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战马》:献给幸运的少数人

(2012-12-02 17:02:11)
标签:

楚人赴

文化

娱乐

战 

——献给幸运的少数人

 

文/楚人赴

 

无数人为史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的《战马》(War Horse)而感动流泪,可有喜极而泣者?

 

影片的一战背景撒旦掌权,因人的贪婪和愤怒,战争流人的血,也流动物的血。但人有神的样式,影片中每个人都在大能之手的托付下,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他们有彼此善待的,也善待那战马,硝烟和雾霭的画面,受造物在其中,轻吟共同的祷文。是的,谁能在生命面前无动于衷,吝啬情感和敬意?可是我,更因盼望和救赎,喜极而泣。

 

影片的开端,战马乔伊就有一个主人,少年阿尔伯特就是喜欢乔伊。他凭着信心,训练它会拉犁,惊讶了小镇的人,这一预备的技能在后来的战场上救了它。他用声音引导它跟随,它就跟随,引导它奔跑,它就奔跑。它知道他爱它。然而,战争来临,乔伊被征用,成为一匹战马。战争的惨烈有数字为证:一战时期,1000万战马死于欧洲战场。这不只是一个数字,如果今天人们还有为战马乔伊伤痛的能力,就更应该记住,整个战争的伤痛是这种伤痛的一千万倍。如果对战争的苦难还有伤痛的警觉,那就更应该在和平的时候有宽恕、温柔、怜悯的心。炮火、泥沼、负轭,猛烈的奔跑、沉重的喘气、生死的边缘,乔伊承受着战争的残酷——那不是它的战争。周围满地是尸骨,杀机犹存,乔伊却一次次走出了死亡的幽谷。你看,无数的战马死了,这一匹战马却还活着,活着的这一匹,就是开剧前被预定的这一匹。我们也看到,无论炮火多么猛烈,负轭多么沉重,战马乔伊没有逃避,只有顺服,在苦难的羁旅中,在死亡的幽谷中,它总是驯服,总是目光平静。但它不是无灵的活物,而是同伴情真意切的好兄弟,患难中的耳鬓厮磨,局外人看,是温情,局中人看,是信仰。

后来,阿尔伯特也参了军,乔伊却因英军在一次战役中失败而在德军服役。两军对垒,战马乔伊和它已是英军士兵的主人阿尔伯特分属不同阵营,生死两茫茫。可是,谁能使乔伊对它主人的爱隔绝呢?它奔跑,奔跑,奔跑,跨过一道道战壕,向它主人所在的阵营奔跑,直到浑身缠满铁丝网,再也不能前进。大能之手再次唤醒人性,互相为敌的战壕双方士兵携手救下乔伊,并且乔伊归于主张仍硬币定归属的一方。

乔伊被带到英军营地,但以为它是无名马,并不想医治它,就要把它射杀了。它只是一匹马,人的工具。但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声音轻轻的传来,是阿尔伯特的声音,“呜——呜”,脏兮兮的军服,因毒气受伤的眼睛蒙住纱布,阿尔伯特摸索前行,落寞的雪花下,士兵们自觉的分成两行,像婚礼。“呜——呜”,乔伊听到主人的声音,欢跳着迎了过去,彼此亲近。这是它最初的主人,真正的主人。凭着记号,军医相信乔伊是有主人的,便答应像士兵一样医治它。最后,出于规定,军马必须拍卖,但战士们为阿尔伯特凑了足够多的钱,在善良老人的帮助下,阿尔伯特骑着乔伊回到了自己的家园。

 

这样,一匹马的故事感动了人们。在人之下,马是不同类的,在人之上,神也是不同类的。人们却是既知道在下的,怎么反而忘了在上的呢?忘了在上的,就是离弃主人。但正如那战马,不是所有的马都是主人喜爱的,只有被预定的那一匹。人也一样,在天父面前,唯有顺服。尽管我灵里知道,但在人意上我仍不知道我是否是神所拣选的,但我愿意顺服,因为如果不是,我无能为力;如果是,我还是无能为力,但我却不能弃绝了这最大的恩典。

客观来说,和斯皮尔伯格“战争史诗三部曲”的前两部相比(《拯救大兵瑞恩》和《辛德勒的名单》),《战马》显然在人性上考量更深,人性是神性的模仿,如果按柏拉图所言,艺术是“影子的影子”,那么,最有深度的影片莫过于彰显神性了。《战马》中,宗教情怀浓郁深刻,在情节上却又隐而不发,在献给了多数观众普遍的人性之光后,那最甜美的杯,实在是留给那幸运的少数人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