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耳他】瓦莱塔为啥这么黄?(Valetta, Malta)

标签:
马耳他瓦莱塔海泡石圣约翰大教堂卡拉瓦乔 |
分类: 欧陆风情 |
古堡和老城新城的米黄色,是马耳他首都瓦莱塔的基调。衬托着幽蓝的地中海水,置身于跨越时空的黄色建筑中,让人倍觉亲切和放松。据说,所有这些黄色的石料,均取自地中海深处一种石灰质软泥——学名叫“富镁硅酸盐黏土”。神奇的是,这种灰白色海底软泥一旦出水,就会在空气中越变越硬,并随着岁月流逝,颜色也会越变越黄。趁其未变硬之前,可以很容易切削成方砖或圆柱等各种形状......
这种充满气孔的“泥变石”,美观、轻盈、耐火、保温、抗震、冬暖夏凉......是地中海沿岸独特的优质建材,人们将其称为“海泡石”。世界上最优质的海泡石产于土耳其,那里的海泡石质地细密,温润如玉。过去,人们常将其雕刻成烟斗等工艺品。1995年我第一次去土耳其时,曾在伊斯坦布尔国际机场,与同行的田总各买了一只(参见附文《【土耳其】海泡石烟斗》)。
后来科学家发现,土耳其的海泡石具有耐高温、抗辐射的优越性能,加上质地极轻、收缩率低等特点,非常适于航空航天及军事用途。于是,土耳其海泡石摇身一变,成了西方国家严控的战略物资,瞬间身价百倍,并且像铀一样,市面上根本买不到!话说回来,马耳他的“海泡石”含沙量高,质地较粗糙,与土耳其的海泡石不可同日而语。
瓦莱塔老城街道不宽,但两侧停满车辆,以德国、法国、意大利和日本的小型汽车为主。据说马耳他是世界上汽车密度最多的国家,家庭平均拥有三辆汽车。我也注意到,欧洲大陆日益流行的电动汽车,在马耳他尚不多见......
如果你是个影迷,一定会对电影《特洛伊》中的幽蓝的地中海和米黄色的古城垛印象深刻;还有《达芬奇密码》中富丽堂皇得令人迷幻的教堂、《冰与火之歌》中的龙女与马王婚礼所在的那个地老天荒的悬崖,都是在马耳他瓦莱塔取的景......
圣约翰大教堂里的曲形螺旋柱,华丽的程度让人瞠目结舌。这里还收藏着400多年前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著名画家卡拉瓦乔的两幅大作。这位风流倜傥的油画天才,39岁辞世,其放纵不羁的生活充满传奇......不说不知,该教堂竟然与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及巴黎圣母院齐名!去过后两座而没来这座,岂非此生之憾?
瓦莱塔老城中心广场,一个小女孩在维多利亚女皇雕像下摆pose。19世纪初,大英帝国向马耳他派出第一任总督。上任伊始,总督便宣布以英语取代意大利语作为马耳他的官方语言......时至今日,马耳他仍是英联邦成员国,并集欧盟成员国、申根成员国三者于一身。也就是说,只要取得马耳他签证,便可周游26个欧洲国家;或者说,只要有申根签证,就可随意造访马耳他。
在瓦莱塔一处僻静的小巷里,赫然发现“马耳他中国文化中心”。或许正值周末和节假日的缘故吧,大门紧闭。
岁月静好。瓦莱塔又被称为“静都”——坐在绿色橄榄树下,伴着黄色千年古堡,一杯咖啡在手,或低头填字,或遥望天海......静思人生:所谓生老病死,唯有生活得美,衰老得慢,病来得晚,死得迅速,一生如此,夫复何求?







马耳他系列博文暂告一段落。接下来,开始筹划七月的东欧、八月的非洲、九月的北极、十月的南欧之行。为此,昨天逃离了手术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