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时代》补注:地理学-九州
(2013-12-31 21:36:29)《<内经>时代》补注(第十四节草稿)
第十四节
一、地理学
【原文】1.九州⑴说:《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天地之间,六合⑵之内,其气九州⑶、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有人以其中的“九州”为衍文⑷,未必是。王冰注“九州”本《禹贡⑸》为说。邹衍的大九州⑹说似不可见。
【补注】
⑴九州: 九州是中国的别称之一。古代中国人将全国划分九个区域,即所谓的“九州”。根据《尚书·禹贡》的记载,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禹贡》是战国后期学者所作。九州制只是当时学者对统一后中国的规划,是一种政治理想。(互联网《百度百科》)
《辞源·乙部》:“九州:㈠古代中国设置的九个州。①《书·禹贡》九州为:冀、豫、雍、扬、兖、徐、梁、青、荆。②《尔雅·释地》九州无青、梁,有幽、营。③《周礼·夏官·职方氏》九州无徐、梁,有幽、并。后来九州泛指中国。宋陆游《剑南诗稿·八五·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㈡古称中国为神州,与神州等同的州有九个,称大九州,以别于中国之内的九州。”
州:《说文·川部》:“州,水中可尻(居)曰州。……昔尧遭洪水,民尻(居)水中高土,故曰九州。《诗》曰:‘在河之州。’一曰州,畴也,各畴其土而生之。”
《诗·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郑玄笺:“水中可居者曰洲。”孔颖达《正义》:“水中可居者曰洲,《释水》文也。李巡曰:‘四方皆有水,中央独可居。’”
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注]三家‘洲’作‘州’。”(金栋按:三家指齐、鲁、韩。)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在河之洲’,《传》:‘水中可居者曰洲。’瑞辰按:《说文》:‘水中可尻者曰州。……’引《诗》‘在河之州’。今《毛诗》、《尔雅》作洲,俗字也。”
金栋按:九州之名称各家不同。
《尚书·禹贡》:“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其九州为:“冀州既载”,“济、河惟兖州”,“海、岱惟青州”,“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海惟扬州”,“荆及衡阳为荆州”,“荆、河惟豫州”,“华阳、黑水惟梁州”,“黑水、西河惟雍州”。
《尔雅·释地》:“两河间曰冀州,河南曰豫州,河西曰雍州,汉南曰荆州,江南曰扬州,济河间曰兖州,济东曰徐州,燕曰幽州,齐曰营州。九州。”
《周礼·夏官·职方氏》:“东南曰扬州”,“正南曰荆州”,“河南曰豫州”,“正东曰青州”,“河东曰兖州”,“正西曰雍州”,“东北曰幽州”,“河内曰冀州”,“正北曰并州”。
《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始》:“何谓九州?江、汉之间为豫州,周也。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河、济之间为兖州,卫也。东方为青州,齐也。泗上为徐州,鲁也。东南为扬州,越也。南方为荆州,楚也。西方为雍州,秦也。北方为幽州,燕也。”
书名 |
九州名称 |
||||||||
尚书禹贡 |
冀 |
兖 |
青 |
徐 |
扬 |
荆 |
豫 |
梁 |
雍 |
尔雅释地 |
冀 |
兖 |
徐 |
扬 |
荆 |
豫 |
雍 |
幽 |
营 |
周礼职方 |
冀 |
兖 |
青 |
并 |
扬 |
荆 |
豫 |
雍 |
幽 |
吕氏春秋 |
冀 |
兖 |
青 |
徐 |
扬 |
荆 |
豫 |
雍 |
幽 |
