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的报纸》曾两度入选语文试卷
(2010-08-25 07:20:11)
标签:
主观战斗精神主观精神文艺创作胡风中国 |
分类: 小小说 |
偶尔上百度一搜,才知本人的《将军的报纸》曾两度入选语文试卷。一次是粤教高三模拟高考,一次是高二2008-2009语文期中试卷。
1、高二试卷地址:http://wenku.baidu.com/view/6dd5e4d5b9f3f90f76c61bd0
2、高三试卷:
2007年语文高考模拟试题(广东版)
(满分:150分
第一部分 阅读鉴赏(共70分)
(本部分分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两部分,请考生看清要求,按规定作答)
Ⅰ.必考内容
一、古诗文阅读鉴赏(共34分)
(一)古诗文默写(6分)
1. 补写出下列题目中空缺的部分。(任选其中的三道小题作答。每小题2分,共6分)
(1)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3)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陆游《书愤》)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5)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2、阅读下面—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宿江边阁
杜甫
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
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
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注:大历元年(766)春,杜甫由云安到夔州,同年秋寓居夔州西阁。阁在长江边,有山川之胜。此诗是未移居前宿西阁之作,诗中的“高斋”即指西阁,“水门”指瞿塘峡口,当时,征讨不已,蜀中大乱。
(1).颔联是诗中的名句,历来为人称道。其中的“宿”字和“翻”字用得非常精妙,请简要说说二字“妙”在何处。(4分)
答:
(2).颈联写深夜无眠时所闻,一静一动。有人认为是写实,没有其他意味;也有人认为是双关,内含深意。你同意哪一种说法,请简述理由。(4分)
答: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宋史•李衡传》)
A.①
B.①衡不忍以敲扑迎合
C.①
D.①
5.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李衡“专以诚意化民”和“敢于直言进谏”的一组是(
B.李衡在任潥阳县令时,用诚心教化百姓,虽然没有催促老百姓交赋税,可是老百姓却先于其他县完成了赋税上缴任务。
7.把第三题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译文:
(2)上思其朴忠,旋召落致仕,除侍御史,以老固辞,不获命。(4分)
译文:
二、现代文阅读(21分)
阅读下面的论述类文本,完成文后问题:
8.整合文中信息,判断下列对胡风提出的“主观战斗精神”论内涵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B.
C
D. 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论是一种反对文学创作模仿现实,强调作家主观精神的投入,强调作家用整个精神活动和对象物进行交涉的文艺创作理论。
9.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朱光潜的心理学美学是把克罗齐的“直觉”说,布洛的“心理距离”说,里普斯的“移情”说,谷鲁斯的“内模仿”说,黑格尔的“个性返照”说这些西方理论相互融合的结果。
B.
C
D. 尽管胡风和朱光潜二人通往理论的道路不同,研究的方法也不一样,因而两者的理论可能有很大不同,但他们的理论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有着对方无可替代的合理性。
10.从全文来看,你认为第三段中“学者朱光潜和作家胡风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心理学美学30年代自觉期的双峰”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不超过50字)(5分)
答:
11胡风创立他的文艺创作心理美学的起因是什么? (不超过60字)(4分)
答:
12.如何才能形成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作者提出了怎样的观点?(不超过60字)对此,你有何看法?(不少于70字)(6分)
