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选静香楼医案!
(2010-12-01 12:39:44)
标签:
尤在泾吴县《神农本草经》桂附地黄丸静香楼医案健康 |
分类: 中医理论 |
(尤在泾,中国清代医学家。名怡,字在京,号拙吾,号词鹤山人。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尤在泾少年时家境贫寒,曾以卖字画为生。后随马俶学医,深得赏识,并协助参订沈朗仲《病机汇论》。尤在泾早年已开始行医,但声名未著,至晚年诊治技术成熟,治病多奇中,医名大振。尤在泾性情沉静,淡于名利。结识了不少文人学士,在行医之暇,以读书种花养鹤等为消遣。著有《伤寒贯珠集》、《金匮要略心典》、《金匮翼》、《医学读书记》和《静香楼医案》等,前3种对后世影响较大。)
【临床心悟】
这是柳选医案中尤在泾之《静香楼医案》的第一则医案。整则医案共三十三个字。柳宝诒评注其说:“议论精当。”所谓阴阳上下,有“呼出心与肺,吸入肝与肾”之说。尤在泾本人可能很赞同这一观点。因为在他其他的医案中总可以看到“下吸肾阴”的说法。盖天阳当降,今不降反升;地阴当升,今却不能上升,尤氏说是因为“亏乏”的缘故。三阴三阳合而为阴阳,一般来说,三阳的状态是一种开放的状态,三阴的状态是一种收敛的或保守的状态。所以《内经》说:“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者藏精而起亟也。”
从尤氏的病机描述来看,病人的情况大概为:表现于上部不适的如低热,干咳,或者咽痛,头痛等,也可能有牙龈肿痛,出血等表现;表现于下部不适的症状如排尿不适、腰以下冰凉感,也许还有遗精,早泄等情况。应当符合典型的上热下寒症状表现。不过在医案中的确没有说明。
治疗的方剂开始选用了八味丸,即张仲景的“肾气丸”。尤在泾认为附子过于“走窜”,所以服用此药后可能症状在下有一定的缓解,在上又增加了病痛,也许是出现了眩晕之类,认为是附子的缘故。按《神农本草经》关于附子的说明:“味辛,温。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湿,拘挛,脚痛不能行步。”近代刘力红和李阳波先生认为附子辛热。辛热和辛温一字之差,但是“方”已经大异。如果刘和李二先生的结论是正确的,那么关于附子的现代认识或古代认识总有一个不确的。但是我们更相信来自于《神农本草经》的记载。走窜说大约是缘自于将附子的药性由辛温更改为辛热之事。
另外,都气丸是尤特别喜欢用的方子,除了本案还有在(《静香楼医案阴虚咳嗽门》):“脉虚数,颧红声低,咳甚吐食,晡时热升,多烦躁。此肝肾阴亏,阳浮于上,精液变化痰沫。病已3年,是为内损,非消痰治嗽可愈。固摄下焦,必须绝欲。以饮食如故,经年可望其愈,都气丸加女贞子、枸杞子、天冬。”还有《静香楼医案遗精门》:“遗精伤肾,气不收摄,入夜卧着,气冲上膈,腹胀,呼吸不通,竟夕危坐,足附浮肿清冷,小便渐少,此木实先拔,枝将败矣,难治之证也。都气丸加牛膝、肉桂。”
都气丸,出自《医宗己任编》又名七味都气丸,即从钱仲阳六味地黄丸化裁而来。“都”者,有盛也、聚也之义;“气”即指肺肾之气而言。缘肺为一身之气的大主,肾为元气发生之根本;肺主呼气、肾主纳气。只有肺肾之气旺盛,才能维持全身气机之调畅。本方诸药配伍、有补肾气,敛肺气之功,从而使一身之气保持旺盛,而聚集于一处,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故名“都气丸”。本品补肾纳气,涩精止遗。主要用于肾阴不足所致的虚咳气喘,遗精,小便频数等病。临床表现为气短咳嗽,痰少稠粘,呼吸喘促,口干咽燥,潮热盗汗;或遗精,心烦少寐,心悸健忘等。加肉桂者,取其甘热而益火消阴,能温营血,能走能守,又能引火归元,宜治下焦虚寒证。
我们认为,事实是尤在泾的第一个处方可能有些问题,即药不对症。所以在服用了八味丸后病人的情况没有改善。对于上热下寒或上寒下热的疾病,总的病机还是出在了中焦的斡旋上,治疗当然也要从“中”出发,所谓“交通上下”,从纵的方向看,中焦是调整的要点。故曰“执中以处两端”。对于这种情况,如果使用《冯氏锦囊·药按》卷二十的全真一气汤效果会好很多(熟地麦门冬白术牛膝五味子制附子),本方主治阴分焦燥,上实下虚,上热下寒,阴竭于内,阳越于外,斑疹热极烦躁,上喘下泻。中风大病阴虚发热,吐血喘咳,一切虚劳重症。有滋阴降火之功效。本方即生脉散。加熟地,白术,牛膝,附子而来。方以熟地滋肾水之干,麦冬五味润肺金之燥,人参白术补中宫土气,俾上能散津于肺。下能输精于肾,附子性温以补火,牛膝引火气下行。不为食气之壮火而为生气之少火。也是从桂附地黄丸套来。但是比桂附地黄丸全面,有“交泰”的思维在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