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的传说
(2014-03-11 08:29:40)巴蜀的传说
——兼谈“巴、蜀、獨、独”的本意
人们一看“巴蜀”二字必然想到四川的古称。不错,“巴蜀”二字确实是四川的古称。但是,古时四川为什么称“巴、蜀”?“巴、蜀”二字的本意是什么?我据《说文解字》及有关传说、典故,试做解释。不当之处请各位网友批评指正。
人们都知道,中国的汉字多来自象形字。而象形字又来自实物的图画。如:日、月、山、水、牛、馬、魚、鳥等都来自实物图画。同样“巴、蜀”这两个象形字也应该来自实物的象形。那么“巴”这个象形字的原形是什么?据许慎《说文解字》:“巴虫也。或曰食象蛇。”由此可知“巴”是古代的一种大长虫,即能吞食大象的巨蟒。据说“巴”生性贪吃,口不空闲。若口中无食,便把自己的尾巴吞进嘴里。“巴”这个象形字就是它吞食自己尾巴的象形。
据《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不仅好吃,而且能吞下比自己身体大数倍的活象。由吞活象可知“巴”不仅体型巨大,而且凶猛、残忍。巴不仅吃象,而且更爱吃人。古人谈巴变色,因巴不论男女老少见人就吞。
据西汉《淮南子。本经传》:“尧之时,十日并出,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上射九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虫于洞庭,禽封豨于桑林。”由此可知古时华夏确有吃人、吞象、害民的大蛇,后来被后羿射杀了。这个传说在湖南省洞庭湖附近的岳阳市已得到证明。今岳阳市巴陵广场上有一栩栩如生“后羿射巴蛇”的巨型雕像。据说当年后羿就在这里射死了害人的巴蛇。巴陵因此得名。
这种传说江西省吉安市也有,说:“后羿与群巴斗七七四十九个昼夜,终断巴蛇。尸骨积如丘陵,故此地名“巴丘”。三国时吴国在此地设“巴县”(今“巴丘镇”),皆因后羿在此射巴,尸骨堆积如丘而名”。可知当时害人的巴蛇哪都有。据说“大别山”原名“大巴山”,因山下人惧怕巴蛇,每日望山焚香祷告:“大巴您可别下山!”,后来此话简缩成:“大别山”。自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大巴踪影不见。据说近年又蠢蠢欲动,经常偷吃老百姓的鸡、羊、猪、牛,甚至老人、小孩。
巴蛇本是四川的动物,怎么跑到湖南、江西等地去了?原来川西出现一种叫“蜀”的怪兽,是巴的天敌。蜀是一种什么恶兽竟能吓跑吞象的巴蛇?用汉字复原的方法,即象形字的方法分析,“蜀”是个大头大嘴,佝偻身,以蛇即长虫为食的巨兽。从“蜀”肚子里的“虫”字可知蜀专以蛇为食。由此可知蜀是巴蛇的天敌。
巴能吞象,为什么怕蜀呢?是蜀的体型比象大,吞咽不下去吗?不是。原因有三:
1.蜀身上的气味令巴难忍。
2.蜀鼻头天生一坚硬、犀利的独角,且有毒,触吗吗死,见血封喉。
3.蜀体型略小于象,但爆发力比象大数倍。因此巴闻蜀便逃之夭夭。巴蛇跑了,蜀因无美食可吃,也离开了四川。
有人认为“蜀”就是“獨角犀”,也叫“獨”。后简化成“独”,本指吃蛇的独角兽,现在是“单、独、仅一个”的意思。
后来四川人为了纪念古代生活在这里的两种神奇巨兽,把川东山区叫“巴”,即今重庆一带;把川西平原地区叫“蜀”,即今成都一带;把当年“蜀吃巴”的地方叫“邑”,即今成都西的大邑县;把巴的老窝叫“巴巢”,即今重庆南的巴县;把巴中伤逃跑的地方叫“巴中”,即今重庆北的巴中市。
这即“巴、蜀、獨、独”的本意和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