郑玄《诗谱·周南召南谱》:“于时,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故雍、梁、荆、豫、徐、扬之人,咸被其德而从之。”孔颖达《正义》:“既引《论语》三分有二,故据《禹贡》州名,指而言之,雍、梁、荆、豫、徐、扬归文王,其余冀、青、兖属纣。九州而有其六,是为三分有其二也。《禹贡》九州,夏时之制,于周则《夏官·职方氏》辨九州之域:有扬、荆、豫、青、兖、雍、幽、冀。并校之于《禹贡》,无徐、梁,有幽、并,故《地理志》云:‘周监二代,而损益之,改《禹贡》徐、梁二州,合之于雍、青,分冀州之地,以为幽、并,是其事也。’《尔雅·释地》九州之名,有‘冀、豫、雍、荆、扬、兖、徐、幽、营’,孙炎曰:‘此盖殷制。《禹贡》有梁、青,无幽、营,《周礼》有幽、并,无徐、营。’然则此说不同,不言殷周,九州而远,指禹世者。孙炎以《尔雅》之文,与《禹贡》不同,于《周礼》又异,故疑为殷制耳,亦无明文,言殷改夏也。《地理志》云:‘殷因于夏,无所改变。’班固不以《尔雅》为世法。又《周礼》冀、幽、并于《禹贡》,唯一州耳。相率三分无一,故从岐而横分之。据《禹贡》正经之文,取六州以为三分之二,准《禹贡》之境,论施化之处,不言当时有此州名也。《序》言:化自北而南,则于岐东西之南,得有三分二者,岐于土中,近北故也。”
据孔颖达《正义》及《周礼·职方氏》贾公彦《疏》:《禹贡》系尧舜法,《尔雅》似夏法,《诗谱》似殷法,《周礼》乃周法。
又,《淮南子·地形训》“何谓九州?东南神州曰农土,正南次州曰沃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兖州曰并土,正中冀州曰中土,西北台州曰肥土,正北泲州曰成土,东北薄州曰隐土,正东阳州曰申土。”
对于《禹贡》九州,史学大师吕思勉《中国通史·第三章古代的开化》说:“州、洲本系一字,亦即今之岛字,……《说文》川部:‘州,水中可居者。昔尧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故曰九州。’此系唐、虞、夏间的真相,决非如《禹贡》所述,跨今黄河、长江两流域。同一时代的人,知识大抵相类,禹的治水,能否一变共工及鲧之法,实在是一个疑问。”
⑵六合:王冰注:“谓四方上下也。”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上下四方为六合。”
高士宗《素问直解》:“六合,四方上下也。”
张介宾《类经十三卷·疾病类五》:“如至大为六合,则上下四方也。”
丹波元简《素问识》:“高诱注《淮南》云:‘孟春与孟秋为合,仲春与仲秋为合,季春与季秋为合,孟夏与孟冬为合,仲夏与仲冬为合,季夏与季冬为合。故曰六合。一曰:四方上下为六合。”
金栋按:简《识》引《淮南》见《淮南子·原道训》高诱注。“故曰六合”后有“言满天地间也”六字。
郭霭春《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六合:指四时言。《淮南子·原道》高注:‘孟春与孟秋为合,仲春与仲秋为合,季春与季秋为合,孟夏与孟冬为合,仲夏与仲冬为合,季夏与季冬为合。’”
高校教参程士德《内经》:“六合:指东西南北四方及天地上下。王冰注:‘谓四方上下也。’《淮南子·原道训》:‘舒之幎于六合。’高诱注:‘一曰:四方上下为六合。’”
金栋按:“六合”注,医家多以上下四方之空间方位而释,而郭氏本《淮南子》高注以四时而释,然高注又云“四方上下为六合”,故简《识》二说俱引而并存,妥否?请看原文:
《淮南子·原道训》:“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故植之而塞于天地,横之而弥于四海,施之无穷而无所朝夕;舒之幎于六合,卷之不盈于一握。”
前有“天、地”,后有“六合”,未言及四时。
又,《淮南子·地形训》:“地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极之内,照之以日月,经之以星辰,纪之以四时,要之以太岁。”
前有“(天)地”,后有“六合”与“四时”并提。
