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迷失了方向?——“痰迷心窍”的尴尬
(2010-04-23 22:25:47)
标签:
无稽之谈古文翻译健康 |
分类: 济世杂言 |
中医有个病证名叫“痰迷心窍”,又称痰阻心窍、痰蒙心包。指的是痰浊阻遏心神,引起意识障碍。出现神识模糊、精神抑郁或举止失常、喃喃自语,或昏倒于地、不省人事、喉中痰鸣有声等临床表现。本病多由湿浊内留,久而化痰,或情志不畅,郁而生痰,使心神失其清明所致。
然而,就是这个“痰迷心窍”在中西医交流的年代却遭遇了令人哭笑不得的尴尬。
伟大的翻译家赛珍珠就把它翻译成了“一口痰在心口的地方迷失了方向”。——看到这句话,笔者立刻在电脑前迷失了方向。——如果仅仅是看到这句话,我们以人格保证西方人一定会嘲笑中医!心,是循环系统的;痰,是由呼吸道产生和排出的,痰怎么会迷失在心口的地方呢?简直无稽之谈!然而,大家可知道,因为翻译的问题,造成的这种无稽之谈又有多少?!
诸如把中医术语“白虎历节”(关节肿痛)翻译成“白色的老虎在奔跑”;把“五脏六腑”翻译为“五个仓库和六个宫殿”;把“带下医”(妇科医生)翻译为“躲在裙带下的医生”;更搞笑的是“公孙”明明是人体的一个穴位名称,国内一些专家居然、竟然、赫然将其译为“爷爷和孙子”?!这样的翻译也难怪人家外国人闹不明白“中医究竟是怎么回事?”
记得在初中刚刚接触到古文翻译的时候,老师就有强调过翻译的原则是要“信达雅”——信,就是准确;达,就是流畅;雅,就是好听。然而看看现在中医英语的翻译,连基本的“信”都没有了,哪里还敢奢求什么“达”和“雅”?
哎!悠悠千年中医,莫要在语言的海洋中迷失……
(《听李大夫讲中医》书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