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邯郸付卫星
邯郸付卫星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168
  • 关注人气:25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将军的报纸》曾两度入选语文试卷

(2010-08-25 07:20:11)
标签:

主观战斗精神

主观精神

文艺创作

胡风

中国

分类: 小小说

偶尔上百度一搜,才知本人的《将军的报纸》曾两度入选语文试卷。一次是粤教高三模拟高考,一次是高二2008-2009语文期中试卷。

1、高二试卷地址:http://wenku.baidu.com/view/6dd5e4d5b9f3f90f76c61bd0.html

2、高三试卷:

2007年语文高考模拟试题(广东版)

(满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第一部分 阅读鉴赏(共70分)

 

(本部分分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两部分,请考生看清要求,按规定作答)

 

Ⅰ.必考内容

一、古诗文阅读鉴赏(共34分)

(一)古诗文默写(6分)

 

1. 补写出下列题目中空缺的部分。(任选其中的三道小题作答。每小题2分,共6分)

(1)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            。(苏轼《赤壁赋》)

 (2)老当益壮,               ;穷且益坚,                    。(王勃《滕王阁序》)

(3)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陆游《书愤》)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荀子《劝学》)

(5)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                 。(韩愈《师说》)

 

2、阅读下面—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宿江边阁

杜甫

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

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

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注:大历元年(766)春,杜甫由云安到夔州,同年秋寓居夔州西阁。阁在长江边,有山川之胜。此诗是未移居前宿西阁之作,诗中的“高斋”即指西阁,“水门”指瞿塘峡口,当时,征讨不已,蜀中大乱。

 

(1).颔联是诗中的名句,历来为人称道。其中的“宿”字和“翻”字用得非常精妙,请简要说说二字“妙”在何处。(4分)

答:                                                                                

                                                                                    

                                                                               

 

(2).颈联写深夜无眠时所闻,一静一动。有人认为是写实,没有其他意味;也有人认为是双关,内含深意。你同意哪一种说法,请简述理由。(4分)

答: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李衡,字彦平,江都人。高祖昭素仕至侍御史。衡幼善博诵,为文操笔立就。登进士第,授吴江主簿。有部使者怙势作威,侵刻下民,衡不忍以敲扑迎合,投劾于府,拂衣而归。后知溧阳县,专以诚意化民,民莫不敬。夏秋二税,以期日榜县门,乡无府吏迹,而输送先他邑办。因任历四年,狱户未尝系一重囚。隆兴二年,金犯淮堧,人相惊曰:“寇深矣!”官沿江者多送其孥,衡独自浙右移家入县,民心大安。盗猬起旁境,而溧阳靖晏自如。帅汪澈、转运使韩元吉等列上治状,诏进一秩,寻召入为监察御史。历司封郎中、枢密院检详,出知温、婺、台三州,惟婺尝莅其治。加直秘阁,而衡引年乞身,恳恳不休,上累却其奏,除秘阁修撰致仕。上思其朴忠,旋召落致仕,除侍御史,以老固辞,不获命。差同知贡举。会外戚张说以节度使掌兵柄,衡力疏其事,谓“不当以母后肺腑为人择官”,廷争移时。改除起居郎,衡曰:“与其进而负于君,孰若退而合于道。”章五上,请老愈力,上知不可夺,仍以秘撰致仕。时给事中莫济不书敕,翰林周必大不草制,右正言王希吕亦与衡相继论奏,同时去国,士为《四贤诗》以纪之。衡后定居昆山,结茅别墅,杖屦徜徉,左右惟二苍头,聚书逾万卷,号曰“乐庵”,卒,年七十九。

(《宋史•李衡传》)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部使者怙势作威             怙:依仗、凭借

    B.专以诚意化民,民莫不敬       化:教化

    C.除秘阁修撰致仕               致仕:辞官归居

    D.上知不可夺                   夺:抢夺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  因任历四年    ②因击沛公于坐

B.①衡不忍以敲扑迎合   ②则修文德以来之

C.①  为文操笔立就   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D.①  而溧阳靖晏自如   ②而君反以罪臣

