来的实质性变革,并不是它使用了一种形状特殊的课桌,而是形成了一种贯穿整个知识体系的理念。

圆桌教学法的基本原则很简单,在激烈的观点阐述和辩论中,让学生们尽可能成为彼此的老师,不打分、不排名次,避免了学生之间的恶性竞争。

“这里就像天堂一样,每次上课,我都能深深感受到同学彼此之间的尊重和爆发性吸收知识的快感,并且它能够延伸至我生活的每个方面,我感觉自己在成长!”学生苏珊·敖德韦感慨地说。

当哈克尼斯教学法逐渐风靡世界时,有学者经研究得出结论:哈克尼斯教学法是建立人与人、人与知识之间联系的最好的方式。千万不要以为学生会因为这种开放式的授课方式而思维松散,圆桌教育法培育出来的学生,平均综合成绩在全美私立寄宿学院中排名第一。

那张全面主宰着教学成果的桌子不像传统的课桌,而类似于董事会的会议桌,要参与者从大量的信息中做出明智的决策。从中学阶段就先人一步,得到这种在思维、口才和判断力方面锻造的“埃克塞特人”,注定会在历史的推进中成为各个领域的翘楚。

不可否认,绝大部分不同国家的学生,是冲着圆桌教学法而来,当人们问起 :“你为什么到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院就读?”通常的答案是:“我希望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精英云集的学校,这里的人都非常精明,口齿伶俐、思维活跃,让我也能尽快聪明起来。”

资金是延续教育的推手

在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院,有全世界最大的高中图书馆、两个游泳池、两个冰球馆、舞蹈室、体操室以及一切体育运动的相关场地。最令人诧异的是,这里每个学生每年的学费、寄宿费在 3.65 万美元左右,而学校在每个学生身上花的钱却不低于 6.35 万美元!

一所私立的小镇寄宿学院,如何承担高昂的教学支出?

据统计,截至 2002 年,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院的“金库”,即自有捐助基金已有现金5亿美元,如今则已达到 10 亿美元之巨。如果把基金平均分配到人头,每个在校学生所享受的教学资金将高达 100 万美元。

曾经担任道琼斯公司董事的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院学生詹姆斯·奥塔韦说 :“尽管我从菲利普斯毕业后去了耶鲁大学,但我总是先告诉别人我是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院出来的,我永远会捐给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院更多的钱,因为我在这里接受了最优质的教育,形成了我的人格。”果然,他最近向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院捐助了 1000 万美元的奖学金。

由于校友的慷慨回馈,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院的捐助基金猛涨,很快便超过了一般的大学院校。2007 年,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院模仿常青藤雇佣职业投资专家经营,使基金在股市上获得了 21.6% 的投资收益。于是,学院继续聘请世界一流的教师,购买最先进的教学设备,修建最先进的活动场地,培养和输出最优秀的学生。

如此一来,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院的“盲性录取政策”应运而生——无论申请人的资金实力和背景如何,只要符合学院对品格的考察和潜质的测试,便可录取。学院一方面坚持培养天赋高的学生,另一方面则坚信这些学生将来必定成为支撑学院发展的资金动力,因此,即使 2008 年经济危机波及全球,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院也没有取消这一政策,成为美国唯一一所坚持执行“盲性录取政策的学校”。

无论如何,几个世纪以来,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院一直弥漫着一种奇特的文化氛围,一个个带着学院传统赋予的儒雅气息和灵动的思维方式的学生先后离开这里,而他们漫长的人生路上,再也挥不去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院的教育轨迹。

 

编辑 

 

                                                                           摘自《校长》杂志

                                                     《校长》全球官网:www.xiaozhangchina.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