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通胀的前景如何?

(2010-01-02 10:44:55)
标签:

财经

弗里德曼认为“通胀是一种货币现象”,这句话被当作至理名言广泛传颂。是的,通货膨胀的背后似乎都有货币供给在作怪,但如果货币增加就一定能制造通货膨胀的话,日本就不会出现长达十年的通货紧缩了——要知道,为了制造通货膨胀,日本央行从市场上买入了一切可以买入的债券来注入流动性。同时,大规模的积极财政政策也使日本政府背上了相当于GDP150%的公共债务。

事实上,仅仅从货币供应来观察通货膨胀,是远远不够的。记得今年初在中国央行向市场大量投放流动性时,就有很多研究者根据货币供给的模型提出了中国的通胀率将在年底或者明年初达到4%的水平,如今我们已进年底,10月份的通胀率也于近日公布,结果让人大吃一惊:尽管同比而言,CPI下降幅度稍微减轻,但月度环比的数据显示,CPI竟然跌去了0.1%。

中国通胀率的背后,是什么因素在作怪呢?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先了解通胀产生的过程,一般而言,通胀是由需求产生的,由于需求超过供给,产品价格就会过快上升,最终导致价格扭曲。在这一过程中,通胀预期的形成尤为重要,因为一旦有预期形成,人们对工资上升的要求也会逐步累积,工资水平的上升只会导致需求更加旺盛,从而加速通胀的形成。当然,也有一种通胀叫做“输入型通胀”,意指货币贬值或者进口商品涨价导致的货物价格升高。

回答了什么会导致通胀的问题后,我们可以更明确地解释中国的通胀问题。第一,需求有没有超过供给?没有。事实上,作为“全球工厂”的中国,过去几年很多产能是为出口而建。一旦缺乏外部需求,产能过剩的状况已明显出现。我们以钢铁工业为例,尽管铁矿石进口量每月逐步攀升,但如果看一看终端产品,我们会发现,中国钢铁产量的所谓屡创历史新高,几乎都是由针对基建而生产的低端钢材带来的,那么一些高端钢铁产品如不锈钢和硅钢等,只能压缩产能或者出现生产却销售不出的现象。这种情况在中国并不鲜见,背后所凸显的产能过剩问题,在出口仍然跌幅高达两位数的情况下,相信短期内仍然难有缓解的迹象。进一步说,产能过剩,海外销售不足,只能导致“出口转内销”,大量的供给给国内市场带来相应的“通缩”压力。这就导致货币政策应扩张来有效对冲通缩压力。

第二,通胀预期形成了么?其实,我们从工资上升压力来看这个问题,可能更加有效。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的工资上涨压力在2007年突然上升后,现在出现了逐渐消退的迹象。失业率可以从很大程度上代表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关系,但中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由于存在统计方法的缺陷,无法有效代表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真实情况。我们知道,今年年初有大约2000万农民工被迫回到农村,这些人被不被计入城镇就业人口中,但是他们离开工作岗位,随之带来的收入降低,将会明显影响需求,进而使价格上升失去动力。尽管有很多报道称,温州和东莞一带出现了“民工荒”,但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圣诞订单”的突击效应和农民工临近年底不愿出门打工的“年底情结”所造成的。其实,我们接触过的很多中国雇主都非常自信地告诉我们,今年的工资水平不但不会上升,甚至还有下降的趋势——企业家们永远在市场的最前沿,也对劳动力供给情况最为清楚,事实上,中国劳动力供给过剩的局势在短期内仍然不会逆转。

第三,输入型通胀存在么?油价上冲80美元,金价突破1100美元,让很多人惊呼原材料价格上涨又来了。但是,从平均价格看,目前的大宗商品价格尽管已经从底部回升很多,但仍然明显低于去年和前年的水平。油价目前差不多在历史高点的60%左右,铜铝价格稍高一些,但也差不多在70%左右,可以美元计价却已经跌到了距离历史低点不到5%的水平,可以肯定地说,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美元的巨幅贬值比通胀预期带来了更加深远的效应。一旦美元出现升值,或者人民币出现升值,都会抵消“输入性通胀”的压力。

回到最初的假设,通胀是一种货币现象么?是的,但是,货币供给一定会带来通胀么?不一定,如果货币供应一定会造成通胀的话,日本央行就不会为长达的十年通货紧缩而发愁了。客观地说,通胀的产生仍要视具体供需情况而定,在中国的现状下,我们相信,通胀产生的压力仍然很小,基于的理由是供给严重过剩的存在、劳动力市场存在的买方市场效应以及输入型通胀仍然未成气候。

当然,如果美国及世界经济明年强劲复苏,中国产能过剩的状况将得到缓解。就业问题得到缓解,通胀预期将重回升轨。在央行没有收紧货币政策的情况下,通胀将重现。但这似乎不是市场对美国及世界经济的主流看法。只要美国消费者必须提高储蓄而减少消费,中国的产能过剩需要通过提高内需来解决。但这在短期之内是很难缓解的。尽管央行及其他部委应积极关注资产价格状况,但是在没有强劲需求的情况下,资产价格的快速反弹将也将是“非理性亢奋的泡沫”,实为“无基之弹”。其危害性是相对较小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