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在IMF提高影响力

标签:
财经 |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斯宾塞(Andrew Michael Spence)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IMF改革时认为:如按投票份额根据全球GDP份额计算的话,中国应有7% 的投票权。现在中国在IMF 的投票份额是3.66%。这应该是一个很大的提高空间——但是,中国在IMF的影响力会提高吗?
IMF的改革风风火火,中国也将很可能派出一位高级官员前往IMF任职,但明眼人都知道,事实上中国和其他东亚国家,于IMF改革中得到的好处恐怕不会太多。原因在于,尽管中国现时在IMF的投票权仅次于美、日、德、法、英五国,但由于美国仍占IMF大比数的投票权,还拥有对IMF决定的否决权,IMF不免仍受美国全球经济政策的主导。加上欧洲现时的政治及经济结构愈趋一体化,美国和欧盟一旦联手,基本上已控制IMF所有决策。因此,即使中国的投票权正在上升,中国仍不能在此国际金融机构中起到重要作用。事实上,日本现时的处境亦可说明此情况。虽然日本拥有的投票权仅次于美国,但只要美欧联手,维持现状,日本对IMF运作仍然缺乏影响力。因此,中国及其他东亚国家希望拥有对IMF的实质影响,可谓机会渺茫。
然则,有什么替代方案?其实,如果东亚国家能建立经济同盟,在投票时集体投票,则可以在改革现时IMF体制上取得更大的效果。对于东亚各国来说,参与集体投票,很可能会各自得益,因此,这种做法对东亚各国来说都是一种帕累托改善(Pareto improving arrangement)。首先,日本可以成为赢家。由于欧盟各国已经组成具有共同投票意向的同盟,欧盟中的主要国家,如德、法等国,在担任轮值主席国时,其意向可以通过欧盟的集体投票,充分在国际组织中显示出来。反之,日本单凭一国之力,在改革IMF及世界银行时,因其投票权少,只能被视为弱势国家。但如果能合东亚各国之力,日本“外强中干”的情况当可改变。其次,中国亦可因此方案而得益。虽然G20会议上,各国同意提升中国在IMF的投票权,以反映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地位,这仍不足以让其拥有在组织中相应的主导地位。进一步而言,中国若缺乏有效机制以提升在国际工作上的影响力,则中国在全球的地位仍受局限,成为新兴强国的目标仍遥遥无期。
除了上述建议,有人提出东亚各国可以通过建立自己的区域金融组织,以增加其在国际金融及货币体系中的影响力。其实,在国际组织中建构集体投票,其实更胜于建立区域组织。现时,亚洲各国的经济发展存在很大差异。加上建构这类国际组织必须参与各国开放部份国家主权,而东亚各国远未能做到此点,因此,亚洲欲建成区域金融合作组织,恐怕遥遥无期。如果我们已经开始担忧IMF的效果,那么区域金融组织的成效,恐怕更令人怀疑。此外,东亚各国拥有的储备大部分为美元、欧元及日元,东亚各国纵能够建立区域金融组织,亦不能拒绝参与全球性的国际金融组织。其实,与其另起炉灶,不如切实以更有效的方法,参与现有的国际组织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