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镇趣事
(2023-06-29 22:20:02)
标签:
情感文化 |
驿镇趣事
首都迁至驿镇的消息不胫而走,就在人们将信将疑时,驿镇市政府向上级有关部门申请改市名为天中的举措,把这个传闻坐实了。“看来这事儿是真的,首都嘛,中央办公的地方,理当设在天中间的呀!”大家异口同声地说。
驿镇位于河南省南部,因古时候是官道上的一个驿站而得名,又因修建京汉铁路时在此设火车站而成镇。解放后,驿镇归信阳专区确山县管辖。上世纪六十年代,信阳专区被拆分,设驿镇专区,辖九县一镇,专员公署设在驿镇。驿镇由此成为县级镇,从确山县独立出来。本世纪初,撤区改市,驿镇从县级升为市级。
驿镇市政府申请改市名为天中,当然不是坊间传说的为了迁都的事儿,而是驿镇下辖的汝南县在古时候就称为天中。为了提高驿镇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以便招商引资发展经济,便启动了改市名的工作。
明代学者、确山县人士陈耀文撰写有60卷类书《天中记》,他在“天中”一条中,引用学识渊博的北宋大学士刘敞的话写道:“豫州天地之中,而汝南又为豫州之中,故汝南北三里有山名天中,一名天台,云古测影植圭,莫准于此。”他因此为自己的作品取名“天中记”,寓著作藏诸名山之意。
文献记载,天中山是周公在汝南聚土垒石而成的九尺高台,在台上观星测象,制历法利农耕。后人称三米土台为山,是因为它在百姓心中的地位高大。唐朝重臣、大书法家颜真卿到汝南宣抚叛贼李希烈,反被软禁。忧郁的颜真卿登上土台,顿觉心旷神怡,便挥笔题下“天中山”三个大字,字体雄浑,凸显浩然正气。从此,天中山更是声名远播。如今,“天中山”的字碑仍矗立在土台旁。
纵观驿镇市辖区的历史,与“天中”“始祖”“元本”等人文肇始相关的人、事、风物可谓俯拾皆是。譬如,泌阳县是盘古开天辟地之处,上蔡县是伏羲画卦之所,遂平县是女娲居住之地,西平县是嫘祖娘家,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把这些历史故事遗忘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一个日本代表团访华时,希望到中国的天中看一看。陪同外宾的人中没有一个知道天中在哪里,外交部急忙把下放到农场改造的社科院地理所的专家从牛棚中找来,才问清楚了天中在古时候的汝宁府,就是驿镇专区的汝南县。
非常遗憾,驿镇改市名的事没有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批准。后来,郑州市整合中岳嵩山、中岳庙、登封观星台、嵩阳书院等自然和文化资源,以“天地之中”的名义,成功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
驿镇人没有气馁,在市政府前的开源大道上,建起了一座“天中塔”,还把《驿镇晚报》改名为《天中晚报》,以宣示“天中”的地位。
天中塔呈四方形,下宽上窄,细高,像一把直插天空的四棱宝剑。塔的四壁上,是以天中地区的知名事件、人物和故事为题材的浮雕,借以展现天中的历史和文化。
那么,首都要搬到驿镇的消息是怎么传开的呢,而且传得神乎其神。这是几个驿镇人故意放出的一个噱头,为推动驿镇改市名造势。他们拿捏了驿镇人自信、乐观的天性,调皮了一把。
在驿镇,流传着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顺口溜:“驿镇有个中山街,骑着摩托跑半月;驿镇有个南大河,军舰掉里头摸不着。”其实,中山街是驿镇火车站前的一条长约二百米青石板铺路的老街,南大河是驿镇南郊的一条水深不足三米的小河。这个顺口溜生动地印证了驿镇人的幽默与大气。
小胖并不胖,反而有点瘦,眯缝眼,说话还有点结巴。他刚出生时,像个肉球,胖得一塌糊涂,大家便叫他小胖。后来他越长越瘦,但是小胖的名字一直叫了下来。小胖三岁还不会说话、四岁还不会走路,到七岁上小学时,勉强能跟着同学的屁股后头玩,但是学习成绩不敢恭维。九岁那年,小胖跟着院里的大孩儿到驿镇西郊的老乐山玩,被一块儿石头砸住了头,昏迷了三天,头皮缝了九针。从此以后,小胖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一下子开窍了,学习成绩一跃成为班里的前三名,体重也降下来了。听老乐山上的一个白胡子老道说,砸着小胖头的那块儿石头,是女娲补天时剩下的一块儿碎石,有灵气,它在老乐山已经待了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年了,正无聊呢,发现上山玩的小胖很可爱,便轻轻砸了一下他的天灵盖,给他开了智。当然,老道的这个说法有点子虚乌有,不能当真的。