答:
Ⅱ.选考内容(15分)
(本部分是现代文阅读鉴赏,分选考一和选考二两部分,考生需从中选择一个选考内容完成,且需做完该选考部分的全部试题。)
选考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这篇小小说,完成完成13~15题。(15分)
将军的报纸
士兵的眼睛湿润了。他收抡双腿,面向阔步离去的将军背影,庄严地举起右手,行了一个标准规范的军礼……
(选自小小说网2006-7-7)
13.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第一段以简练的文字交代了小说主人公活动的环境,暗示了囚禁者想从精神上摧跨
将军的险恶用心。
B.小说以“将军的报纸”为线索,前面反复渲染将军看那张报纸的动作,这样处理有设置悬念的意味,直到倒数第二段才告诉读者报纸的真相,把故事推向了高潮,也给小说增添了波澜。
C. 小说在叙述将军以读报来平静地对待囚禁时,中间插入了当年他同日寇作战的内容,二者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示了将军性格发展变化的过程。
D. 文中说“在他看来,这张旧报纸无疑就是他当年的那口大刀。”这里作者运用了暗喻的手法,它形象地告诉我们,这张报纸是将军反抗摧残的武器,是将军不屈性格的象征。
14.小说标题是《将军的报纸》,可是小说最后一段却是以士兵的动作收尾,这样写是不是离题了?为什么?(6分)
15.读完小说,也许将军的形象在不同人心里留下了不同的印记,请你联系现实,谈一谈将军这一形象带给你的人生感悟或启示。(不少于80字)(6分)
20.有些书评只言片语,便能表现一部作品的写作特点、揭示其主题或写作目的,如:
《诗经》¬——先民的歌唱;
《史记》——①史家之家绝唱,无韵之离骚;②历史的长城;
《老残游记》——帝国的最后一瞥;
《平凡的世界》——普通人的生活,一个时代的奋斗。
参照以上示例,选择你熟悉的三部名著(古今中外均可),各写一则一句话书评。(6分)
(1)《
(2)《
(3)《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文。(60分)
一位哲人说:“一个人赚得了整个世界,却丧失了自我,又有何益?”由此看来,真正的救世主便是那个拥有坚定的精神核心的自我,拥有这个精神的坐标轴,守住自我,我们就不会随波逐流。
另一个哲人说:“生命如一泓清水,需要流动。”他告诉我们,要打开心灵的堤坝,溶入江海,改变自我,这样的生命才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在大千世界中,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自我呢?请以“守住自我与改变自我”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附:参考答案
一、古诗文阅读鉴赏(共34分)
(一)古诗文默写(6分)
1. (1)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苏轼《前赤壁赋》)
(2)宁移白首之心
(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务也。 (荀子《劝学》)
(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韩愈《师说》)
2.
(1).“宿”字化动为静,把本没有生命的云彩写得有了生命,有了灵性,让人感觉到那薄薄的暮云飘浮在山岩间,就像有意栖宿在那儿似的;“翻”字化静为动,诗人借动的江水写静的月影,使江面上静静的月影有了动感;江浪翻涌,明月映照水中,也好似随浪涛翻动。两个动词用得自然稳贴,的确十分精妙。(每词2分,意思对即可。)
(2).同意“写实”的说法。理由:①长江边确有鹳鹤这种水鸟和豺狼这种野兽,两句表现的景象切合夔州附近的自然环境。②夜色降临,白天追逐捕食的飞鸟自然停止捕逐活动而安静下来,而一般昼伏夜出的狼在暮色中为争得食物而喧闹也属正常。
同意“双关”之说。理由:这两句所描写的情景确实切合当地的自然环境,但联系尾联“征战伐”,又能让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当时征伐不已、弱肉强食、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诗人描写的自然景象正是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象征。
(不论从哪个角度答题都可以,但必须言之成理,意思对即可。同意1分,理由3分)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3.D “夺”的意思应为“强迫使改变(心志)”
4.D
