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洋泾浜”的中医!

(2013-03-04 16:53:39)
标签:

健康

分类: 济世杂言

                     “洋泾浜”的中医

                    “洋泾浜”探源

   了解洋泾浜,居然确实有其名其地。洋泾浜,原是上海的一条河浜,位于从前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之间,后来被填成一条马路,即今天的延安东路。

  在老上海个特定的名词—“洋泾浜英语”,是指那些没有受过正规英语教育的上海人说的蹩脚英语。它的特点一是不讲语法,二是按中国话“字对字”地转成英语。在特定的年代,洋泾浜为上海的繁荣立下了汗马功劳,也变成一种文化绵延至今:如嗲(dear),拉三(lassie),大兴(dashy),噶三壶(gossip),瘪三(begsir),戆大(gander),邋遢(litter),蹩脚 bilge)等等,这些文字早已经已经融入了日常生活。

  “洋泾浜中医”不是中医与世界接轨,而是没落的结果

  直到有一天,中医慢慢的衰落了。

  直到有一天,外国人来学中医,用中医。这一切从营销和推广而言十分的巧妙。

  唯独中医,不可以用“洋泾浜思维”来学习,也就是说学习的学者也好,学生也罢,先要学习中国的文字和文化,不说精通,必须有一个普通高中生的文史哲水平。

  在我个人心中,中医现在谈推广到世界,不切合实际,因为中医文字的翻译远远不过关,也不可能过关,如痰迷心窍的神志感觉,心和痰的关系,因为中西方文化的难以交融,所以现在中医并不是“走出去”的最佳时机,不但不可以“走出去”,最关键的“留下来”--继承,并且,让自己的国人了解中医认识中医才是正道。当然,这一切的核心在于我们当下的中医能看好病,让百姓受益,其他的污言秽语不攻自破。

  一旦洋泾浜中医,登陆中国,从学习和推广而言是捷径。如足三里可以治疗胃疼,这个是单纯用“术”解决毛病的很好的例证。但是如果从医者也这样理解,从中医者没有扎实的功底,不从《黄帝内经》《伤寒论》这些典籍里面去找为什么“足三里可以治疗胃疼”的答案。

  中医的传承者,热火朝天的,却给大家在开一个让人贻笑大方的千古“玩乐”。

  做任何的学问,工具很关键。也可以说没有捷径可循。如上月球必须有火箭,单凭这自行车和绳子是上不去的。

  如果“洋泾浜中医”单纯是做中医普及,不谈到临床,不谈治病,也可以!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看个热闹,无可厚非。

 今天中午遇到一个“某中医大学硕士,”的”洋泾浜中医”,给人开的中药,是一个肿瘤病人,开了22味清热解毒的中药,加5味毒药以求以毒攻毒。病人吃了以后,上吐下泻。癌,肿瘤,清热解毒,以毒攻毒,仿佛正确。我佩服这洋泾浜中医,居然能记住27味中药的名字,但是洋泾浜中医的心里绝对没有中医的核心—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这两样法宝。

  好在针灸是“洋泾浜中医”不敢用的,代替的是“指针”,在肿瘤周围“比划”。

  伤了胃气了,洋泾浜师兄,您伤了病人的肠胃了,病人几天若是不吃不喝,小命就去了。

  如果这样死去,病人家属的忌恨不会给“洋泾浜”,而是给了后面的主语“中医”!

   欧洲人学中医,想登堂入室,很难很难,就如同我们现在的孩子学中医,如果传统文化不过关,教育出来的依然是“半吊子”。文史哲是中医的入门利器,没有文史哲,单凭英语和翻译,中医不可能走出去。

  话也说回来,外国人中的日本人(非洋人),虽然我不喜欢,但是当年的“丹波家族”对中医学的贡献也不可以不提:

  丹波氏(多纪氏)是日本古代的医学世家,实际乃是中国汉代刘邦的后裔,经考证,丹波氏(多纪氏)主要家系如下:
   汉灵帝(在位时间168年—189年)五世孙阿智王(应神天皇时来日,应神天皇在位时间270年—317年) →    丹波康赖(10世纪)→     丹波雅忠(11世纪)  →    康赖二十九世孙元泰改姓金保  →    元孝改姓多纪其子元德   →   元德之子元简    →  元简之子元胤和元坚(19世纪前半叶)
   宽延二年(1749年)12月,元孝改家号为多纪,多纪家号一直沿用至今。但多纪氏家族始终以丹波康赖后人为荣,故仍常与丹波家号混用,如元孝、元德、元简、元胤、元坚有时署姓为多纪,有时署为丹波。
   他们中间有的为著名的医家,如丹波氏康赖和丹波雅忠;有的为汉医教育和推广汉医学起了巨大作用,如多纪元德等;有的对中医经典的训诂,多方引据考证,对中国古医籍的整理,做了不少贡献,至今我们研究中医经典著作时,还要参考他们的著作,如丹波元简、丹波元坚父子。同时,从多纪元德开始,便形成了日本汉医的第三大学派——折衷派(考证学派)。
   丹波一家对医学的贡献,具体可归纳为医疗、医育、建立学派及著述四个方面。
   在医疗方面,丹波氏世代为医,医仕宫廷、幕府并从事民间医疗。
   在医育方面,丹波元孝于1765年私资捐建校舍,创建跻寿馆,培育医材。设书库、药园、学舍,教授《内》、《难》、《本草》、《伤寒》、《金匮》等医典及临床课程。其子元德改为官学医学馆,世代总理馆务,为督事(校长),或为教授、顾问。
   在建立学派方面,江户时代日本中医形成四大学派(古方派、后世派、折衷派、考证派),多纪家为折衷派及考证派的主要基础。多纪家参与建立折衷、考证学派之主要人物为元孝、元德、元简。当时日本医家奉汉方者,皆仰多纪氏而为师宗。其对日本中医学术和中国中医学术发展,有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有借鉴价值。
   在著述方面,丹波一家著述颇多(包括校刊文献),查阅有关资料,可见不下94种。平安朝时(1794—1185)即出10种,而以江户时代为最多,达70余种:
   丹波康赖所撰《医心方》(978年)30卷,被《日本医学史》评价为日本方书府库,是日本现存最古的医书,不仅堪称稀世之珍,而且保存了已亡佚的中国古医书,如《虾蟆经》、《葛氏方》、《小品方》、《嵇康养生论》、《玉房指要》等;已佚传的《鉴上人秘方》也可在《医心方》中略见一二,如卷三的诃黎勒方、卷八的脚气入腹方、卷十九的鉴真服钟乳随年齿方等。又因其未经“宋改”,可以此窥视中国隋唐医学之真相,而被日本医界认为“绝世鸿宝” 

 

  可见“丹波家族”虽然是日本人,但是其家族的中文水平比我们中国人还“中国人”。与“丹波”比较起来,我这点“单薄”的中文底子,也成了“洋泾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