再,《庄子·齐物论》:“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成玄英《疏》:“六合者,谓天地四方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六合之内,皇帝之土。”
由是观之,则医家注“六合”谓四方上下及高校教参摘取为确。《内经》他篇亦有,如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
《灵枢·通天》:“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非徒一阴一阳而已也。”
⑶(其气)九州:王冰注:“九州,谓冀、兖、青、徐、杨、荆、豫、梁、雍也。外布九州而内应九窍,故云九州九窍也。”
《素问注证发微》:“其气之在地者曰九州,冀、兖、青、徐、荆、扬、豫、梁、雍。”
《类经十三卷·疾病类五》:“至广为九州,则冀、兖、青、徐、扬、荆、梁、雍、豫也。”
《素问直解》:“九州,冀、兖、青、徐、梁、荆、雍、豫、扬。”
《素问识》:“《淮南·地形训》云:‘神农大九州,桂州、迎州、神州等是也。至黄帝以来,德不及远,唯于神州之内分为九州。’王注所载九州,见《书·禹贡》。”
金栋按:简《识》引《淮南子·地形训》云有误,当为“《周礼·夏官司马·职方氏》贾公彦疏云”。
贾《疏》云:“自古以来,皆有九州,惟舜时暂置十二州,至夏还为九州,故《春秋》云‘夏之方有德也,贡金九牧’是也。但自神农以上有大九州,桂州、迎州、神州之等,至黄帝以来,德不及远,唯于神州之内分为九州,故《括地象》云‘昆仑东南万五千里名曰神州’是也。九州之内,所有山川,或有解出其处者,至江、河、淮、泗、汉、洛等,不释所出者,此等皆《禹贡》有成文。”
而《地形训》则云:“何谓九州?东南神州曰农土,正南次州曰沃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兖州曰并土,正中冀州曰中土,西北台州曰肥土,正北泲州曰成土,东北薄州曰隐土,正东阳州曰申土。”杨树达云:“此文九州自冀州与《禹贡》九州偶同外,余皆与《禹贡》违异,盖即邹衍所谓大九州也。”
九州一词,《内经》全书共见3次。《素问·六节藏象论》“九州”内容与《生气通天论》同。
《灵枢·邪客》:“地有九州,人有九窍。”《类经三卷·藏象类十六》:“九州者,荆梁雍豫徐扬青兖冀也。九窍者,上有七窍、下有二阴。”
⑷有人以其中的“九州”为衍文:亦有认为“九窍”为衍文者。
俞樾《内经辨言》:“今按九窍二字,实为衍文,九州即九窍也。《尔雅·释兽》篇:‘白州驠。’郭注:‘川,窍也。’《山海经·北山经》:‘伦山有兽如麋,其川在尾上。’郭注:‘川,窍也。’川,即州字之误。是古谓窍为州,此云九州,不必更言九窍,九窍二字,疑即古注之误入正文者。”
金栋按:俞引《尔雅·释兽》篇,篇名有误,当为《尔雅·释畜》篇。
《尔雅·释畜》:“白州,驠(yan)。”郭璞注:“州,窍。”刑昺《疏》:“州,窍也,谓马之白尻者名驠。”
胡天雄《素问补识》:“古人认为人与天地相参,故常以人与天地对举,如天圆地方、头圆足方之类。此处下文云:‘皆通乎天气。’则知此以上皆指人体而言,不应该九窍之上,又加‘九州’字样。俞樾云:‘按:九窍二字,实为衍文,九州即九窍也。《尔雅·释兽》篇:白州驠。郭注:川,窍也。《山海经·北山经》:伦山有兽如麋,其川在尾上。郭注:川,窍也。川,即州字之误。是古谓窍为州,此云九州,不必更言九窍,九窍二字,疑即古注之误入正文者。’按:俞说是。九州即九窍。《山海经》‘其州在尾上’,是说肛门长在尾巴上。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五十二病方》‘人州出不可入者’,即指肛门脱出不得上。《悬解》知‘其气九州九窍’不可解而删去气字,未可从。”
傅景华《黄帝内经素问译注》:“九州,古以冀兖靑徐杨荆豫梁雍为九州。《三部九候论》:‘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九为终数。此处似泛指天地间各个不同的区域。又有的注家认为是衍文。如胡澍:‘九州二字疑衍。’又俞樾:‘九州即九窍。’《尔雅·释畜》郭注:‘州,窍也。’如此则‘九窍’系注文。但古文中‘九州’与‘九窍’亦经常同见。如《灵枢·邪客》:‘地有九州,人有九窍。’《楚辞·九辩叙》:‘地有九州,以成万邦;人有九窍,以通精明。’”
