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内经>时代》补注:四海说

(2013-12-31 21:42:54)

<内经>时代》补注(第十四节草稿)

                              赵洪钧著   金栋补注             

第十四节  《内经》与其他古代学术琐谈

一、地理学

2.四海说:“道之大者,拟于天地,配于四海。”(《素问·征四失伦》)“海有东西南北,命曰四海。”(《灵枢·海论》)《尚书·大禹谟》即多说四海,其名义时代不足为据。四海说大约不晚于孟子。

【自注】四海说早于孟子。如:“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句话,见于《论语·颜渊》。又,“四海”在《尚书》中约16见,《周礼》中约2见,《孟子》中约11见,《庄子》中约6。均为天下之义。可见“四海”的概念起源很早,而且早已转义为天下。

【补注】

⑴四海:《辞海》(6):“指中国四周的‘海疆’。《书·禹贡》:‘四海会同。’本为泛称之词,九州之外即为四海。《礼记·祭义》提到东海、西海、南海和北海,不过对举而言,没有确指海域。后人因为求实,直以四海为环绕中国四周的海,于是东、南、西、北海,便有方域可指。但亦因时而异,说法不一。如其中西海,因中国西方陆地广远,胡海复杂,无正确海域可定,故古籍中言四海者有五六处之多。因古代以为中国四周皆有海,遂称中国为海内,外国为海外。四海,指天下。《孟子·梁惠王上》:‘故推恩,足以保四海。’《汉书·高祖纪》:‘天下以四海为家。’指四邻各族居住区域。《尔雅·释地》:‘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人体内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脑为髓海,冲脉为血海,膻中为气海,胃为水谷之海(见《灵枢·海论》)。”

《辞源·口部》:“古代以为中国四周皆有海,所以把中国叫做海内,外国叫海外。四海,意同天下。《书·大禹谟》:‘文命敷于四海。’《楚辞》屈原《九歌· 云中君》:‘览冀州兮有余,横四海兮焉穷。’”

金栋按:《尚书·大禹谟》:“大禹曰文命敷于四海袛承于帝。”中间未句读。

《辞源》所摘引《书·大禹谟》“文命敷于四海”文字并句读欠妥,疑与孔《传》有关。孔《传》云:“言其外布文德教命,内则敬承尧、舜。○文命,孔云:‘文德教命也。’先儒云:‘文命,禹名。’”而孔颖达则随文释义《疏》云:“此禹能以文德教命布陈于四海,又能敬承尧、舜。”

王先谦《尚书孔传参正》:“《史记·夏本纪》:‘夏禹,名曰文命。’伪《传》释‘文命’为‘文德教命’,与‘敷于四海’联属为文,谬甚。”

所以《大禹谟》这句话正确句读当为:“大禹曰文命,敷于四海,袛承于帝。”而《辞源》所摘引《尚书·大禹谟》文字及句读当为:“大禹曰文命,敷于四海。”

翻阅故纸,浏览古籍,“四海”之义或有四:①海洋之海;②四方蛮夷之地;③四方。④民间。

①海洋之海。因中国四周东、西、南、北皆有海(实际上中国西北两面均无海),其地域名称为何?有云“东海,登州之海。北海,即渤海郡,今沧州、天津之境。南海,扬州之海。西海,即蒲昌海,今为甘肃塞外之地”。

《尚书·益稷》:“予决九川,距四海。”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四海者,《禹贡》‘青州:潍、淄其道,海滨广斥’,此为东海,今在登州。《禹贡》云‘道河,北播为九州,入于海’,此即北海,汉为渤海郡,为今沧州、天津之境。《禹贡》云‘北江入于海,中江入于海’,此为扬州之海,疑可为南海。《左传》:‘楚子云: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孟子》云:‘孙叔敖举于海。’似楚之南海即扬州之海也。《史记正义》云:‘按南海即扬州东大海。岷江下至扬州,东入海也。’《禹贡》不言西海。《史记·张衡传》:‘司马错曰:利尽西海。’《索隐》曰:‘西海,谓蜀川也。’又《大荒西经》云:‘西海之南,流沙之滨,有大山,命曰昆仑之丘。’《海内西经》云:‘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勃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是《山海经》有西海,亦名勃海,汉时谓之蒲昌海。《说文》云‘泽,在昆仑虚下’,即蒲昌海也,亦谓之西海。弱水余波入于流沙,通于南海,此是也。汉于此设西海郡,今为甘肃塞外之地。《坤凿度》注引《万形经》云:‘坎,北方,无海。’谓其地但有瀚海也。此云决九州至于海,当言水道所归,故不得以‘海,晦’之义解之。”

②四方荒芜蛮夷之地。

《尔雅·释地》:“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郭璞注:“九夷在东,八狄在北,七戎在西,六蛮在南,次四荒者。”