5.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李衡“专以诚意化民”和“敢于直言进谏”的一组是(     )(3分)

    A.(1)夏秋二税,以期日榜县门,乡无府吏迹。   (2)而衡引年乞身,恳恳不休

    B.(1)狱户未尝系一重囚                     (2)衡力疏其事,……廷争移时

    C.(1)衡不忍以敲扑迎合,投劾于府,拂衣而归。 (2)左右惟二苍头

    D.(1)盗猬起旁境,而潥阳靖晏自如。          (2)诏进一秩,寻召入为监察御史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衡在任吴江主簿时,不愿迎合部使者对老百姓的残酷压榨,呈上引罪自责的辞呈,拂袖回家。

B.李衡在任潥阳县令时,用诚心教化百姓,虽然没有催促老百姓交赋税,可是老百姓却先于其他县完成了赋税上缴任务。

    C.金兵进犯淮堧时,沿江的官员大多都把妻子儿女送到安全的地方,惟有李衡却把妻子儿女从浙东接来潥阳安家。因此,金兵只攻打其他县邑而不攻潥阳。

    D.李衡多次上书要求辞官归隐,皇上多次挽留不准。直到他后来接连五次上疏坚辞,皇上才不得已同意。

       

 

7.把第三题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夏秋二税,以期日榜县门,乡无府吏迹,而输送先他邑办。(4分)

译文:                                                         

(2)上思其朴忠,旋召落致仕,除侍御史,以老固辞,不获命。(4分)       

译文:                                                         

 

二、现代文阅读(21分)

阅读下面的论述类文本,完成文后问题:

    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一书中对美感经验特征的概括,实际上是通过自己的消化和理解,把产生于西方本世纪初的理论,包括克罗齐的“直觉”说,布洛的“心理距离”说,里普斯的“移情”说,谷鲁斯的“内模仿”说,黑格尔的“个性返照”说和中国古代的诗论等,进行了综合和概括,在综合和概括中渗透了自己的审美的经验。

          如果说30年代的“京派”朱光潜是在书斋里完成他的心理学美学的建设的话,那么30年代的“海派”作家胡风则是在革命的文艺实践中创立了他的独特的文艺创作心理美学。胡风在当时对两种倾向不满,一种是对周作人、林语堂的脱离现实的“兴趣主义”和“性灵主义”不满,认为这是与时代精神相背离的;一种是对“左联”内部从苏联引进的所谓“辩证唯物主义的创作方法”以及其后在“左联”作家队伍中产生的“公式主义”、“客观主义”不满,在这既反右又反“左”的斗争中,他从自身和同行的创作实践出发,领悟并创构了一个理论,这就是后来给他带来无穷灾难的“主观战斗精神”论。胡风是主张现实主义的,是赞同反映论的,但他深深感到文学创作不是对现实的简单模仿,要靠作家“主观精神”的投入。胡风创作心理美学的基本观念是:“真正艺术上的认识境界只有认识的主体(作者自己)用整个精神活动和对象物发生交涉时候才能达到。”(《为初执笔者的创作谈》1935)。这个“交涉”过程决定创作的成败,而所谓“交涉”,也就是主体发挥自己的全部的心理功能,对创作客体进行体验、渗透、选择,形成互相交融的类似化学的“化合反应”。胡风似乎是完全从自己的创作实践的体会中来讲他的道理的,并没有多少学理上的依据。胡风还受阿•托尔斯泰的启发提出了一个创作主客体“相克相生”的非理论化的观点,阿•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写作的过程,就是克服的过程。你克服着材料,也克服着你本身”。胡风引申说:“这指的是创造过程中创造主体(作家本身)和创造对象(材料)的相克相生的斗争;主体克服(深入、提高)对象,对象也克服(扩大、纠正)主体,这就是现实主义底最基本的精神”。正是主观精神深入和提高了创作的对象,而创作对象也反过来扩大、纠正主观精神,这样艺术家和自己的艺术同步成长。胡风的这种缺乏学术背景的创作美学理论,它的学理性不像朱光潜那么强,尽管它更生动、活泼一些,可也更令人生疑。值得指出的是他的理论早在1949年以前就曾被一些学者批评为“唯心主义”,到建国以后他的“主观战斗精神”论就被指为反对深入生活的“反革命”理论了。但若从今天的观点来看,胡风的理论也许更切合实际,同样包含真理性的东西,只是至今人们还缺乏深入的研究而已。

