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得“象形字”
“
象形字”是由古老的“图画文字”进化而来的,但它仍遗留着图画文字特征。
据史料我国远古时没有文字。黄帝统一华夏后令史官仓颉造字纪事。仓颉据天地间万物形状特征,首创“图画文”。
相传仓颉造的“图画文”是这样的:(山,就画座大山;水,就画段河水;日,就画个太阳;月,就画个月亮;火,就画堆火苗;隹,就画个飞鸟;鱼,就画条鲤鱼;马、牛、羊、人等实物名词都依样画葫芦。(电脑里有仓颉所造的“图画文”,但我不会调。来日找人调出换上)。
后来到殷商时期,由于当时人相信占卜,把图画文刻到龟甲、兽骨上,于是变成了“甲骨文”。西周时人们把这种字铸到钟鼎上,又叫“钟鼎文或金文”。战国时各国自行造字,字形不一。秦统一后,书同文,成“小篆”。西汉时由于纸、笔的发明和书写工具的改进,又演化成“隶书”。(此前人类无纸、笔。写字用刀往兽骨、范模或竹板上刻。西汉时有了“纸”和“笔”,人们才开始用笔在纸上写字)。魏晋时由于笔的改进(毛笔原来齐头,似刷子,后改成尖头)。出现了“楷书”。(有王羲之书法为例)
到楷书时上述的图画文分别写作:山、水、日、月、火、木、隹、鱼、馬、牛、羊、人等楷书形状。这些字经几千年的演化,但仍不失当初图画文即实物象形的特征。因此人们称这些字为“象形字”。
象形字的特点主要有5:
1.字形有图画文的特征。如:日、月、馬、燕
2.都是独体字,能单独表意。
3.是汉字的最小单位,不能拆开。能拆开的不是独体字。
4.可和其它字或表意符号组成新字。如:早、時、馿、馳等。
5.有些象形字在组字时会变成“符号”。如:“山、阜”可变成“阝”。“水”可变成“氵”等表意符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