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没有陆家嘴也没有浦东

标签:
出差上海南京路浦东新区煤山小镇随笔 |
分类: 往日闪存 |
那时没有陆家嘴也没有浦东
文 / 煤山小镇
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上海开埠,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再到中国的经济、交通、科技、工业、金融、贸易、会展和航运中心,上海作为一个热词,在中国始终是独一无二的存在。这次是因为非冠疫情防控不力,引发全国上下广泛关注。
时间回到1988年,夏季。
一天突然接到一个出差安排,陪同退休办刘主任前往上海,看望公司上海籍的部份退休老同志。于是从湖北黄石港出发,东方红号长江客轮三等舱,顺江而下。第三天上午,从吴凇口右拐进入黄浦江,奇异而神秘的上海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我站在甲板上,远处的上海外滩建筑轮廓越来越清晰,我哎呀不止一声,看着一些尖顶圆柱的房子完全不像平时看到的样子,就像是名信片里的国外……那个时候的上海对普通人来说,就是口口相传的江湖传说。但眼前的景致,感觉这不是中国似的,因为它的确与众不同。
我们按信封地址,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找到了位于黄浦区某个弄堂的一个走访对象的家——黄书记的家。退休前黄书记任职一个科级单位的书记,一辈子忠于职守,爱党爱人民。拿现在的话说,是个优秀的党务工作者。因退休前我们就认识,所以见面后我们仍然称呼他为黄书记,并递上用牛皮信封包裹的15元慰问金。也就两年功夫,黄书记明显感觉老了,眼皮耷拉,寸头全白。黄书记一看是单位“领导”们来看望他,家里遇故知,非常高兴,亲自下厨,执意留下了我们吃完午饭再走(公司规定不得在走访对象家里就餐)。
黄书记的家是典型的上海细巧风格的老式平房,大家在弄堂里相互紧挨着。仅20多平使用面积,住着他一家三辈五口,老俩口上面还有一个80多岁的老母亲,外加俩个少年三代。20多平怎么住?平房本身空间就不高,只能加装阁楼。老母亲就住在阁楼上,比绿皮火车卧铺的上层还狭小。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只用来老母亲攀爬阁楼的梯子,好几十年了,磨蹭得油光发亮。什么叫岁月?看看这部小梯子就有答案了。
没过多久,黄书记的两菜一汤端上来了,鸡蛋炒韭菜,清炒上海青,紫菜清水汤。黄书记笑着说,没把你们当外人,家里有什么就吃什么,别客气。不知是饿了还是天气炎热,就着这两道“硬菜”我还灌下两瓶啤酒。
与黄书记道别后,我和刘主任迅疾赶往南京路,那里有全中国最大的商店,最好的产品,从手表自行车到缝纫机羊毛衫……能代表中国的唯有“上海牌”。出发上海之前,几个同事都要托带上海货。我在第一百货商店购买的一件上海第一针织厂的羊毛衫,跟随我走过了25个冬天。
从南京路到外滩,我见过一生中最多的车流,最密集的人海,最喧嚣的街道……站在黄浦江畔,微风吹拂,江面一片开阔纵深,那时没有陆家嘴也没有浦东。
完。
谢谢浏览,吉祥如意。
前一篇:实拍——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
后一篇:汤逊湖畔摔几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