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膀胱就是用来存尿和排尿的”—中医教科书上的弊病

(2011-03-08 01:32:30)
标签:

健康

分类: 中医理论

当下流行的《中医基础理论》的教科书上,都把膀胱限定的规定为是储存尿液和排泄尿液的器官。

当真如此吗?否也!中医学术的活水源头《黄帝内经》和《伤寒论》,却不是这样认为的。膀胱也绝不是一个盛尿的器官,而是一个盛“津液”或是水液的器官。如我们本节开头引用《黄帝内经》所言:“气化则能出矣”。《伤寒论》则认为膀胱是“水府”。

那么大家会问,膀胱的水液是怎么来的?

根据《内经》的理论,主要是从胃肠道,特别是小肠,经三焦“渗入膀胱”的。所以《内经》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后世的《杂病源流犀烛》中也说:“膀胱,本州都之官,藏津液。州都者,下邑也,远于京师,且津液必气化而后出……水液自小肠泌,则汁渗入膀胱之中,胞气化之而为尿,以泻出也。”

大家知道,古代的中医,是没有通过解剖发现膀胱和肾通过输尿管相连接的,所以中医理论中有“膀胱无上口”,像个过滤器,把水液津液一点一点聚集。

现代教科书上所说的膀胱中的尿液,来源于各个脏腑新陈代谢产生的浊液,通过肺气的肃降而灌入肾,经肾阳的气化蒸腾,“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清者重复的吸收了,重浊的下注膀胱就是我们常说的尿液了。这一切,全是因为接受了西医的理念,经过“推理”而形成的“现代化的中医理论”。

《内经》包括历代以降,根本没有肾直接参与水液代谢的理论记载,说肾主水,推论出肾来“主津液”,是因为肾在五行中属水的一种推理。我们知道,按《内经》理论,肾藏精,不可能接受和处理各脏腑新陈代谢的所产生的“废弃液”的,而且中医理论的特点是“重道轻器”,用今天的话说是“重视气化,轻视实体”的。如果按今天的教科书所言,尿液的生成的“现代中医学”理论,老百姓和学中医的人倒是很容易接受,但是有个大问题,是“现代的中医学”膀胱理论不能解释的。且听我们慢慢道来:

我们都开过会,领导坐在台上,一个很有品位的杯子,好茶清香,旁边的会议接待小姐还不停的加热水或换茶叶,领导喝一口说几句,一娓娓道来就是几个钟头,下面的人不喝茶,倒是经常的去洗手间尿尿,排除想去抽烟的。大家很少见,主讲的领导说,等下啊,我去尿尿!为什么,气化,说话的时候气化了津液,膀胱里的津液或水液可以“被气化蒸腾掉”的。还有,部队里的司号员,忍尿吹号,吹的差不多了,尿也无影无踪了,尿呢?从嘴里出去了?岂不是领导的嘴里全是尿味?非也。怎么解释?用“现代的中医”和现代的西医理论都不容易解释。中医的气化理论就能解释。

当然怎么气化的谁也没有见过,所以中医一般只看结果,中间复杂的化学物理变化倒是不是很重视,这就是中医的特色。比如说,“心火能化赤为血”,在微观谁也没有见过心是怎么生血的,但是不耽误“心生血”这个结果。

中医是宏观医学,是看大方向的医学,是类似“模糊数学”的思维模式,不是在非要有个“量化的数字”来表达的。

再比如发热,西医说了超过了37点5度了就是发热,体温计一量,清清楚楚。但是中医里面,还有个发热,明明是体温不高,但是病人直觉发热,“五内俱焚”似的,手心脚心,内脏一起烧,这个西医就“量化”不出来了,我们中医一样是认为是发热。

所以,中医的发展,轻易的借鉴西医的东西,表面上能说的通,而深入起来就是麻烦,也不知道“现代的中医理论”是在发展中医,还是把中医带入到一个死胡同里,这个问题,是整个中医界的大事。

类似膀胱的理论,教科书上的“黄疸”理论,一般是湿热郁蒸,导致黄疸泛逸肌肤,出现黄,出现痒。这个也是借鉴现代西医理念“推理”出来的。对不对?天知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记得……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