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呓语】又一家知名刊物停刊,撰稿人怎么办

标签:
停刊撰稿文学写作读书 |
分类: 彼岸的摩挲 |
又一家知名刊物停刊,撰稿人怎么办
读报君
1、
2、
有人问:你列举这些数据,对撰稿人而言有意义吗?
当然有意义。
报刊杂志拿不到广告,如何提升办刊办报质量?
没有钱,如何招揽人才?没有钱,如何给作者开稿费?
都市报晚报以及各类杂志,都是烧钱的行业。赚不到钱白吆喝,又如何能生存下去?!
所以,我们看到了,有一些报纸和刊物已经撑不下去了。
像《读者》,当年曾经出现过红版、蓝版,现在重新合并成一份刊物了。
《杂文选刊》曾经出现过上旬刊、中旬刊和下旬刊,现在也重新整合成一份杂志了。
像《桃之夭夭》《意林小姐姐》以及《哲思》(彩版),都宣布停刊了。
这一次,又要加上《青春美文》。
经济学界有句话,叫“站在风口上,猪都能被吹起来”。都市报晚报的风口早就过去了。即使传统自媒体,目前也难以感受到风险资本那炽热的目光了!现在,也就是短视频在折腾。
一切在冷却,好听一些叫回归本我。其实是没落的代名词。
3、
4、
5、
想不了那么多了!
人生也就是短短百年。值得我们奋斗的事情太多。我们能够掌握的少而又少,最终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无疑是两手空空。
有时,我会想起张爱玲、鲁迅等这些靠写作成名成家的大人物,他们在那个时代出尽了风头,靠一支笔活得滋润。
偶尔,还会想起上世纪九十年代各路媒体之间爆发的抢稿大战!那些优秀的作者,足以傲视整个文坛。还有韩寒,曾张狂地发出“文坛是个屁”之类的宣言,满腔豪情。
但是现在,文人意气风发的时代基本上过去了。做自媒体?那是个耗神费力的活儿,不仅文章要好、技术要好,还要运气够好。
坚持传统写作?又有几个人在认真阅读你的小说你的书?
文字的生态在变,文学何为、文人何去何从,都成了让人焦虑的话题。
不过,也确实想不了那么多了。既然生而有涯,就必然要做点什么。看看市场上摆放的那些书籍,有很多文字确实精致、大气,明显下过大功夫。
这类文化产品,还是令人肃然起敬。
也许,市场不会像以前那样能够带给撰稿人丰厚的回报,但作为一个爱好,写作比吃吃喝喝、嫖娼、赌博要干净得多。
而且,我们要坚信的是,无论现在还是将来,优质的东西总是受人欢迎的。
唐诗宋词过去了,还有元曲。
白朴、马致远走远了,又出现了曹雪芹和兰陵笑笑生。
一千多年过去了,一代又一代的书生们还是在读《史记》《汉书》《别赋》《赤壁赋》。
即使在大家都疯狂写美食、情感短文的时刻,孩子们上课背诵的还是李白杜甫白居易……无论哪个时代,都不会让韦小宝的《十八摸》登上教材。
把文字写好,至关重要。把活儿做细了,比什么都强。
……每个时代都出现了自己的大师,在文字占据统治地位的年代。
在图片和视频大信其道的时代,文字也谈不上没落。那些动则被刷了数千万的读物,一样蓬勃发展。圈里圈外仍然有人偶尔做出点让人振奋的成绩。
一句话:活儿要干好。无论你从事什么行业。
6、
未来究竟怎么样?
这是个无法回答的问题。即便是写作,也不是我们能够决定的。
在一个传播途径每3-5年,就进行一次革命的时代。个人的挣扎和兴奋和愤怒和疑惑……几乎一文不值。
我们能做的,也只是把手头的文章写好。稳住自己的内心,把书读好。那些在多少年后被人进行“文字考古”“文化考古”重新发掘出来的人物,没有一个不是前时代默默无闻的翘楚。
当然,真的到了那个时候,你我又在哪里?!
——实在不行,你就把自己当梵高吧,活着的时候艰难,死后无比显赫。实在不行,你就把自己当卡夫卡吧,冷眼记录这个时代的精神裂变与扭曲。实在不行,你就把自己当王冕吧,一袭蓑衣行走江湖,默默无闻但内心有所坚守……
这些先贤和前人,总有一个你喜欢的吧?!
别那么在意,少一点忧患得失的心,也许会更好。
诗人琉璃姬:写作也是将头摁进黑夜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