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漫说“爱花”和“惜花”

(2010-01-12 14:56:32)
标签:

杂谈

 

                            漫说“爱花”和“惜花”

                          易鑫鼎

    插花,扎花束,编花篮,是时下一门很时髦的艺术创作,或说是个新兴的艺术行当。把一支或两三枝鲜活的花朵从母本上剪下来,再配上一些其它的鲜活的花木枝条,插在一个讲究的花瓶或容器里,摆成各种式样,起个含蓄、吉利、好听的名称,创作就完成了。把这样的创作摆在室内,确实很新鲜。还有是给老人祝寿,祝贺婚庆,送一个大花束,也是很讲究的时髦礼物;再有就是年轻人约会,男士送女士一束富有含意的花,是表达感情的手法;此外则是一些公司、厂家举办XX年店庆、厂庆,来宾总会送来许多大型的花篮。这些花卉作品都是鲜活的青春生命编成的,怎能不美呢?怎样保持它不败呢?据说在花瓶或容器里灌上一些vc或阿司匹林的溶液,或在花叶上洒些这类溶液,可以保持花木多日不败。即便能保持十多天吧,终究还是衰败了。在垃圾车上或垃圾站里,常有成堆成堆的枯萎的青春鲜花,和许多垃圾掺合在一起。每每见到这种景象,我就觉得时下的同胞们仅有“爱花之心”,却缺乏“惜花之情”,这似乎是很有片面性的艺术欣赏趣味。前苏联舞蹈家乌兰洛娃有句名言说,“芭蕾舞是一门残酷的艺术”,这是就演员们的健康说的。我想借此就爱惜花木来说一句,插花之类的艺术似乎也是一门残酷的艺术,它使许多青春生命夭折了,夭折后还倍受虐待,真所谓“红颜薄命令人怜”。倘若“花能语”,能诉说它们被腰斩的痛苦和被遗弃的悲伤,那些创作者和欣赏者肯定会大扫兴头的。

    我们的前人是主张“仁民爱物”的,影响所及,对于花木就是又“爱”又“惜”。屈原的诗作写了许多花,“朝饮木蘭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央”两句,就很生动地反映了他爱惜花木之情。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众所周知的名句,这里的“采菊”大概是为了食用,不是随意赏玩。唐代诗人孟浩然在《春晓》中写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其中就饱含了“惜花”之情。宋初的林逋是一位隐逸诗人,他爱好梅花和仙鹤,有“梅妻鹤子”之称,他的《山园小梅》的颔联写道,“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司马光称此联“曲尽梅之体态”,成了千古绝唱。苏东坡的《海棠》写道,“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诗歌真切地表白了作者对盛开海棠的关爱之情。好的艺术品总是蕴涵了高尚的思想感情,给人以情致上的陶冶。上述作品之所以广为传诵,原因大概就在这里。

    诗词以后,出现了新的艺术品种,这就是小说,人们很快用它表达了爱惜花木之情。最有代表性的,大概要数《醒世恒言》里的《灌园叟晚逢仙女》,作品集中描写了宋仁宗年间,江南一位叫秋先的老人,没有父母儿女,只有几亩薄田,一所草房,因为“酷好栽花种果”,找了许多花木种在自家田地里,经过精心培养,那些花木都长得很好,他被称为“花痴”。花落了,他收集起来,仔细观赏,等干枯了再装在瓮里埋葬,他比“黛玉葬花”早了好几百年。他的花木是不许别人攀折的,若有强来折花的,“他情愿低头下拜,代花乞命”。那些花木很感谢老人的关爱,在皎月当空的夜晚,花园里忽然涌出了众多的彩衣女郎,她们轻歌曼舞,以谢慰老人。不巧的是,当地有个“宦家子弟”张委,蛮横无理,恶意闯进了他的花园,因为秋老的阻拦惹火了他,他就任意报复,先唆使手下人摧残花木,再强迫秋老把花园卖给他,进而把秋老送进了大狱。那些“花神”们为了替老人复仇,趁张委等人重来花园骚扰时,顿时刮起狂风,飞砂走石,把张委吹落到粪坑里淹死了。五十年代前期曾据此拍了电影,那片名好像是《秋翁遇仙记》,上演效果是不错的,上了些年纪的人大概还会记得。诚然,这是“小说家者言”,对爱惜花木者作了热情歌颂,对摧残花木的恶势力,作了弱者“幻想的反抗”。作品的艺术性未必上佳,但它蕴涵的“爱花惜花”的思想是值得肯定的。很可惜,五十年代中期以后,“左倾思潮”泛滥,这类“爱花惜花”的心情遭到了彻底的扫荡,许多青春的生命也就遭了灭顶之灾。

    在近代史上,为花木鸣冤叫屈的,就是龚自珍的《病梅记》。他说,南京、苏州、杭州等地的梅花,都因“文人画士之祸”成了“病梅”,他激愤地买了“三百盆病梅”,“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椶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馆以贮之。”刘盼遂、郭预衡两先生编的《中国历代散文选》解说此文时指出,作家“反对用人工矫揉造作的办法摧残梅,主张恢复梅的自然之美。其中隐寓着作者反对束缚人才的思想。在清代长期的文化统治之下,人才遭受压抑比前代更为严重。这样的文章在当时是很有进步意义的。”或者说,此文通过爱梅惜梅心情的抒发,表达了作者要促进社会进步、个性解放的用意。有论者把此文说成“记述文”,我以为此文是用记述方式写成的一则寓言。文中所记“事实”并非实有其事;若是实有其事,该文就成了神经病患者的疯话了。

    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也有一个爱花惜花的大家,这就是现代园艺家周瘦鹃先生,他家住苏州,有一个自家经营多年的花园,他搜集和爱护花木,很有些像宋代的那位秋翁,他对所种的每种花木的习性都摸得很透,除草、施肥、除虫害、收摘果实、越冬、过夏的保护,都做得很细心、及时、周到,所以他一年四季都有鲜花可以观赏,引起了许多人的钦佩和赞叹。他还是鸳鸯蝴鲽派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文心的精细,文笔的雅致,都是很受称道的。

    由上可知,仁民爱物,爱花惜花,是中国的一种传统。爱花而不惜花,似乎很难说是“真心爱花”。诚然,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变了,今天的中国远不是过去的中国。种植花卉,时下是一门重要的产业,不但有益于美化人们的生活,还能极大地提高人们的收益。因为有了花卉产业,所以对花卉的消费,也起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无论怎么变化,我们还是要把爱花和惜花的两种情绪协调起来。怎么办呢?我提个建议:凡是用过的花木,就整个地收集起来,把它晾干粉碎,它们都含有丰富的营养,是培养新花木上好的肥料,让它们“质本洁来还洁去”,正如龚自珍《己亥杂诗》所写,“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样做,既把爱花之心和惜花之情结合起来了,又符合循环经济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09/12/1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大爱满人间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