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胆琴心是中医(7)-自己培养自己
(2011-01-15 00:09:38)
标签:
健康 |
分类: 济世杂言 |
岁月匆匆,到了高中。大家忙着学习数理化,我忙着背:“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声律启蒙》,清代车万育所撰,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才发现,搞了半天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里面的韵文,“红日初生,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是有规矩可循的。又背诵了“粗成四字,诲尔童蒙。经书暇日,子史须通。重华大孝,武穆精忠。尧眉八彩,舜目重瞳。……”——《龙文鞭影》,也是古代儿童经典的启蒙读物,让我知道了伟大的舜帝是重瞳(一个眼睛里有两个瞳孔,上古神话里记载有重瞳的人一般都是圣人,现代医学认为是早期白内障的现象。)这些林林总总,背的是如火如荼,不亦乐乎。
也就是说,我在高中时代,语文的水平不如古代发蒙的孩子。我们再深一步想下:现在古汉语的博士是什么水平?
提问:“鱼山警植,鹿门隐庞。浩从床匿,崧避杖撞。”(《龙文鞭影》)用了什么典故,是什么意思?
应该是有很多博士也答不上来的,我们的中文水平就落到了如此田地。我们的XYZ和ABC都学得不错了,独独忘记了自己的母语。其他的专业不说,英语是工具课,很关键。
刚好我深爱的中医,不需要英语,没听说过英国美国的中医比国内好的,我就是想崇洋媚外,也没有机会。
有人劝我,学好英语,给外国人看病,赚外国人的钱,我听了就有气。别以为中文简单,能轻巧的翻译,一句“痰迷心窍”,能完整的翻译过去,我死给您看。连伟大的作家赛珍珠,也把“痰迷心窍”翻译成“一口痰,在心口的地方,迷失了方向。”
更有甚者,把诸如中医术语“白虎历节”(关节肿痛)翻译成“白色的老虎在奔跑”;把“五脏六腑”翻译为“五个仓库和六个宫殿”;把“带下医”(妇科医生)翻译为“躲在裙带下的医生”;更搞笑的是“公孙”明明是人体的一个穴位名称,国内一些专家居然、竟然、赫然将其译为“爷爷和孙子”?!
所以中医走向世界,有点难,语言问题是最大的障碍。哈哈,我们李大夫,也就不用好好学英语了,太占内存了,学了外国人也不懂,如果他们要看病,带个“假洋鬼子翻译官”,俺们连比划带解释就给看了,要是听不懂啊,是我们泱泱五千年文化太深奥了,不是尔等能理解的,可别怪我!
有不信邪的吗?非要说中文中医能简单翻译给“鬼佬”听,和我们李大夫叫板。行,提问:为什么说一个人脾气大,不说肝气大,肾气大,肺气大,心气大等?和西方所称的脾-spleen有甚关系。
所以说,中医的一些术语就是意译或直译,也是字面上的胡诌,因为翻译根本就不可能理解“脾气”和脾的关系。也许辜鸿铭老头,活在现在,能翻译,这老头,学问大了去了,我也是佩服的,也并非所有学外语的都没有学问。
书归正传,英语是不学了,剩下的时间,我们背书,看书。自己活在自己的梦里面,自己读自己的“大学”,自己培养自己。
考试怎么办?要毕业,要高考,都是要考试的哦。我们“预备役”中医很聪明,有人文情怀,看了这么多书,难道还难得住我们,想个法子,过关!
什么法子呢?给人当家教,免费的。高二的我去辅导高一的女生,数理化,讲给别人听,自己必须要懂吧,逼迫自己学。可笑的是,通过讲课,我自己还懵懵懂懂糊里糊涂的时候,人家已经从班上的20几名到了前10名。从此,对中国的教育,我彻底的失望了。也就是说先生可以不懂,通过天花乱坠,学生能明白。所以《师说》云:“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大概想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对应到我的中医,这样的教育模式,也是很麻烦的。您看,“学院派”——中医学院的老师,如果是嘴行,看病不行,在黑板上洋洋洒洒,对病人一筹莫展,会是“什么个情况?”还真有这样的事情,某西部城市一位老师,教五官科的,编了本妇科的中医临床书,我说隔行如隔山,五官和妇科虽然直线距离不是很远,但是内容却是大相径庭。
苦笑的中国教育,千军万马,狭路相逢,就是忘记培养学生的特点了,一句——“要听话”,就彻底的束缚了孩子或者学生的心灵。要乖,乖到做老师和家长的好宝贝—不知道扼杀了多少思想和火花。
李大夫从小,放荡不羁,自说自话,一根筋,现在人说是2,认定一个中医,直奔主题。有时候活在自己的梦里面是享受,不是自闭,当然先要有梦,而且真还能做成梦,喜欢的东西,就是你日有所思的东西,才能夜有所梦,无论女人还是中医。
我承认是异类,唯我中国文化或中医文化至大。天生就是为中医来的,万夫不当,千年不改。
注:
辜鸿铭:中国近现代为数稀少的一位博学汉学中国传统的同时,又精通西方语言与文化的学者,号称“清末怪杰”。精通英文、法文、德文、拉丁文、希腊文、马来文等9种语言,通晓文学、儒学、法学、工学与土木等文、理各科。
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辜鸿铭何许人也?他自称“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娶在东洋,仕在北洋。”获13个博士学位,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