    学者朱光潜和作家胡风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心理学美学30年代自觉期的双峰。他们通往理论的道路不同,采用的方法不同,但他们的理论是可以互相补充的。他们给我们今人的启示是:美学研究应走“互补”的路。一方面,我们需要朱光潜的知识、学理和对国外美学理论的吸纳,一方面我们也需要胡风的艺术创作实践经验及其理论概括(尽管可能不规范)。“京”与“海”两者相互结合,也许能够产生一种“新质”的“东西”,这“东西”或许就是我们期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了。

                              (节选自童庆炳《“京派”与“海派”——朱光潜与胡风在三十年代对美学的贡献》,《文艺学新周刊》2006年第10期原文约4000字左右。)

8.整合文中信息,判断下列对胡风提出的“主观战斗精神”论内涵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分)

A.  胡风提出的“主观战斗精神”论实质上是一种背离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只是强调作家主观精神投入来进行创作带有唯心主义色彩的文艺创作理论.

B.  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论是一种要求作家创作时全力发挥自己的心理功能对材料进行体验、渗透、选择、提升,从而使作家和作品同步成长的现实主义文艺创作理论。

  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论是一种完全从自己的创作实践的体会来讲他的道理,没有多少学理上的依据的经验主义的文艺创作理论。

D. 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论是一种反对文学创作模仿现实,强调作家主观精神的投入,强调作家用整个精神活动和对象物进行交涉的文艺创作理论。

9.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 朱光潜的心理学美学是把克罗齐的“直觉”说,布洛的“心理距离”说,里普斯的“移情”说,谷鲁斯的“内模仿”说,黑格尔的“个性返照”说这些西方理论相互融合的结果。

B.  胡风的的文艺创作心理美学则是在他的革命的文艺实践中创立的,纯粹是来自自身和同行的创作实践。

尽管胡风的理论相比于朱光潜的理论缺乏学术背景,学理性不够强,但却更生动、活泼,因而影响也更大,招致的批判也更多。

D. 尽管胡风和朱光潜二人通往理论的道路不同,研究的方法也不一样,因而两者的理论可能有很大不同,但他们的理论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有着对方无可替代的合理性。

10.从全文来看,你认为第三段中“学者朱光潜和作家胡风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心理学美学30年代自觉期的双峰”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不超过50字)(5分)

答:                                                                      

                                        

                                                                          

 

11胡风创立他的文艺创作心理美学的起因是什么? (不超过60字)(4分) 

答:                                                            

                                         

12.如何才能形成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作者提出了怎样的观点?(不超过60字)对此,你有何看法?(不少于70字)(6分)

答:                                                                        

                                        

                                                                          

                                        

                                        

 

 

Ⅱ.选考内容(15分)

(本部分是现代文阅读鉴赏,分选考一和选考二两部分,考生需从中选择一个选考内容完成,且需做完该选考部分的全部试题。)

选考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这篇小小说,完成完成13~15题。(15分)

               

将军的报纸

 

                               付卫星

   

    将军囚禁的地方不足百十平,四周环水,惟一与陆地相连的是一条宽不足一米的曲曲折折的小木桥。桥头有一名士兵把守,把将军与外世隔绝。

    将军每天就能看见两个人,一个是送饭的炊事员,一个是站在桥那头的执勤士兵。将军从不与他们讲话。士兵偶尔与炊事员有对话,也相当简短。

    “将军在干吗?”

