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在这个有着辉煌建筑史的国度,我们的建筑如今早已淹没在一片欧风美雨当中。欧美建筑反倒成了建筑中的主角,市场上在售的中式住宅和我们能看到的建筑很少有中式住宅。
人们从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中,从秀美细腻的百叶漏窗之间,在写意泼墨的粉墙黛瓦下,隐约看到了中国古典气质的私家园林生活为何本是自己民族的东西变成了“小众”?而中式风格的楼盘又为何成了“稀缺资源”。究竟是谁抛弃了东方文化的建筑?未来中式住宅又将何去何从?
中式住宅为何曲高和寡?
中式住宅在全国的行业所占比不超过3%,南京作为一个千年古城,浓郁的故都情怀,使得市场的接受度还略大于同类城市,预计占比在5%左右。但是,对比各类舶来风格的产品,仍然显得势单力薄。这与建筑营造的成本有关,也与文化的传承有关。当然,也与受众的审美趣味相关。究其原因,无外乎三点:
第一个是成本的问题,中式住宅的园林设计和很多地方都涉及到手工制作,工艺较为复杂。现代化大规模工厂化生产的建筑修建模式无法适用于中式建筑的手工制作要求。现在的厂家都较少生产中式的材料,所需要的木料、砖墙都需要定制,这也意味着园林的成本会提高。中式住宅很多地方营造都需要那种传统的老的园林“匠人”,这些传统工艺的匠人在当今少之又少。有一次去紫园,看到以为在刷墙的老工人,随便一问才知道他们的工资是一般工人的两倍。人工原材料成本高、为了保证建筑的原汁原味施工还不能太快。成本高,工艺难,很多企业因此不愿意涉足开发中式住宅。
第二个是设计的问题,中式住宅包含的文化性的东西太多,很多文化特征都是通过细节的把握营造出来的。设计中风格把握不好容易做出不伦不类的东西来。而很多中式住宅的设计上为了保证居住的舒适性又必须融入很多西方建筑的元素在其中。没有专业和很强功底的设计团队是难以完成的。设计难度较大是中式住宅小众化的又一大原因。
第三个是文化传承的问题,中国近几十年的文化发展完全就是一部中国文化不断遗失的历史。民族文化在传承过程中慢慢地不断流失着,很多民族的东西都被当作糟粕抛弃了,而西方的很多东西却逐渐成为了文化的主流。因此人们对很多中式的文化、建筑等东西就越来越冷漠,越来越遗失。很多标榜西方文化生活的社区,也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高尚”、“有身份”的印象,西式园林的楼盘也更容易打动本土的消费者。而东方特征的项目反而成了曲高和寡的小众产品。
中式住宅的市场机遇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中式住宅的优势和存在的市场机遇,中式住宅的文化感更强。很多人文气息浓厚的板块中式住宅无疑更加合适。例如紫金山的气质就需要中式住宅来展现。紫金山周围的紫庐、紫园、君临紫金等项目更适合表现紫金山的价值。
其次近年来我们应该看到社会上慢慢有了一种文化复兴的潮流,很多人开始关注传统文化和民族的东西。市场上在售的项目经常不乏中式项目的身影。例如南京目前在售的中式项目就有紫园、紫庐、宏图上水庭院,就笔者观察来看,项目规划设计上都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尤其对于有着深厚积淀的南京人来说,其品位以及审美追求都对这类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事实上,他们在精神内核和外在风格表现上都是可圈可点的。不管是紫园的徽派,还是紫庐的借景,抑或是上水庭院的细部表现,都是下了一番功夫的,事实上,市场还是普遍认同的。而在城墙之内,规划要求保持历史风貌,要求新项目要采用中式风格,如来凤街一号、万科安品街、雅居乐门东等多个项目。很多喜欢中式文化的人也越来越多的喜欢住到中式住宅中来,随着国内一度迷惘的民族肯定意识和文化自信心重新觉醒,中式住宅也会逐渐走向大众。
中式住宅的优势还体现在对于人际关系的重视,中式园林更加注重养生和趣味性,在公共活动空间里,石子小径、凉亭、曲廊等园林小品能够兼顾三代同堂的活动需要。而在建筑上,不少中式楼盘都采用四合院式的住宅布局,这也让邻里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切。中式住宅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阐释和关注是其他风格的建筑所不具备的。
我国传统的审美情趣和选择随着传统文化共同复兴也逐渐再度走向复兴。人们对于民族文化的东西也越来越重视了,而市场上的做的够味的中式住宅又少之又少。在售的很多项目还是比较稀缺。市场参与者们应该关注和把握中式住宅的市场需求和走势的把握。集成传统中式住宅的元素的同时又能很好的把握现代建筑的元素。这对于丰富市场和传承民族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