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胆琴心18:读自己的书,也会潸然泪下!
(2011-03-23 02:14:22)
标签:
健康 |
分类: 济世杂言 |
好久没有自己能感动自己了,看着自己的书,很感动!
多少个夜的黑,被太阳驱赶。一言难尽……
读中医,做中医些许年来,莫不是以湖北伤寒大家梅国强先生的质朴的言语来作为“座右铭”:白天看病,晚上看书!三万册藏书,一直看到今天。
今天在飞机上,和恩师杜天植先生谈及《庄子》,杜先生年近七旬,背诵“内篇”,“外篇”等张口就来,很佩服,也很羡慕嫉妒。晚上回房间,背诵了2个小时的“庄先生”。
杜先生,从95年教我们《方剂学》到今天,已经16年头了,从2002年到现在一年中有大半是一起出差。老爷子的记忆力惊人,诗词曲赋,老庄佛家儒家,什么书都读,什么书都记。彼此良性的影响,和他一起的时间,说的话比对我老父亲不知道多出多少倍去。
杜先生,手把手教我看病,教我为人。既是同事,又是师生,情胜父子,造化的巧安排,有此命,不当好中医,真对不起自己。
读书,看病,最能将读书的爱恨悲忧表达出来的应该是“立言”了,此立言乃著书立说也。
读《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云:“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一个小大夫,行医治病,不为大德,不为缺德,就是有德。功过,后人评说。当大夫看好病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自己偷着乐下可以,与窃国窃钩者相比:“一将功成万骨枯”,仿佛有点不忍心,所以立功的事儿,也不是小大夫敢言的。唯独此“立言”是可以为的,写的东西自己读也好,有人读也罢;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也好,用“卖白粉的心血去赚那买面粉的钱”也罢。读了书,看了病,记下来,倘若错了,自我的不停的肯定或者否定,自己审读自己,不算丢人,我真这样想的!
第一本书《常见中药临床妙用辑解》34万字,2008年9月10号出版。拿到书,颤颤巍巍如获至宝,第一次,除了论文以外的“铅字”,自己感动!现在回想起来,没有主编这本书的经历,就没有后面的全部书稿,虽然是不成熟,很青涩,但是每个“立言”人,一定是这样走过来的,整个出版的流程熟悉了:报选题-签合同-完成初稿-和编辑沟通-按编辑意见修改-“齐,清,定”-三审三校-发稿-成书。
整个这一年,虽然书稿有很多人一起编写,但是改稿子比写稿子还要艰难,此中辛苦,现在说起来只记得2008年的“五一长假”,七天,除了吃饭睡觉,没有出书房一步。虽十易其稿,但是还是觉得,写书和出版是和电影一样是“遗憾的艺术”,不知道找了自己多少错误出来了,对于我这样的“雏儿”,湖北科技出版社的周景云老师,可是“倒了血霉”了,也是手把手的教育,才有此书,这也是我最乖的一本书了,听编辑的话。
2009年,写《食物没错,吃会错》,编辑是武汉大学出版社的郭静女士,哈,比我还小,处处和俺商量,写一点,看一点,修一点,改一点,从文字到内容,还包括图表照片等,无不是编辑事必躬亲。这样一来,以为出书就是这样,养坏了我的习惯,受罪的是出版后书的编辑了。
2010年,和好友徐三文一起主编《常见疑难病中医经验》系列丛书8本,因为徐君是“老手”负责和编辑的沟通,我只是写稿看稿改稿,此书无话,只知道就是“抄书”也不是平时大家想的那样简单。
还是2010年,张悟本等大师横行江湖,整个中医养生被“大师”们颠覆得“稀里糊涂”,受湖北科技出版社邀约,请名老中医逐条驳斥“大师们的荒唐言论”,编成《有错必纠-中医养生黑白书》,但是名老中医很低调,用笔名成书。到现在成了“后悔的心事”。当时绝对是应该站出来为中医“振臂一呼”,就是受到一些“好事者”的攻击,也是不能回避,在用笔名出这个事情上,为自己考虑多了,不是“阳谋“之举。一个月完成书稿,一个月完成出版。本书责任编辑李大林,被我逼疯了。正值“世界杯”期间,彼此熬的不亦乐乎,还要书稿互传。当时,仿佛一切功劳都是作者的,一切不足都是编辑的责任,老找人家的“茬儿”,得亏人家大林大人大量,急了,也说“李大夫是唯一的霸道的作者”。
也是在2010年年初,和现在在浙江大学药学院工作的刘琰小姐,合写《游历身体的江湖-李大夫讲中医》一书,刘君是中医基础的硕士研究生,功底了得,属于又快又好的一类作者,分工合作,很是愉快。但是到了出版,我们亲爱的编辑同志,可是辛苦了。李大夫,学问一般,风骨却十分硬朗—“打死也不改”,不许编辑动一字。整个出版,也是戏剧般的变化,先是湖北人民出版社看中了书稿,合同也签了,编辑胡心婷小姐,几次三番的沟通,稿子也到了二审完毕的状态,此时负责二审的人民出版社的领导发现,2010年10月出版总局,发了文:医学类书籍,要求编辑有医学背景。这样一来,我们胡小姐几个月的“没日没夜”的功苦,化为泡影。书,出不成了。此时,胡小姐哭都没有泪,只有回到我的“母社”,还是湖北科技出版社“收留”了我的书稿,由熊木忠老师负责业务上的大方向。具体文字,我们唐洁编辑负责,从此我们唐小姐,踏上了“不归路”,李大夫一般是半夜才有时间写稿改稿,对自己的文字自信过头,唐小姐要熬夜,且要“很注意方法连哄带骗的”让我改稿。稿子初成,李大夫就天天逼编辑要快出,逼美编要封面,到最后,好像似乎仿佛大概,连美编戴旻加上责任编辑之一唐洁,都疯了。对不起了,美丽的编辑姐姐妹妹们,李大夫霸道心急,在我感动自己的书稿“潸然泪下”之前,就已经让您们多次“泪流满面”了。
等《游历身体的江湖-李大夫讲中医》一书今年三月中旬出来,李大夫已经完成出版的主编和著作—410万字,怎能让我不感动啊!再加上等待出版的《剑胆琴心-中医朝圣路》和北京的中药专著2本和方剂专著2本,到2011年底,总字数过800万字大关。
读唐诗人卢延让《苦吟》诗云:“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作诗炼句之苦由此可见一斑,而相传著名的苦吟诗人贾岛更是在他的《送无可上人》一诗“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句下加注一首小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极言炼句时间之久,吟成后之欢。其实,立言真不容易。苦的时候,很难让人理解,例如一个“引文出处”,往往就是一夜才能查得。
这就是中医的执着,苦累自知,只求“知我者罪我”,欢迎批评,读完了这些书,您怎么骂我,只要是针对书中观点,不去八卦我三岁的儿子是双眼皮还是单眼皮,哪怕只是“一字师”,也都是我的朋友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