高校教参程士德《内经》:“俞樾《内经辨言》注:‘九州即九窍。’‘九窍’乃古注语误入正文。”
高校教参段逸山《医古文》:“王冰据《尚书·禹贡》,释‘九州’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误。古谓‘窍’为‘州’,《尔雅·释畜》:‘白州,驠。’郭璞注:‘州,窍。’《五十二病方·巢塞(月直)者方》‘人州出不可入’之‘州’亦谓窍。‘州’、‘窍’两字声韵皆近,义得相通。‘九州’即‘九窍’,前云‘九州’,后不烦更言‘九窍’。前人虽有‘九州’与‘九窍’对文,然本例上既言‘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则下无由再复述九州方域。‘九州’之为‘九窍’,因属罕见,故旁记‘九窍’二字,后人不慎而将其混入正文。遂成‘九州九窍’。俞曲园《读书余录》指出‘九窍二字实为衍文’,当是。”
衍文:校勘术语。亦称“衍字”,或“衍”,即指抄印时误增之字。
⑸禹贡:禹,又称大禹,夏朝的开国君主。贡,是“献税”的意思,即各地向朝廷进献地方的土特产。禹贡,指大禹制定贡法,同时也隐含大一统之义。禹贡的重点在“贡”而不在“禹”。
《禹贡》既是大禹治水和制定贡法的记录,更是战国之世走向统一之前的总结性的地理记载。它条理清晰,组织严密,其内容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序,介绍写作原由。第二部分颂扬大禹治理九州的功绩,记述了各州的山川湖泊、土壤物产、田赋等级、贡品名目、水路运输路线。第三部分赞扬大禹治山治水的功绩,描述了当时的山脉与河流大势。第四部分赞美了大禹统一中国的功绩。
《禹贡》是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从它往后的《汉书·地理志》、《水经注》等历代地理专著,都以《禹贡》作为依据。现代科研成果证实,《禹贡》所记载的大多数内容都是经过实地调查与勘测的。(杜希宙注译《儒家道家经典全释·尚书》)
孔安国《传》:“禹制九州贡法。”孔颖达《疏》:“禹制贡法,故以《禹贡》名篇。贡赋之法,其来久矣。治水之后,更复改信。言此篇贡法是禹所制,非禹始为贡也。”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贡者,《广雅·释诂》云:‘上也,税也。’《释言》云:‘献也。’”
《禹贡·书序》云:“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其九州为:“冀州既载”,“济、河惟兖州”,“海、岱惟青州”,“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海惟扬州”,“荆及衡阳为荆州”,“荆、河惟豫州”,“华阳、黑水惟梁州”,“黑水、西河惟雍州”。
冀州既载:孔安国《传》:“尧所都也。先施贡赋税,载于书。”
孔颖达《疏》:“九州之次,以治为先后。以水性下流,当从下而泄,故治水皆从下而始。冀州,帝都。于九州近北,故首从冀起,而东南次兖,而东南次青,而南次徐,而南次扬。从扬而西次荆,从荆而北次豫,从豫而西次梁,从梁而北次雍,雍地最高,故在后也。自兖以下,皆准地之形势,从下向高,从东向西。”
王先谦《尚书孔传参正》:“《疏》谓‘九州之次’即治水之次,其义甚确。若谓冀水无经沇(yan兖)者,故先冀次沇,则不泥也。以今舆地(按:疆土,版图)约之,山西全省,河南怀庆、卫辉、彰德三府,直隶顺天、永平、保定、广平、顺德、宣化、承德等府,及真定、河间二府之西北境,东北则奉天、锦州等府,北则逾塞抵阴山下,西起东受降城之北,东讫于大辽水,皆冀州域也。”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注]史迁说为‘禹行自冀州始。冀州既载。’马融曰:‘载,载于书也。’郑康成曰:‘两河间曰冀州。不书其界,时帝都之,使若广大然。载之言事,事谓作徒役也。禹知所当治水,又知用徒之数,则书于策以告帝,徵役而治之。’