《礼记·曲礼》:“其在东夷、北狄、西戎、南蛮,虽大曰‘子’。”孔颖达《疏》:“《尔雅》云:‘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李巡注:‘四海远于四荒,晦冥无形,不可教诲,故云四海也。海者,晦也,言其晦暗无知。’”

《尚书·益稷》:“州十有二师,外薄四海。”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疏云:“《诗》笺云:‘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国在九州之外。……四海者,《曲礼》正义引《尔雅》李巡注:‘四海远于四荒,晦冥无形,不可教诲,胡云四海也。海者,晦也,言其晦暗无知。’”

《史记·夏本纪》:“辅成五服,至于五千里,州十二师,外薄四海。”《史记正义》:“《尔雅》:‘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释名》云:‘海,晦也。’按:夷蛮晦昧无知,故云四海也。”

又,史学大师吕思勉《中国通史·第三章古代的开化》:“后人说禹治水的功绩,和唐、虞、夏间的疆域,大抵根据《书经》中的《禹贡》,其实此篇所载,必非禹时实事。《书经》的《皋陶谟》载禹自述治水之功道:‘予决九川,距四海,濬畎浍距川。’九川特极言其多。四海的海字,乃晦暗之义。古代交通不便,又各部族之间,多互相敌视,本部族以外的情形,就茫昧不明,所以夷、蛮、戎、狄,谓之四海(见《尔雅·释地》,中国西北两面均无海,而古称四海者以此)。”

③四方。

《周礼·夏官司马下·校人》:“凡将事于四海、山川,则事黄驹。”

郑玄注:“四海,犹四方也。”贾公彦《疏》:“云‘四海,犹四方也’者,王巡狩,惟至方岳,不至四海夷狄,故以四海为四方。”

④或指民间百姓。

《尚书·舜典》:“二十有八载,帝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三载,四海遏密八音。”

孔安国《传》:“四夷绝音三年,则华夏可知。”孔颖达《疏》:“四海之人蛮夷戎狄皆绝静八音而不复作乐,是尧盛德恩化,所及者远也。……《释地》云:‘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夷狄尚绝音三年,则华夏内国可知也。”

然上“四海”之释,有不认同孔《传》与《疏》者,认为系民间之义。如

王先谦《尚书孔传参正》:“江云:‘四海乃谓民间,则百姓是群臣。’……先谦案:上文‘百姓’即训百官,江说以‘四海’为民间是也。”

“四海”一词,在《内经》全书中共见11次。其中《灵枢·海论》篇最多,见8次。

道之大者,拟于天地,配于四海:王冰注:“拟于天地,言高下之不可量也。配于四海,言深广之不可测也。”

吴昆《素问吴注》:“拟天地配四海,言其道之广大渊深也。”

张介宾《类经十二卷·论治类十九》:“拟于天地,言高厚之无穷;配于四海,言深广之难测,见不可以易言也。”

张志聪《素问集注》:“四海,谓地居水之中,天运于地之外。”

高士宗《素问直解》:“道之大者,高深可拟于天地,远大可配于四海。”

语译:①医学理论的远大,能和天地相比,能和四海相配。(郭霭春《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

②道的广大无边,可以比拟天地,可以匹配四海。(傅景华《黄帝内经素问译注》)

海有东西南北,命曰四海:全句为“经水者,皆注于海,海有东西南北,命曰四海”。

杨上善《太素·卷第五·四海合》:“十二经水者,皆注东海,东海周环,遂为四海。”

马莳《灵枢注证发微》:“海有东西南北之四方,故不曰十二,而只曰四海也。”

张介宾《类经九卷·经络类三十二》:“四海者,百川之宗。人亦有四海,则髓、血、气、水谷之海也。”

语译:十二条经水的流行,都从四方会合注于海中,海有东西南北,所以叫做“四海”。(郭霭春《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译》)

⑷大禹谟:大禹,姒(si)姓,史称夏禹、戎禹,相传他是上古夏后氏族部落的首领。禹继承父亲鲧未竟的治水事也,历经十三年,胼手胝足,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治平水患。谟,是“谋”的意思。本文是舜帝与大臣禹、益、皋陶(gaoyao高尧)谋划政务的记录,所以称《大禹谟》。

《大禹谟》的内容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序,介绍写作《大禹谟》、《皋陶谟》、《益稷》的原因。第二部分,舜帝与大禹、伯益讨论政事,赞美帝尧的美德,阐述了各自的治国见解。第三部分记述舜禅位于禹的经过。第四部分叙述大禹征伐苗民,最终以德感化苗民。