5.B A(l)是表明李衡“专以诚意化民”的,(2)是表明李衡请求辞官回乡的。C(1)是表明李衡不愿助纣为虐、欺压百姓的,(2)是表明李衡清廉简朴的。D(1)写李衡所治的溧县在别的县盗贼猬起时社会安定,是表明李衡的治理才能的,(2)是写李衡因为政绩突出而被擢用的。
6.C
7.(1)夏秋二季的赋税(征收),(只是)把上缴的期限在县衙门前公布出来,乡村里看不到官吏(催缴赋税)的踪迹,可是(老百姓争相)上缴赋税却比其它县先完成。(重点是“期日”、“榜”、“府吏”、“输送”四词的翻译各1分)
(2)皇上想到他为人淳朴忠厚,不久又征召他任官,授官侍御史,(他)拿自己年老作理由坚决推辞,但没能得到皇上的恩准。(重点是“旋”“召落致仕”“除”“以老固辞”“获命”的翻译各1分)
二、现代文阅读(21分)
8. B . (A “ 背离了辩证唯物主义,带有唯心主义色彩
”说法错;C“完全从自己的创作实践的体会中来讲他的道理”绝对化了,“经验主义”也不对;D “反对文学创作模仿现实
”错。)
10
②对上文内容的总结(1分),水到渠成地引出作者的观点(2分)。
11. ① 对脱离现实的(或与时代精神背离的)兴趣主义和性灵主义不满;(2分)
②对引进的所谓辩证唯物主义创作方法和内部的公式主义客观主义不满。(2分)
12.①
②示例:同意作者的看法。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以开放的胸怀不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优秀的文明成果,才会更快促进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外来的文明成果未必是解决我们现实困境的灵丹妙药,只有把它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才有可能使中华文化迸发出新的活力。(同意与否,1分,只要言之成理,就可得分,3分。)
附:
文言文翻译:
李衡,字彦平,江都人。高祖李昭素官至侍御史。李衡幼年擅长大量背诵(诗文),写文章提笔就成。考中了进土,授官吴江主簿。有一个部使者依仗权势作威作福,侵害老百姓,李衡不忍心用以棍棒(打老百姓)来迎合,呈上引罪自责的辞呈,拂袖回家。后任溧阳县县令,一心用诚意教化老百姓,老百姓没有不尊敬他的。夏秋二季的赋税(征收),(只是)把上缴的期限在县衙门前公布出来,乡村里看不到官吏(催缴赋税)的踪迹,可是(老百姓争相)上缴赋税却比其它县先完成。因而任县令长达四年,狱中未尝关押一个重罪犯人。隆兴二年,金兵进犯淮堧,人们纷纷惊恐说:“贼兵来势太猛了!”沿江的官员大多把妻子儿女送(到外地),李衡独自把家从浙东搬到溧阳县,老百姓人心非常安定。盗贼像刺猬般在别的县内涌起,而溧阳县平安如旧。元帅汪澈、转运使韩元吉等人把李衡列为治理上等上报,皇上下诏加官一等,不久召入朝中任监察御史。历官司封郎中、枢密院检详,出朝任温、婺、台三州知州,只有婺州曾亲自到任。加官秘阁,可李衡却以年老要求退休,恳切请求不停,皇上多次退回他的上奏,最后授给秘阁修撰的官职让他退休。皇上想到他为人淳朴忠厚,不久又征召他任官,授官侍御史,(他)拿自己年老作理由坚决推辞,但没能得到皇上恩准。命他与其他官员共同主持选举。正逢外戚张说以节度使的身份掌握兵权,李衡极力上疏(弹劾)这件事,说“不应该因为他是母后亲人就任以高官”,在朝堂上力争好一段时间。改官任起居郎,李衡说:“与其任官而有负于国君,哪如辞官而合于道义。”五次呈上奏章,越发极力以年老请求退休,皇上知道改变不了他的决定,仍然让他以秘阁修撰身份退休。当时给事中莫济不写敕文,翰林周必大不起草制诰,右正言王希吕也和李衡相继上奏,同时离开朝廷,士人作《四贤诗》来记述这件事。李衡后来定居昆山,建茅草别墅,拄着拐杖,穿着麻鞋,安闲自在,左右只有二个奴仆,聚书超过万卷,自号叫“乐庵”,死时年七十九。
Ⅱ.选考内容(15分)
(本部分是现代文阅读鉴赏,分选考一和选考二两部分,考生需从中选择一个选考内容完成,且需做完该选考部分的全部试题。)
选考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13.C. (二者不是对比关系。)
14.不离题(1分)。这段文字虽然是以士兵的动作收尾,但却是通过士兵侧面烘托将军形象,是为塑造将军形象服务的(3分);这样处理使得将军心系人民、坚信真理、执着坚守的形象更加高大,比正面描写更感人。(2分)
15.(6分)
示例:1. 在这个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的新时代,将军的遭遇也许永远不会发生在我们身上。但是将军面对强权威胁、精神摧残仍坚持真理、以坚定的信念同孤独共舞、与时间对抗的执着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得到灵魂的滋养、精神的升华,从而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示例2.我们这代人,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幸福成果,没有经历过什么磨难,这也使得我们缺乏承受失败和挫折的能力,常常把芝麻大的困难看得比天还大。从将军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坚守放射出的生命的光彩。让我们以信念为心灵的强心针,把执着做为精神的壮骨粉,天大的困难我们也要让它成为我们成功的垫脚石。