[疏]《说文》云:‘冀,北方州也。’《淮南子·地形训》云:‘正中冀州曰中土。’注云:‘冀,大也。四方之主,故曰中土也。’《吕氏春秋·有始览》云:‘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注云:‘东至清河,西至西河。’《书》疏引李巡云:‘两河间其气清,厥性相近,故曰冀。冀,近也。’《释名》云:‘冀州,取地以为名也。其地有险有易,帝王所都,乱则冀治,弱则冀彊,荒则冀丰也。’
案:郑注‘舜肇十有二州’云,舜于旧九州外,分青州为营州,冀州为并州、幽州。至夏仍合为九,则《禹贡》冀州兼幽、并二州之地,故《说文》以为北方州,字从北也。史公说为‘自冀州始’者,《诗传》云:‘载,始也。’则《史记》下云:‘冀州既载’,说为冀州既始耳。马注见《释文》。云‘载于书’者,《春秋左氏》僖六年《传》云:‘载在盟府。’注云:‘载,载书也。’郑注见《史记集解》,又见《公羊传》庄十年疏及《书》疏。云‘两河间曰冀州’者,用《释地》文。云‘不书其界’者,据下兖州有云‘济、河为兖州’,‘海、岱惟青州’以下诸州,皆书其界,则此亦当以山河为界,而不书之,使若广大也。云‘时帝都之’者,《春秋左氏》哀六年《传》引《夏书》曰:‘惟彼陶唐,有此冀方。’注云:‘唐虞及夏同都冀州。’疏云:‘尧治平阳。’在冀州也。《地理志》云:‘河东,本唐尧所居,《诗·风》唐、魏之国也。’又‘平阳’,应劭曰:‘尧都也,在平河之阳。’《郡国志》:‘太原郡晋阳,本唐国。’注云:‘《毛诗谱》曰:尧始都于此,后迁河东平阳。’平阳故城,在今山东临汾县西南。云‘使若广大’者,高诱注《淮南》云:‘冀,大也。’义与郑同。云‘载之言事’者,《周书·谥法》云:‘载,事也。’《汉书》‘载其清静’即‘事其清静’。云‘作徒役’者,因《夏本纪》有‘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徒以傅土’,故云然也。”
济、河惟兖州:孔安国《传》:“东南据济,西北距河。”
孔颖达《疏》:“‘兖州’,《传》‘东南’至‘距河’,此下八州发首言山川者,皆谓境界所及也。‘据’,谓跨之;‘距’,至也。济、河之间,相去路近。兖州之境,跨济而过,东南越济水,西北至东河也。李巡注《尔雅》解州名云:‘两河间其气清,性相近,故曰冀。冀,近也。济、河间其气专质,体性信谦,故云兖。兖,信也。淮、海间其气宽舒,禀性安徐,故曰徐。徐,舒也。江南其气燥劲,厥性轻扬,故曰扬。扬,轻也。荆州其气燥刚,禀性彊梁,故曰荆。荆,彊也。河南其性安舒,厥性宽豫,故曰豫。豫,舒也。河西其气蔽壅,受性急凶,故云雍。雍,壅也。’《尔雅》九州无梁、青,故李巡不释。所言未必得其本也。”
王先谦《尚书孔传参正》:“以今舆地约之,河南卫辉府东南境,直隶大名府及真定、河间二府东南境,山东东昌府及兖州、曹州、济南、青州四府之西北境,皆兖州域也。”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注]史迁‘兖’作‘沇’。郑康成曰:‘言沇州之界在此两水之间。’‘济’一作‘泲’,‘兖’一作‘沿’。
[疏]兖即沇字,横水在上,隶之变也。经文下作‘沇’。济,本字作‘泲’,《说文》:‘泲,沇也,东入于海。’经作‘济’,假音字。此济出常山房子赞皇山,名石济,今在直隶。《尔雅·释地》云:‘济、河间曰沇州。’注云:‘自河东至济。’《公羊》疏引李巡云:‘济、河间其气专质,厥性信谨,故曰兖。兖,信也。’《释名》云:‘兖州,取兖水以为名也。’《晋书·地理志》引《春秋元命包》云:‘兖,端也,信也。’《吕氏春秋·有始览》云:‘河、济之间为兖州,卫也。’注云:‘河出其北,济经其南。’‘沇’作‘沿’者,《说文》云:‘沇,九州之渥地也,故以沇名焉。’……郑注见《史记集解》。云‘在此两水之间’者,亦如高诱注‘河出其北,济经其南’也。”
海、岱惟青州:孔安国《传》:“东北据海,西南距岱。岱音代,泰山也。”
孔颖达《疏》:“海非可越,而言‘据’者,东莱,东境之县,浮海入海曲之间,青州之境北至海畔而已,故言‘据’也。汉末有公孙度者,窃据辽东,自号青州刺史,越海收东莱诸郡。尧时青州当越海而有辽东也。舜为十二州,分青州为营州,营州即辽东也。”