虞书中,为了补充《尧典》、《舜典》所缺少的君臣之间的嘉言善政,而成《大禹谟》、《皋陶谟》、《益稷》三篇。其中,因为禹治水的功劳最高,所以《大禹谟》列于三篇之首。

《大禹谟》是伪古文。后世儒学整理编撰《大禹谟》,是为了上联《尧典》、《舜典》,下接《商书》、《周书》各篇,构建“二帝(按:尧、舜)三王(按:夏禹、商汤、周武王)”的古史体系,宣扬古帝一脉相承的道统。宋代儒学又从舜对禹的训示中撷取“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称为“虞廷十六字”,作为舜受自尧并传于禹的“三圣传授心法”。这十六字成为维系古帝道统的精神核心,而《大禹谟》正是研究中国古代的思想史,特别是宋代理学的重要史料。(杜希宙《儒家道家经典全释·尚书》)

孔安国《传》:“大禹谟:禹称大,大其功。谟,谋也。”孔颖达《疏》:“余文单称禹,而此独加‘大’者,故解之:禹与皋陶同为舜谋,而禹功实大,禹与皋陶不等,史加大其功,使异于皋陶,于此独加‘大’字,与皋陶并言故也。‘谟,谋’,《释诂》文。此三篇皆是舜史所录,上取尧事,下录禹功,善于尧之知己,又美所禅得人,故包括上下,以为《虞书》。其事以类相从,非由事之先后。若其不然,上篇已言舜死,于此岂死后言乎?此篇已言禅禹,下篇岂受禅后乎?明史以类聚为文。计此三篇,《禹谟》最在后,以禹功大,故进之于先。《孟子》称舜荐禹于天,十有七年,则禹摄一十七年,舜陟方乃死,不知禹征有苗在摄几年。史述禹之行事,不必以摄位之年即征苗民也。”

王先谦《尚书孔传参正》:“○梅氏(按:指晋代梅赜)增多古文二十五篇,此梅氏古文之一。梅鷟(zhuo浊)云:‘伏生今文,无典、谟、誓杂者。’”

因《大禹谟》是伪古文,晋代梅赜所增,故赵先生说“《尚书·大禹谟》即多说四海,其名义时代不足为据”。

《大禹谟》即多说四海:共有3见。即“大禹曰文命,敷(按:治理)于四海”,“皇天眷(按:顾念)命,奄(按:尽)有四海,为天下君”,“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⑸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刘宝楠《论语正义》:“言四海之内皆与我亲,如兄弟也。”

《论语·颜渊》:“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无。’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包咸注:“君子疏恶而友善,九州之人,皆可以礼亲。”刘宝楠云:“《注》以经言‘四海’,嫌有四夷荒远,故但举中国,以‘九州’言之。”又云:“《说苑·杂言》篇:‘夫子曰:敏其行,修其礼,千里之外,亲如兄弟。若行不敏,礼不合,对门不通矣。’并与此文义相发。”

⑹“四海在《尚书》中约16见,《周礼》中约2见,《孟子》中约11见,《庄子》中约6

①《尚书》中约16见,检阅15见。

《舜典》:“三载,四海遏密八音。”

《大禹谟》:“大禹曰文命,敷于四海”,“皇天眷命,奄有四海为天下君”,“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益稷》:“予决九川,距四海”,“州十有二师,外薄四海”。

《禹贡》:“九州攸同:……四海会同”,“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

《胤征》:“惟仲康肈位四海。”

《说命下》:“四海之内咸仰朕德。”

《泰誓上》:“尔尚弼予一人,永清四海。”《泰誓下》:“作威杀戮,毒痡(pu)四海。”

《武成》:“大赉(lai)于四海,而万姓悦服。”

《周官》:“统百官,均四海。”

《毕命》:“慎固封守,以康四海。”

②《周礼》中约2见。

《夏官司马下·校人》:“凡将事于四海、山川,则事黄驹。”郑玄注:“四海,犹四方也。”贾公彦《疏》:“云‘四海,犹四方也’者,王巡狩,惟至方岳,不至四海夷狄,故以四海为四方。”

《秋官司寇下·布宪》:“以诘四方邦国及其都鄙,达于四海。”郑玄注:“《尔雅》:‘九夷、八蛮、六戎、五狄,谓之四海。’”

③《孟子》中约11见,检阅10见。

梁惠王上》:“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公孙丑上》:“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滕文公下》:“四海之内皆曰:‘非富天下也,为匹夫匹妇复仇也。’”“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

《离娄上》:“天子不仁,不保四海。”“故沛然德教溢乎四海。”

《离娄下》:“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

《万章上》:“尧典曰:……三年,四海遏密八音。”

《告子下》:“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

《尽心上》:“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

④《庄子》中约6见,检阅5见。

《逍遥游》:“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在宥》:“其疾仰之间而再抚四海之外。”

《天地》:“四海之内共利之之谓悦。”

《秋水》:“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

《外物》:“末偻而后耳,视若营四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