    “读报。”

    士兵从远处望去,可以看见将军大部分时光坐在室外,翻看他随身带来的一张旧报纸,看得很认真。有时将军扬起头,凝望天空,长时间保持一种姿态。那刚毅的目光,刀削的下巴,像一尊活雕像。士兵从很远的地方都能感受到将军那逼人的气势。

    将军初到时,没有人们预料的那种歇斯底里。这头曾经驰骋沙场的猛虎,被关进铁笼里,显得很平静。这出乎囚禁者的意料之外。因为将军相信,自己“违抗军令”的做法没有错,他迟早会得到公正。他以往跃如蛟龙,眼下静若处子。他用读报消磨时光,读报成了他每天的必修课。

    有时,将军瞅着混浊的湖水沉思。湖面并不宽,凭他多年练就的一身本领,涉水逃走绝对不成问题,但他没有这样做,这不是他的性格。将军一生崇尚的只有前进,绝没有后退。当年,日本人把他的部队逼到一条江边,是他下令炸掉桥梁和所有的船只,亲自挥起大刀,带领弟兄冲向敌人。他从不临阵脱逃!

    这也许正是那些囚禁者最惧怕的一点。他们把这里变成一只囚笼,用强烈的环境反差,来折磨将军的意志,抵消将军的锐气。他们要降服这条蛟龙。

    寂寞、单调,周而复始。将军始终坚守着阵地,手里紧紧捏着那张旧报纸。在他看来,这张旧报纸无疑就是他当年的那口大刀。

    几年过去了,执勤士兵也更换了几次,但将军每天读报的习惯没有改变。执勤士兵与炊事员的对话仍是那两句,简短不变。

    “将军在干吗?”

    “读报”。

    光阴荏苒,斗转星移。将军胜利了。将军终于走出了“囚笼”。

    将军走到士兵跟前时,士兵开口了。

    “将军。”

    将军停下脚步。

    “您一直在读那张报吗?

    将军并不感到突兀。他目光凝重,声调铿锵:“是的。那是我心中的报,希望的报。”

    “我可以留下作纪念吗?”

    将军稍作迟疑,从随身的黄挎包里掏出那张旧报纸,递到士兵面前。

    士兵接过一看,惊愕不已。这份伴随将军近十个年头的“报纸”,竟是一张与报纸大小的白纸,上面只有将军书写的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人民。

士兵的眼睛湿润了。他收抡双腿,面向阔步离去的将军背影,庄严地举起右手,行了一个标准规范的军礼……                         

(选自小小说网2006-7-7)                                                                     

13.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小说的第一段以简练的文字交代了小说主人公活动的环境,暗示了囚禁者想从精神上摧跨

将军的险恶用心。

B.小说以“将军的报纸”为线索,前面反复渲染将军看那张报纸的动作,这样处理有设置悬念的意味,直到倒数第二段才告诉读者报纸的真相,把故事推向了高潮,也给小说增添了波澜。

C. 小说在叙述将军以读报来平静地对待囚禁时,中间插入了当年他同日寇作战的内容,二者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示了将军性格发展变化的过程。

D. 文中说“在他看来,这张旧报纸无疑就是他当年的那口大刀。”这里作者运用了暗喻的手法,它形象地告诉我们,这张报纸是将军反抗摧残的武器,是将军不屈性格的象征。

 

14.小说标题是《将军的报纸》,可是小说最后一段却是以士兵的动作收尾,这样写是不是离题了?为什么?(6分)

                                                                         

                                       

15.读完小说,也许将军的形象在不同人心里留下了不同的印记,请你联系现实,谈一谈将军这一形象带给你的人生感悟或启示。(不少于80字)(6分)

                                                                             

                                       

                                                                             

                                       

 

                                                                              

                                       

                                                                             

                                                                             

 

 

20.有些书评只言片语,便能表现一部作品的写作特点、揭示其主题或写作目的,如:

《诗经》¬——先民的歌唱;

《史记》——①史家之家绝唱,无韵之离骚;②历史的长城;

《老残游记》——帝国的最后一瞥;