小胖在驿镇市委政策研究室工作,出于工作需要和个人兴趣,他遍览了驿镇的地方志,发现驿镇的天中元素很有意思,值得研究。
这年暑假,小胖、信头、杜猴、老二几个老同学聚会,小胖把收集整理的关于天中的资料拿出来给大家看。看了资料,大家顿觉耳目一新,为家乡丰厚的历史底蕴感到自豪,为家乡位处天地之中感到骄傲。也可能是喝了几杯酒的缘故,大家异常兴奋,议论纷纷。
“你整理出一篇文章,我在《驿镇晚报》上给你发表了,宣传宣传咱家乡的天中文化。”杜猴对小胖说。杜猴在《驿镇晚报》当记者,他骨瘦如柴,眼大如铃,活脱一个瘦猴子的模样,加之他思路敏捷,脑子灵光,所以得了杜猴这个雅号。
“另外,你再整理一份内参,送给市里的领导们,让他们也看看。”信头眯着眼慢悠悠地说。他的眼比小胖的眼还小,如果他坐在那儿不说话,旁人根本看不出他是睡着了还是醒着。信头是北京一所大学的教授,研究封闭空间的环境调控,曾参与中国空间站的建设。他是个大智若愚的人,不修边幅,不了解他的人第一次见他,多半会把他看成一个不识几个大字的农民。
“恁俩的想法不赖,杜猴在报社工作,发稿子拿手。小胖在政研室工作,编内参方便。无论如何,把天中主题的文章先做出了,把天中的名气先打出去。”老二在驿镇公安局工作,对驿镇的世风民情了如指掌。他的眼睛和信头一样小,智力和信头一样高。他打双升打麻将,从来没有输过,出三轮牌后,就把对方的牌算得一清二楚。当然,他遇到的案子,没有破不出来的。碰上老二的小偷们,个个自认倒霉。
“另外,咱还要编一个故事,调动一下气氛。”小胖说。
“首都迁至驿镇!”大家心有灵犀一点通。
就这样,在一场老同学聚会上,在不经意间,天中的概念被推到大众面前。很多驿镇人看到《驿镇晚报》刊载的“豫州之腹地,天地之最中”的文章后,自尊心油然而生。“原来咱这儿是天地的中心呀!”大家奔走相告。一时间,茶余饭后,驿镇人唠嗑的主题就是天中。生活在天地的中心,那是多么幸福的事儿啊!想想就乐,睡梦里都会笑醒。
市长是先看到晚报,后看到内参的,他的政治敏感性告诉他,这是个非常好的体裁,要好好用一用。当市民中盛传首都要迁到驿镇时,市长认为时机到了,他马上召开班子会,研究驿镇改市名为天中的议题。
尽管改名没有成功,但是驿镇的名气大大提高了,宣传驿镇的效果起到了,驿镇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为了家乡的发展,一公还专门与人合作创作了诗歌《天中颂》,用真挚的感情、优美的语言,歌颂家乡的人民和大地山川。
一公是世界著名的结构生物学家,放弃美国的优渥待遇,回国创办西子大学,全身心为国家的高等教育和高科技发展贡献力量和智慧。一公的少儿时代是在驿镇度过的,十多年的驿镇时光在他的内心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对驿镇情有独钟。他把驿镇当作自己的故乡,无论走到哪里,都称自己是驿镇人。不仅有战略科学家的眼光,更有“儿不嫌娘丑”的赤子情怀。
一公常常回驿镇,驿镇也把他当自家人接待。一次,他与市长轻松谈话的照片被人诟病,说市长坐姿不郑重,怠慢了大科学家。这让人哭笑不得的说辞,也体现了大家对父母官的苛求,对一公的偏爱。
这天,天中文化研究会第一届理事会在天中茶楼召开。茶歇时,几个老同学和一公聚在一起聊天。聊起改市名的事,一公调侃地说:“三眯一瞪,天中出名。小胖、信头和老二三个眯眼人,看问题细致深刻;杜猴一个瞪眼人,看问题尖锐独到。故此,成就了驿镇的天中美名。”
杜猴说:“一公出马,一个顶仨。你的《天中颂》更是写出了驿镇的厚重历史和美好明天。让天中家喻户晓、闻名遐迩。”
说完,杜猴激情满怀地朗诵起《天中颂》:
大河之南,淮水之北,乐山脚下,吾土吾家。
天地之中,汝河两岸,沃野千里,生生不息。
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嫘祖始蚕,文明开端。
小麦稻谷,玉米大豆,花生芝麻,农耕发达。
古有驿道,今有铁路,发明车辆,通达八方。
重阳敬老,梁祝化蝶,民风厚淳,人文答本。
吃馍喝汤,扁食待客,小磨香油,访友伴手。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