王先谦《尚书孔传参正》:“以今舆地约之,山东青州、登州、莱州等府,及济南、泰山二府之北境,东北跨海为今奉天、锦州等府及朝鲜国,皆青州域也。”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注]郑康成曰:‘东自海,西至岱。东岳曰岱山。’
[疏]海者,东海。《春秋左氏》僖四年《传》云:‘管仲曰:召康公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岱者,《水经·禹贡山水泽地所在》云:‘岱山为东岳,在泰山博县东北。’《诗》疏引《风俗通》云:‘泰山尊曰岱宗。岱者,长也。万物之始,阴阳交代。’青州者,《吕氏春秋·有始览》云:‘东方为青州,齐也。’《释地》云:‘齐曰营州。’《公羊》疏引李巡云:‘齐,其气清舒,受性平均,故曰营。营,平也。今为青州。’又引孙氏云:‘自岱冬至海。’《诗》疏引孙炎云:‘此盖殷制。’《释文》云:‘《尔雅》营州为《禹贡》青州矣。’郑注见《史记集解》。”
海、岱及淮惟徐州:孔安国《传》:“东至海,北至岱,南及淮。”
孔颖达《疏》:“淮出桐柏山,发源远矣,于此州言之者,淮水至此而大,为害尤甚,喜得其治,故于此记之。”
王先谦《尚书孔传参正》:“以今舆地约之,江南徐州府、泗州、海州及凤阳、淮安二府北境,山东兖州、沂州二府,济宁州泰安府南境,曹州府东南境,皆徐州域也。”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注]郑康成曰:‘徐州界又南至淮水。’
[疏]《释地》云:‘济东曰徐州。’《书》疏引李巡云:‘淮、海间其气宽舒,禀性安徐,故曰徐。徐,舒也。’《释名》云:‘徐州:徐,舒也,土气舒缓也。’《释文》引《太康地记》以为取徐丘为名。周合其地于青州。《吕氏春秋·有始览》云:‘泗上为徐州,鲁也。’郑注见《公羊》庄十年《传》。云‘南至淮水’,不言海、岱者,蒙上青州之注。徐州至青州之南,故云‘又南’。”
淮、海惟扬州:孔安国《传》:“北据淮,南距海。”
王先谦《尚书孔传参正》:“以今舆地约之,江南:江淮、苏松、安徽三布政司所辖,及浙江、江西;西则河南之汝宁,湖北之黄州等府,皆扬州域也。”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注]郑康成曰:‘扬州界,自淮而南至海以东也。’
[疏]《释地》云:‘江南曰扬州。’《公羊》疏引李巡云:‘江南其气惨劲,厥性轻扬,故曰扬州。’又引孙氏曰:‘自江南至海也。’《释名》云:‘扬州周界多水,水波扬也。’《释文》引《太康地记》云:‘以扬州渐太阳位,天气奋扬,履正含文明,故取名焉。’《吕氏春秋·有始览》云:‘东南为扬州,越也。’郑注见《公羊》庄十年《传》疏。云‘自淮而南至海以东’者,此经下云‘东渐于海’,则青、徐、扬之海,皆东海也,故云‘至海以东’也。《伪传》云:‘南距海’,则远至闽、广,非经义。”
荆及衡阳为荆州:孔安国《传》:“北据荆山,南及衡山之阳。”
孔颖达《疏》:“此州北界至荆山之北,故言‘据’也。‘南及衡山之阳’,其境过衡山也。以横是大山,其南无复有名山大川可以为记,故言‘阳’,见其南至山南也。”
王先谦《尚书孔传参正》:“以今舆地约之,河北武昌、汉阳、安陆、黄州、德安、荆州、宜昌、施南等府,及襄阳之南境,湖南全省,及四川叙州、重庆、夔州等府之江南地,广西桂林、贵州遵义等府,皆荆州域也。”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注]郑康成曰:‘荆州界,自荆山南至衡山之南。’
[疏]《释地》云:‘汉南曰荆州。’《书》疏引李巡云:‘荆州其气燥刚,禀性彊梁,故曰荆。荆,彊也。’《释名》云:‘荆州取名于荆山也。必取荆为名者,荆,警也。南蛮数为寇逆,其民有道后服,无道先彊,常警备之也。’《吕氏春秋·有始览》云:‘南方为荆州,楚也。’荆即荆山。《地理志》:‘南郡临沮,《禹贡》南条荆山在东北。’
案:临沮,今湖北南漳县,山在县西。郑注见《公羊》庄十年《传》疏。《说文》云:‘山南曰阳。’经云‘衡阳’,故云在衡山之南也。”
荆、河惟豫州:孔安国《传》:“西南至荆山,北据河水。”