《平凡的世界》——普通人的生活,一个时代的奋斗。

参照以上示例,选择你熟悉的三部名著(古今中外均可),各写一则一句话书评。(6分)

(1)《            》——                                     

(2)《            》—— 

(3)《            》——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文。(60分)

一位哲人说:“一个人赚得了整个世界,却丧失了自我,又有何益?”由此看来,真正的救世主便是那个拥有坚定的精神核心的自我,拥有这个精神的坐标轴,守住自我,我们就不会随波逐流。

另一个哲人说:“生命如一泓清水,需要流动。”他告诉我们,要打开心灵的堤坝,溶入江海,改变自我,这样的生命才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在大千世界中,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自我呢?请以“守住自我与改变自我”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附:参考答案

一、古诗文阅读鉴赏(共34分)

(一)古诗文默写(6分)

1. (1)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苏轼《前赤壁赋》)

(2)宁移白首之心  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

(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务也。 (荀子《劝学》)

(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韩愈《师说》)

2.

(1).“宿”字化动为静,把本没有生命的云彩写得有了生命,有了灵性,让人感觉到那薄薄的暮云飘浮在山岩间,就像有意栖宿在那儿似的;“翻”字化静为动,诗人借动的江水写静的月影,使江面上静静的月影有了动感;江浪翻涌,明月映照水中,也好似随浪涛翻动。两个动词用得自然稳贴,的确十分精妙。(每词2分,意思对即可。)

(2).同意“写实”的说法。理由:①长江边确有鹳鹤这种水鸟和豺狼这种野兽,两句表现的景象切合夔州附近的自然环境。②夜色降临,白天追逐捕食的飞鸟自然停止捕逐活动而安静下来,而一般昼伏夜出的狼在暮色中为争得食物而喧闹也属正常。

同意“双关”之说。理由:这两句所描写的情景确实切合当地的自然环境,但联系尾联“征战伐”,又能让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当时征伐不已、弱肉强食、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诗人描写的自然景象正是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象征。

(不论从哪个角度答题都可以,但必须言之成理,意思对即可。同意1分,理由3分)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3.D  “夺”的意思应为“强迫使改变(心志)”

4.D  二者都是转折关系连词,“可是”、“却”。A项中第一个是因果关系连词,第二个是介词“趁机”;B项中第一个是介词“用”,第二个是连词“来”,表目的关系;C项中第一个是动词“写作”,第二个是介词“替”。

5.B   A(l)是表明李衡“专以诚意化民”的,(2)是表明李衡请求辞官回乡的。C(1)是表明李衡不愿助纣为虐、欺压百姓的,(2)是表明李衡清廉简朴的。D(1)写李衡所治的溧县在别的县盗贼猬起时社会安定,是表明李衡的治理才能的,(2)是写李衡因为政绩突出而被擢用的。

6.C   原文是说金兵侵淮堧时,李衡将家人从浙东接来,民心大安,别的县盗贼猬起而溧阳境内却很安定,没有说金兵不攻溧阳。

7.(1)夏秋二季的赋税(征收),(只是)把上缴的期限在县衙门前公布出来,乡村里看不到官吏(催缴赋税)的踪迹,可是(老百姓争相)上缴赋税却比其它县先完成。(重点是“期日”、“榜”、“府吏”、“输送”四词的翻译各1分)

(2)皇上想到他为人淳朴忠厚,不久又征召他任官,授官侍御史,(他)拿自己年老作理由坚决推辞,但没能得到皇上的恩准。(重点是“旋”“召落致仕”“除”“以老固辞”“获命”的翻译各1分)

 

二、现代文阅读(21分)

8. B . (A “ 背离了辩证唯物主义,带有唯心主义色彩 ”说法错;C“完全从自己的创作实践的体会中来讲他的道理”绝对化了,“经验主义”也不对;D “反对文学创作模仿现实 ”错。)        

 9. D. ( A朱光潜理论还汲取了其他西方理论和中国古代诗论;B胡风的美学理论还借鉴了别人的观点。“纯粹”绝对化了;C“生动、活泼”和“影响也更大”因果关系错。)

10   ①此语是对二人学术水平和历史地位的高度评价。(2分);

