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振鹏/文
【作者系资深产业经济观察家、家电/IT行业分析师】
自从去年开始向家庭互联网转型以来,四川长虹(600839.SH)就一直遭到舆论质疑。这也难怪,作为一个成立于1958年、脱胎于军工产业的老国企,长虹一直给予外界的形象就是低调与老土,如今它高调转型拥抱互联网,自然容易让外界感到奇怪。
不过,从长虹系上市公司相继公布的2013年年度报告可以看出,其全线飘红的经营业绩足以证明其转型的必要性与正确性。
长虹在2013年实现营业总收入588.7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2.5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1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7.53%。此外,长虹旗下的冰箱压缩机业务上市公司华意压缩(000404.SZ)、白色家电业务上市公司美菱电器(000521.SZ)、IT产品分销业务上市公司长虹佳华(8016.HK)在2013年的营业收入与净利润均获明显增长。
传统家电制造业的观点是“会说的不练,会练的不说”,互联网行业讲究的是“能说会练”。长虹用靓丽业绩这个事实,与其转型的口号紧密呼应。
当然,由于一些历史原因造成的包袱,长虹经过上世纪90年代执中国彩电业之牛耳的巅峰辉煌时刻之后,的确曾经走过一些弯路。例如,长虹前任董事长倪润峰囤积彩色显像管,造成大量库存彩电;长虹出口美国市场遭遇合作伙伴诈骗,导致彩电货款无法及时收回;长虹在有的上游产业链的投资上未对市场前景和风险做出准确的预估,等等。
这种负担,让外界对于长虹的转型,有可能缺乏耐心,也不愿给长虹更多的时间来证明。
但是,做企业不可能没有风险,也不可能不受挫折。
在消费电子行业的国内外巨头中,走过弯路的比比皆是。例如,已故的苹果公司前任董事长乔布斯曾经推出过Apple
III、Lisa等败笔之作;TCL在2004年收购法国汤姆逊的彩电业务之后,在整合过程中付出沉重的代价;不过,在它们吸取经验教训之后,仍然能够走出困境并成为受人尊敬的优秀企业。
在受到挫折、背上包袱后,只要能够及时想办法找到正确的途径,企业仍然能够获得长足的发展。
近年来,家电行业智能化、泛IT化的潮流势不可挡,从之前“单一的硬件设计制造”迅速向“系统集成和软件整合运营服务为一体”的形式转型。伴随互联网浪潮的持续冲击和乐视网、小米公司等行业跨界者的不断涌入,家电行业的产品形态、商业模式、竞争格局和产业生态正在经历深刻变革。
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还不尽快变革求生,那就只能坐以待毙。在IT行业本来就具有一定技术积累的长虹,比家电行业其他同行先行一步,率先抓住“重塑自我”的历史机遇。
去年下半年,长虹开始积极拥抱互联网,制订并全面推进面向互联网的全新战略规划——“新三坐标战略”,发布“让想象发生”品牌新主张,启动实施大数据、云平台等核心配套项目,推出全球首个完整实现互联、互通、互控的家庭互联网产品形态,积极构建“终端+平台+内容+服务”的新商业模式等。上述举措有力支撑了长虹经营业绩的稳健增长,获得了资本市场的普遍肯定,有力地提升了公司的股价。
自从今年年初开始,长虹继续在家庭互联网产业摆事实,讲道理,来回应外界的质疑。CHiQ电视、CHiQ冰箱、CHiQ空调等一些列具有独创性和领先新产品的推出,让长虹家庭互联网战略加快落地步伐。
笔者与长虹打了多年交道,对于长虹此次史无前例的转型力度有着深切的感受。2013年上半年之前,长虹的老国企基因可谓“刻在骨头里”,一部分员工做起事来慢条斯理,按部就班,对于竞争对手最新动态关注不够多,对终端市场的反馈速度也相对较慢,整个公司给人一种暮气沉沉的感觉。
但是,自从去年下半年长虹向家庭互联网转型开始,长虹就变成了一个比很多民营企业还更具活力的新型国企。如今长虹自上而下的员工都在持续不断地摸索和创新,充分运用新媒体手段洞察客户需求,注重用户体验,注重口碑效应,讲究快速,不断试错,勇于尝试,因为工作需要加班的时候员工也能积极配合,具有热情、激情,执行效率明显提升。
对于成功互联网企业的很多特性,长虹正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不断地去研究、学习。
诺基亚、摩托罗拉的失败,以及松下、三洋、日立、东芝等日系企业在彩电市场的一蹶不振,印证了行业格局变化超快的这一残酷事实。正在积极在机制、体制、管理、文化和运营方面创新的长虹,大力掀起新一轮行业变革,以“为用户带来持续惊喜”为己任。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