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见过的“高跷”表演——春节回忆

(2023-01-25 08:36:12)
我1945年生于济南,上世纪50年代正是爱玩的少年时代。济南春节到元宵节是最热闹的时间,学生都放假了,春节灯笼、烟花之外,最高兴的就是看龙灯、高跷表演了。而印象中,1960年以后,济南基本上没有这类表演了,或者说我本人没有再见过。
我住的锦屏街西头就顶着北小门街,而北小门街是比较有名的高跷街,传承有序的高跷队伍,年年春节十五地上街表演。锦屏街东段路北有个“济通”大院,原来的“济通”颜料庄的仓库。里面分东西两个院落,东院很大,现在估计得有800平米(东西宽近30米,南北长月40米),是高跷表演的好场地。
高跷队伍在街上走的时候,一般排成两列,开头两人我们叫“打棒的”和“二郎担山”。“打棒的”头扎黑色头巾,身穿黑色短打服装,头巾和服饰都有红色镶边,手持两个短木棒,敲击作响。“二郎担山”是个俊俏武生,也是一身黑服,不过镶边是天蓝色的,头上戴的是“毡笠”,如同一般电视剧里的武松(没注意脸上画没画“二郎杨戬”的第三只眼),手提一根扁担,扁担上也有彩绸花饰。后面的几列就视演员的多少而异了:一般不能缺少的是青白蛇、许仙、孙悟空、赃官、老鸨子、傻小子、傻大姐。青白蛇是漂亮好看(一般是女演员扮演),赃官老鸨男女二“傻”则是搞笑助兴。其中“赃官”多是清朝打扮:头上顶戴花翎,身穿“补服”是蓝色的,不知是几品官,手拿一根大烟袋。“老鸨”则是一身红装(也有红褂子绿裤的),手拿一把破蒲扇。孙悟空都是京剧里的传统的打扮,手舞金箍棒,左蹿右跳。高跷队员腿上绑扎的“拐子”一般脚离地一米以上,最矮的是“打渔佬”,脚离地只有五六十厘米,因为要撒网捕鱼,“摔”到地上,再独自站立起来,表演者需要技艺高超,很多高跷队不设这个角色。
我们光知道看热闹,不明白高跷队的运作情况,凭那些服装锣鼓家什,成本不低。而且走街串巷表演,吃喝花费也少不了。平时训练准备,也需资金支持,不知道何人出钱赞助。
比较而言“龙灯”“四蟹灯”操办就比较简单。听说三合街的四蟹灯较齐全,鱼鳖虾蟹蛤喇都有,还有“云灯”,表演应该挺好看。可惜凡是“灯”类都是晚上好看,白天没有多少意思。我见过“四蟹灯”只看一次,是一队经路过锦屏街东头的西杆面巷的,听到锣鼓从院子里飞跑赶到街东头,只看见队伍尾巴,也没有什么表演,不知怎样热闹好看。龙灯大家见得多了,也没有多少花样。还是高跷有看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