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油
付卫星
曾刚两口都是北方人,爱吃花生油,常年吃。
他们家吃的花生油大都是从超市里买的。因为吃的多了,他们对花生油的价格和质量特别在意,尤其曾刚的老婆更是这样,只要一听说哪家超市搞活动,她总是第一个冲锋陷阵。她排了大半晌的队,挤得衣冠不整,就是为了省下一块钱。
老婆说,过日子嘛,不能不算计。
他们经常对花生油的质量评头论足,比如说,某种牌子的花生油价格偏高呀,或说某种牌子的花生油质量有问题呀,听起来活像一对美食专家。
在单位里,曾刚有时也谈花生油,抱怨现在市场上的花生油鱼目混珠,许多花生油的味道很不纯正,要想吃上真正的花生油可不容易了。
同事小张接茬说,曾师傅,我老家都是种花生的,要说纯正不掺假,哪都比不了我们老家,而且价格也不贵,要不我下次回老家给您捎点来?
曾刚一听说,那敢情好,我咋没想到你这呢?要不我把钱给你?
小张说,不用不用,等我给您捎来再给也不迟。
曾刚回家给老婆一说,老婆也很高兴,说小张是一个单位的,都是自己人,保准不会骗咱。
小张在单位里住单身,老家都是种地的,每月都会自己开车回家一次。有次回来,小张还真给曾刚捎来一壶花生油,5升的,价格比市场上还便宜了一块钱。
曾刚回家一尝,小张捎来的花生油不仅颜色透亮,味道还纯正,炒出来的的菜特别的香,就是生拌凉菜,滴上两滴,也是满嘴飘香,这价格又便宜,还外带一个新塑料油壶,够划算,两口高兴得不得了,说好以后就吃小张捎来的油。
后来,小张又捎来两壶花生油,曾刚两口对小张感激不尽,还请小张来家喝了一次酒。
单位里的其他人知道了,也都让小张捎。小张是个性格开朗好交往的人,自己又有车,顺路就把事办了,单位里的人都很高兴,都夸小张热情,是个好人。
过了一段时间,曾刚的老婆不知是从哪里得到的消息,说小张从老家捎来的花生油不是他说的那个价,小张从中加了两块钱。曾刚听了不大相信,说小张不会干这种事。老婆也说,我也不大信,可是无风不起浪,既然有人说,那就肯定有问题。
曾刚再到单位,心里像揣着只兔子,见到小张也不大自然了,想问又张不开口,迟疑了大半天,还是下不了决心。
这天,办公室就剩下小张他们俩,曾刚犹豫了一阵开了口。
我有个事问一下,你也别在意。
您说,没关系。小张跟往常一样笑着。
我听说,你捎来的花生油不是当地的价,也就是说,你从当中加了两块钱,这是真的吗?
是呀,没错,我是加了两块钱。因为每次用的塑料油壶人家不肯白给,我又不能从中赔的太多,所以……
曾刚心说,一个塑料壶加两块钱也说得过去,再说,现在捎油的人多了,人家也赔不起呀。可老婆却说,小张怎么能这样呢,不管怎么说,都是一个单位的,捎壶油还加钱,有意思吗?
单位里有让小张捎过油的人也知道了这件事,心里都多多少少感到不舒服,一有空闲就议论此事。这个说,小张这人咋这样呢,啥钱都挣呀?那个说,加钱也行,总得撂倒明处吧,我们也有知情权呀!还有的说,两块钱不多,可能看出人品,小张这事办得不咋地!
这些话传到了小张的耳朵里,他淡淡一笑,也不恼,也不争辩,跟往常一样,就像压根没有这回事。只是过了不久,小张把在老家的媳妇弄到城里来,在单位附近开了一家油店,专卖他们家的花生油。尽管他的花生油与市场一个价,却因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生意还是一下子火了起来。
曾刚和同事们的花生油吃完了,想去小张的店里买,可一想起那两块钱,又都赌气去了超市。
曾刚的老婆吃不惯超市里的花生油,还是硬着头皮来到小张的油店,按市场价买了一壶。虽然与超市掏一样的价钱,可这里的花生油地道好吃,她还觉得蛮划算的。
再后来,曾刚发现,单位里的同事又都陆陆续续地吃上了小张的花生油。不过,他们都跟自己的老婆一样,没一个再对小张的花生油价格说三道四,相反,他们觉得小张的花生油货真量足,远比在超市里买得值。
字:1330
《天池小小说》2016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