王先谦《尚书孔传参正》:“以今舆地约之,河南之河南、开封、陈州、归德、南阳、汝南六府,许、陕、汝、光四州及直隶大名府、山东曹州府、江南颍州府之西境,胡广襄阳府、德安府之北境,郧阳府之东境,皆豫州域也。”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注]郑康成曰:‘豫州界,自荆山而北至于河。’
[疏]《释地》云:‘河南曰豫州。’《书》疏引李巡云:‘河南其气著密,厥性安舒,故曰豫。豫,舒也。’《公羊》疏引孙氏云:‘自东河至西河之南曰豫州。’《释文》引《春秋元命包》云:‘豫之言序也,言阳气分布各得其处,故其气平静多序也。’《吕氏春秋·有始览》云:‘河、汉之间为豫州,周也。’注云:‘河在北,汉在南,故曰之间。’郑注见《诗·王风谱》及《公羊》庄十年疏。云‘自荆山而北至于河’者,荆山注在经文‘至于荆山’下。云‘北至于河’者,即高诱所云‘河在北’也。”
华阳、黑水惟梁州:孔安国《传》:“东据华山之南,西距黑水。”
孔颖达《疏》:“《周礼·职方氏》豫州其山镇曰华山,在豫州界内。此梁州之境东据华山之南,不得其山,故言阳也。此山之西,雍州之境也。”
王先谦《尚书孔传参正》:“以今舆地约之,陕西汉中府之南境,及兴安州、商州、甘肃巩昌府之南境,及阶州、秦州、湖北之郧阳府、四川全省(内叙州、重庆、夔州等府江南境宜属荆),及云南、贵州北境皆梁州域也。”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注]郑康成曰:‘梁州界,自华山之南至于黑水也。’
[疏]《释地》无梁州,《吕氏春秋·有始览》九州亦无梁,盖殷周雍州兼有梁州之地,与夏时异也。经云‘黑水’者,《水经》:‘沔水东过南郑县南。’注云:‘汉水又东,黑水注之。水出北山,南流入汉。庾仲雍曰:黑水去高桥三十里。诸葛亮笺云:朝发南郑,暮宿黑水四十五里。即是水也。’《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黑水源出梁州城固县西北太山’以注‘华阳、黑水’,盖本古说。
案:城固,今陕西县也。郑注见《公羊》十年《传》疏。云‘至于黑水’者,《地理志》:‘益州郡滇池,滇池泽在西北。有黑水祠。’或以为即郑氏所云黑水,然疑其太远。夏时荒服之地,禹迹不至也。滇池,今云南晋宁州地。”
黑水、西河惟雍州:孔安国《传》:“西距黑水,东据河。龙门之河在冀州西。”
孔颖达《疏》:“禹治豫州,乃次梁州。自东向西,故言梁州之境先以华阳,而后黑水。从梁适雍,自南向北,故先黑水而后西河。计雍州之境,被荒服之外,东不越河,而西逾黑水。王肃云:‘西据黑水,东距西河。’所言得其实也。遍检孔本,皆云‘西距黑水东据河’,必是误也。又河在雍州之东而谓之‘西河’者,‘龙门之河在冀州西’界,故谓之西河。《王制》云:‘自东河至于西河,千里而近。’是河相对而为东、西也。”
王先谦《尚书孔传参正》:“以今舆地约之,陕西之西安、同州、凤翔、延安、榆林,甘肃之兰州、平凉、巩昌、广阳、宁夏、西宁、凉州、甘州、镇西十四府,乾州、邠州、兴安、鄜州、绥德、肃州、迪化、安西八州,洮州一厅,汉中府除凤县,秦州除徽县,两当为梁州,余皆雍州。其在化外者,南至西倾、积石,西逾三危,北至沙漠,辽阔不可纪极矣。”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注]郑康成曰:‘雍州界,自黑水而东至于西河。’
[疏]《释地》云:‘河西曰雍州。’《书》疏引李巡云:‘河西其气蔽雍,受性急凶,故云雍。雍,壅也。’《释名》云:‘雍州在四山之内,雍翳也。’《释文》引《太康地记》云:‘雍州兼得梁州之地,西北之位,阳所不及,阴气雍阏(e厄),故取名焉。’《吕氏春秋·有始览》云:‘西方为雍州,秦也。’黑水,或以为泸江,或以为滇池,皆失之。《书》疏引《水经》云:‘黑水出张掖鸡山,至敦煌,过三危山,南流入于南海。’今《水经》缺此文。此云南海及海,皆即居延海之属,在张掖之南者。
案:张掖郡治觻(lu路)得县,今甘肃甘州府城是也。郑注见《公羊》庄十年疏及《史记索隐》,引《地说》云‘三危山,黑水出其南’者,似非张掖之黑水。”
⑹邹衍的大九州说:邹衍认为,中国名曰“赤县神州”,天下如此者共有九个,即“大九州”,大九州间有“裨海”(小海)相隔。邹衍提出著名的大九州说如下:
先列中国名山、大川、通谷、禽兽、水土所殖,物类所珍;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于是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天地之际焉。(《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桑弘羊《盐铁论·论邹》:“所谓中国者,天下八十一分之一,名曰赤县神州,而分为九州,绝陵陆不通,乃为一州,有大瀛海圜其外。”
王充《论衡·谈天篇》:“邹衍之书言:‘天下有九州,《禹贡》之上,所谓九州也。《禹贡》九州,所谓一州也。若《禹贡》以上者,九焉。《禹贡》九州,方今天下九州也。(宗祥案:此节盖言《禹贡》九州,为今中国九州,实即一州。如此者尚有九州。文句疑有颠倒。)在东南隅,名曰赤县神州。复更有八州,每一州者,四海环之,名曰裨海。九州之外,更有瀛海。’”
综合以上材料,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中国可以划分为九州,就是《尚书·禹贡》划分的九州,也是邹衍的“小九州”;其次,中国又叫赤县神州,像神州这样的州有九个,这就是“大九州”,赤县神州是九分之一,大九州之间有“裨海”(小海)相隔;最后,天下像“大九州”这样的九州又有九个,在更大的九州之外,有“大瀛海”环绕。这样看来,像神州这样的州,天下共有八十一个,赤县神州中国是天下八十一分之一。(孔德立《先秦诸子·第九章阴阳五行家邹衍》)
大九州:《辞源·大部》:“古谓中国为赤县神州,在此以外又有如神州者九州,以别于神州内之九州,亦称大九州。见《史记·七四·孟子荀卿列传》附《邹衍》。《淮南子·地形》:‘何谓九州?东南神州曰农土,正南次州曰沃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兖州曰并土,正中冀州曰中土,西北台州曰肥土,正北济州曰成土,东北薄州曰隐土,正东阳州曰申土。’即指大九州而言。”
赤县神州:《辞源·赤部》:“中国的别称。也简称为‘赤县’或‘神州’。《史记·孟子传》附驺衍:‘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
顾颉刚《古史辨自序·下册·邹衍以后的世界观》说邹衍:“所以他敢把中国的九州说推了再推。推出了世界的广大,而把中国看作世界的八十一分之一。这是他大胆的想象,也是合理的创造。他把中国确立在世界中央的地位,于是替她创立了一个在世界中的名词,叫做‘赤县神州’,成为裨海之内的九州之一。但为什么既称‘县’又称‘州’呢?
按《礼记·王制》云:‘天子之县内……’郑玄《注》:‘县内,夏时天子所居州界名也。’他说‘夏时’固不可靠,但他说‘县内’即‘天子州界’却是对的。古代王畿千里,而《王制》说‘州方千里’,可见王畿即占一州;为了天子所都,又称为‘县’。
又《逸周书·作雒》云:‘制郊甸方六百里,国西土为方万里,分以百县。’也是说王畿之内是立县的地方。
拿这些说来看驺衍的说法,可见‘神州’是这州的本名,‘赤县’则是为了帝王建都之处而特加的一个徽号。”
神州:《现代汉语词典》:“战国时人驺衍称中国为‘赤县神州’(见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后世用‘神州’做中国的代称。”
《淮南子·地形训》:“东南神州曰农土。”
《尚书·皋陶谟》郑玄注:“昆仑山东南五千里,名曰神州。”
《周礼·夏官司马·职方氏》贾疏云:“《括地象》云‘昆仑东南万(方)五千里,名曰神州’。”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皋陶谟》:“[疏]河图括地象也。《周礼·职方氏》疏及《曲礼》疏皆引《括地象》文,与此同。以在昆仑山东南,地方五千里,名曰神州者,《史记·孟子列传》引驺衍之说云:‘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有九州,禹之序九州也。’《说文》:‘丘,从北从一。一,地也。中邦之居,在昆仑东南。’是神州在昆仑东南。云‘神’者,《释诂》云:‘治也。’盖言神农至禹所治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