选考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13.B. (说中国缺乏民主 法制 公平公正的氛围并不准确;另外技术因素也是很重要的方面。)
14.(1)中国经济虽然近几年增长竞争力较强(增速较快) ,但增长后劲不足。(2分)
(2)微观竞争力方面诸要素都明显不如印度。(2分)
(3)投资与消费关系恶化,内需拉而不动,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外贸。(2分)
15.示例1:
国家要继续深化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努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公平合理的外部环境,让企业在同一个平台上充分竞争,在公平竞争中提高产业竞争力。
创新是竞争力的源头活水,国家要在鼓励创新方面加大奖励和支持力度,既要鼓励技术创新,更要引导制度创新。
示例2:
针对我国经济“量”大“质”不优的实际情况,政府应该在经济发展评价和地方官员政绩考核评价模式上作出较大改革,以促进较为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陆地区的转移,加快较发达地区的产业升级,从而带动中国经济的质的提高。
针对我国内需不足,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外贸出口的实际,政府应该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步伐,解除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让更多的老百姓敢于消费,乐于消费,从而拉动内需,降低我国经济过于以来外贸出口而潜藏的风险。(每一点3分,共6分)
第二部分 表达交流(共75分)
(本部分为必考内容,所有考生都必须作答)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15分)
16. (3分)C.(不一而足,不是一种或一次,而是很多。A“茕茕孑立”形容孤独一人,无依无靠,多指非常困顿、孤独的窘态,这里可改为“孑然一身”;B. “上行下效”上面怎么做,下面的人就学着怎样做(多指不好的事);D项,“瓜田李下”比喻引起嫌疑的地方。)
17. (3分) B.(“呈现”缺宾语中心词)
18.(3分)A (这是一个议论性语段,议论的中心话题是不要怨恨别人。文中列举不能抱怨“台风”、“海鸥”的事例是为了引出“不要怨恨别人”这一观点的。第一个空后面的两个分句是反问句,第一个空选反问句,句式上才与上下文连贯。文中先谈“台风”、“海鸥”后谈人,第二个空也要遵循这个顺序)
19.(5分)答案示例:《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该书充满了谋略和智慧.介绍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等战略思想。丝绸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丝绸之路则是中国文明传播的通道也是文化交流的纽带。刺绣是中国的传统工艺,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这一特别的礼品,表达了中国希望运用两国人民的智慧创造和平、合作的良好环境,加强文化交流,促进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望。(只要能够运用所掌握的历史文化知识,解说符合逻辑,自圆其说即可。如将兵书印在丝绸上理解为“化干戈为玉帛”也可:由英文版印刷在丝绸上联想到印刷术是中国的发明、有文化交流传播之意也可。)
20.(6分)答案示例:
(1)《庄子》——哲学的天籁;
(2)《资治通鉴》——帝王的一面镜子;
(3)《颜氏家训》——一位父亲的叮咛;
(4)《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无悔的人生
(5)《三国演义》——龙争虎斗;
(6)《红楼梦》——失去的大观园;
(7)
四、写作(60分)
作文评分标准参照广东省高考作文评卷标准执行。
相关链接
粤教版高三上模拟相关资料
作者:wenqingl
出处:中国教学资源网www.edudo.com
该文章转自[阿呆语文网]:http://www.edudo.com/ziyuan1/uploadfile/0801/2008118193612.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