②对上文内容的总结(1分),水到渠成地引出作者的观点(2分)。

11. ① 对脱离现实的(或与时代精神背离的)兴趣主义和性灵主义不满;(2分)

②对引进的所谓辩证唯物主义创作方法和内部的公式主义客观主义不满。(2分)   

12.①  既要注意对国内外美学理论的吸纳,也需要注意对作家艺术创作实践经验及理论概括的研究,两者结合,才可能会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   (2分)                                                             

②示例:同意作者的看法。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以开放的胸怀不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优秀的文明成果,才会更快促进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外来的文明成果未必是解决我们现实困境的灵丹妙药,只有把它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才有可能使中华文化迸发出新的活力。(同意与否,1分,只要言之成理,就可得分,3分。)

附:

文言文翻译:

李衡,字彦平,江都人。高祖李昭素官至侍御史。李衡幼年擅长大量背诵(诗文),写文章提笔就成。考中了进土,授官吴江主簿。有一个部使者依仗权势作威作福,侵害老百姓,李衡不忍心用以棍棒(打老百姓)来迎合,呈上引罪自责的辞呈,拂袖回家。后任溧阳县县令,一心用诚意教化老百姓,老百姓没有不尊敬他的。夏秋二季的赋税(征收),(只是)把上缴的期限在县衙门前公布出来,乡村里看不到官吏(催缴赋税)的踪迹,可是(老百姓争相)上缴赋税却比其它县先完成。因而任县令长达四年,狱中未尝关押一个重罪犯人。隆兴二年,金兵进犯淮堧,人们纷纷惊恐说:“贼兵来势太猛了!”沿江的官员大多把妻子儿女送(到外地),李衡独自把家从浙东搬到溧阳县,老百姓人心非常安定。盗贼像刺猬般在别的县内涌起,而溧阳县平安如旧。元帅汪澈、转运使韩元吉等人把李衡列为治理上等上报,皇上下诏加官一等,不久召入朝中任监察御史。历官司封郎中、枢密院检详,出朝任温、婺、台三州知州,只有婺州曾亲自到任。加官秘阁,可李衡却以年老要求退休,恳切请求不停,皇上多次退回他的上奏,最后授给秘阁修撰的官职让他退休。皇上想到他为人淳朴忠厚,不久又征召他任官,授官侍御史,(他)拿自己年老作理由坚决推辞,但没能得到皇上恩准。命他与其他官员共同主持选举。正逢外戚张说以节度使的身份掌握兵权,李衡极力上疏(弹劾)这件事,说“不应该因为他是母后亲人就任以高官”,在朝堂上力争好一段时间。改官任起居郎,李衡说:“与其任官而有负于国君,哪如辞官而合于道义。”五次呈上奏章,越发极力以年老请求退休,皇上知道改变不了他的决定,仍然让他以秘阁修撰身份退休。当时给事中莫济不写敕文,翰林周必大不起草制诰,右正言王希吕也和李衡相继上奏,同时离开朝廷,士人作《四贤诗》来记述这件事。李衡后来定居昆山,建茅草别墅,拄着拐杖,穿着麻鞋,安闲自在,左右只有二个奴仆,聚书超过万卷,自号叫“乐庵”,死时年七十九。

 

Ⅱ.选考内容(15分)

(本部分是现代文阅读鉴赏,分选考一和选考二两部分,考生需从中选择一个选考内容完成,且需做完该选考部分的全部试题。)

选考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13.C. (二者不是对比关系。)

14.不离题(1分)。这段文字虽然是以士兵的动作收尾,但却是通过士兵侧面烘托将军形象,是为塑造将军形象服务的(3分);这样处理使得将军心系人民、坚信真理、执着坚守的形象更加高大,比正面描写更感人。(2分)

15.(6分)

