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大四!再见,工大!(二)
(2010-06-20 13:41:38)
标签:
毕业大四校园再见哈工大杂谈 |
分类: 再见,大四 |
关于高考
之所以要提到高考,只因为千夫所指的高考是我们走进大学校门的唯一“坦途”。
记得第一年高考,老爹还专程跑到学校,领着我去班主任家里来了个“三方会谈”,“商量”的“完美”结果是去北二外。商量完了就直接逃离,跑到同学家里去happy去了。
等到第二天真正填志愿的时候,却顿悟其实外语是可以自学的,于是不顾老班愤怒的眼神,稀里糊涂的写下“中央财经”四个字。
发毕业证那天,在教室里小唱了一句“其实不想走,其实我想留”,于是上帝他老人家就慷慨的满足了这个的小小的“愿望”。(610-604=6)
最后拿到的是天津工业大学的通知书,老爹问我去不去,我说:“你说呢?”
第二年高考,考试完,估分完毕,老师们说:“怎么还在学校?想填哪儿填哪儿,有什么好考虑的,填完了就回家等录取通知书吧!”(心里乐啊!)
之前给港科和理工去了咨询邮件,没想这事竟传到千里之外的北京,于是北大清华的“师兄”“师姐”纷纷献计献策,最后填了理工。
整个过程都很淡定,淡定到没有让老爹到学校来磋商一下,淡定到我知道我们地区所有的语文作文都被判“跑题”之后,还是报了北大。
淡定的结果是,继续淡定的接受了以650-645=5的差距和北大擦肩的事实,然后淡定的拒绝了砸锅卖铁都念不起的理工的录取邀请,再然后淡定的来了零下二三十度的淡定的哈尔滨。
2年高考,付出了很多,尤其是第二年,也收获了很多,收获与学习无关,与没能去香港或是北京无关,只与一群来自四面八方的补习的难兄难弟一起挑灯夜战有关,与每年春节回家从四面八方的聚首畅饮有关!
(貌似四年前高考的时候还有点成就,奈何四年之后,哎.......)
关于呼啸的火车
火车呼啸而过,一路向北,向远方,向梦的殿堂!
曾经年少,对远方的憧憬和期待,是语言无法描述的!
高考之前独自到过最远的地方便是市里,上高中,2个小时汽车。这次要去的却是中国地图上的另一端。
幸运的是,那一届有好多认识的兄弟都考到工大。他们也不知怎么地,都联系我说是跟一起走,于是从那一次开始,我成了为人民服务的总管。
第一次出远门,其实那时候我并不清楚这趟“远门”究竟有多远,只知道从家到达哈尔滨的直线相当于在中国领土上画一条对角线。坚持之下,老爹老妈终于同意让我自己出发,毕竟离家在外念书已经6年了,再加上有好几个兄弟作伴,他们也不至于太担心。
出发那天早上,老妈早早起来给煮了几个鸡蛋,闲麻烦,怎么都不带(childish);
自己背着背包,老爹扛着行李箱,出发,似乎那天天气不怎么好。
从家里到县里,那时还没有公共汽车,坐的是拖拉机,一路颠簸了近1个小时;
然后乘汽车从县里到贵阳,大约5个小时;
当天所有同行的兄弟按原计划在火车站集合:小玲他老爹送他;小莹爸妈都送,还有他嫂子;老大跟我一样,老爹送到贵阳就算完事;金子和小龙是自己来的;坡妹是唯一的女生,本来是爸妈送的,看我们队伍壮大,又有大人随行,便也罢了;
在贵阳休息一晚,次日早8点的火车前往北京:2536公里,29个小时(这才知道,火车不是那么好坐的)。
在北京是死舅子接待的,从北京到哈尔滨的火车票是之前就托死舅子买好的,有兄弟就是好啊!
在北京修整了一夜,第二天又极不情愿的上了火车:1249公里,15个小时。
鉴于长路漫漫,火车难坐,换乘又是如此麻烦,于是,一年才回家一次。
四年,提到坐火车就头疼,买火车票更是有阴影:
每一次都像民工一样的挤火车那些惨烈就不用说了。
记得,那年,火车站还没有学生返程票这一说,到该返校时,大家都没有买到票,便假装送人,买了站台票,混上火车才补的站票。29个小时到北京,都累的不行。几个娃为了省钱,明知道买不到坐票,也说是不用在北京休息一晚,直接买当晚的站票赶路,福不双降,祸不单行,还TMD是慢车,17个小时!
到哈尔滨的时候,头发仿佛打了的发胶,让它往左分就往左,往右就往右,让它立着绝对是标准的军姿。
还记得,那年买票回家,冬天,哈尔滨的冬天,零下20多度的天,天寒地冻的排队排了5个多小时,刚刚排到售票点的门口,人家就关门了。次日早6点跑来,居然已经排了100多人,据说最前面的兄弟是4点就到的,售票点8点才上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