示例:1. 在这个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的新时代,将军的遭遇也许永远不会发生在我们身上。但是将军面对强权威胁、精神摧残仍坚持真理、以坚定的信念同孤独共舞、与时间对抗的执着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得到灵魂的滋养、精神的升华,从而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示例2.我们这代人,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幸福成果,没有经历过什么磨难,这也使得我们缺乏承受失败和挫折的能力,常常把芝麻大的困难看得比天还大。从将军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坚守放射出的生命的光彩。让我们以信念为心灵的强心针,把执着做为精神的壮骨粉,天大的困难我们也要让它成为我们成功的垫脚石。

 

选考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13.B. (说中国缺乏民主 法制 公平公正的氛围并不准确;另外技术因素也是很重要的方面。)

14.(1)中国经济虽然近几年增长竞争力较强(增速较快) ,但增长后劲不足。(2分)

(2)微观竞争力方面诸要素都明显不如印度。(2分)

(3)投资与消费关系恶化,内需拉而不动,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外贸。(2分)

15.示例1:

国家要继续深化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努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公平合理的外部环境,让企业在同一个平台上充分竞争,在公平竞争中提高产业竞争力。

创新是竞争力的源头活水,国家要在鼓励创新方面加大奖励和支持力度,既要鼓励技术创新,更要引导制度创新。

示例2:

针对我国经济“量”大“质”不优的实际情况,政府应该在经济发展评价和地方官员政绩考核评价模式上作出较大改革,以促进较为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陆地区的转移,加快较发达地区的产业升级,从而带动中国经济的质的提高。

针对我国内需不足,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外贸出口的实际,政府应该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步伐,解除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让更多的老百姓敢于消费,乐于消费,从而拉动内需,降低我国经济过于以来外贸出口而潜藏的风险。(每一点3分,共6分)

 

第二部分 表达交流(共75分)

(本部分为必考内容,所有考生都必须作答)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15分)

 

16. (3分)C.(不一而足,不是一种或一次,而是很多。A“茕茕孑立”形容孤独一人,无依无靠,多指非常困顿、孤独的窘态,这里可改为“孑然一身”;B. “上行下效”上面怎么做,下面的人就学着怎样做(多指不好的事);D项,“瓜田李下”比喻引起嫌疑的地方。)

17. (3分) B.(“呈现”缺宾语中心词)

18.(3分)A (这是一个议论性语段,议论的中心话题是不要怨恨别人。文中列举不能抱怨“台风”、“海鸥”的事例是为了引出“不要怨恨别人”这一观点的。第一个空后面的两个分句是反问句,第一个空选反问句,句式上才与上下文连贯。文中先谈“台风”、“海鸥”后谈人,第二个空也要遵循这个顺序)

19.(5分)答案示例:《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该书充满了谋略和智慧.介绍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等战略思想。丝绸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丝绸之路则是中国文明传播的通道也是文化交流的纽带。刺绣是中国的传统工艺,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这一特别的礼品,表达了中国希望运用两国人民的智慧创造和平、合作的良好环境,加强文化交流,促进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望。(只要能够运用所掌握的历史文化知识,解说符合逻辑,自圆其说即可。如将兵书印在丝绸上理解为“化干戈为玉帛”也可:由英文版印刷在丝绸上联想到印刷术是中国的发明、有文化交流传播之意也可。)

 

20.(6分)答案示例:

(1)《庄子》——哲学的天籁;

(2)《资治通鉴》——帝王的一面镜子;

(3)《颜氏家训》——一位父亲的叮咛;

(4)《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无悔的人生

(5)《三国演义》——龙争虎斗;

(6)《红楼梦》——失去的大观园;

(7)

四、写作(60分)

 

作文评分标准参照广东省高考作文评卷标准执行。

 

 

 

 

相关链接

粤教版高三上模拟相关资料 

作者:wenqingl

出处:中国教学资源网www.edudo.com

 

 

 

   

 

 

 

 

 

该文章转自[阿呆语文网]:http://www.edudo.com/ziyuan1/uploadfile/0801/2008118193612.asp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