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叶问2》PK《叶问》:打得越厉害,精神越苍白

(2010-05-09 21:19:37)
标签:

叶问2

日本军人

pk

洪震南

艺术

娱乐

甄子丹

/花儿落下

带着对《叶问》的美好回忆和对甄子丹的崇拜之情,兴冲冲的看了《叶问2》:子丹兄又和老外干了一架。就我个人的感受而言,叶问师傅在大陆那次打赢是“必须的”,在香港的这次胜利却只是“可以有”,因为前者看的是精神,后者看的是动作。

无论是模仿论还是表现论,艺术的核心都在于精神内容,从《叶问》到《叶问2》,其精神内容却是一个衰败的过程,在艺术商业化的今天,这或许是必然的,因为电影是一次性的消费品,事后的评论仅是关乎道德的事情,事前的噱头才是票房的保证,《叶问》是《叶问2》的噱头,前者必须做足,后者则无后顾之忧了。现在,我结合《叶问》,来说说《叶问2》在艺术上的几点失败之处:

一、泛力的时代背景。在《叶问》中,故事背景是抗日战争的艰难时期,中华民族在压抑的咆哮中,屈辱与热血并存,整个时代呼唤着抗争与勇猛精神。毋庸置疑,这样的大背景正是英雄出道的年代。而《叶问2》的时代背景则为1950年代的香港,彼时全国解放,民族独立,至少在大陆人民心中,主要矛盾转移,很难再现国难当头的抗争意境,这种作为基调的愤懑共通感显然逊色于《叶问》。

二、缺少普遍逻辑的具体冲突。两戏高潮均为比武,前者的冲突起因是日本军人滥杀中国武师、非礼叶问妻子,可谓步步紧逼,以致尽管时日艰难,但宁愿逆受的叶问忍无可忍,情节层层递进,一边是善良温和的普通中国百姓,一边是骄横残暴的日本军人,但二者的冲突贴近当时时代背景,有逻辑上的必然性。而《叶问2》中的具体冲突则几乎都是生活中琐事,充满偶然性,编剧刻意设计的痕迹十分明显,比如叶问与洪震南的冲突,似是而非,平淡无奇,倒像是两个古惑仔老大的较量,还有叶问、洪震南与英国拳王的冲突,仅在于比赛开始前英国拳王出口不逊,打架的目的是要不让西洋人看不起中国功夫、为了人格的平等,这样一些所要表达的精神内容在剧中情节发展中实难有所归,这或者可以感染一些民粹主义者,但显然没有深入到那些永恒的美妙的人心、人性。

三、少有起伏的典型人物性格。两部影片中,甄子丹都成功的塑造了一个外表儒雅温和、内心勇敢无惧的武术大师形象。也确实,两部影片中的叶问外表看来都少有波澜,但观众不难感受前部中叶问的内心起伏与挣扎,佛山沦陷后,家园被占,不愿多问世事的大师没有选择逃离,而是选择了“适应”,生活艰困,甚至到了无米揭锅,他仍然是忍受,这个清高的人显得是这么尴尬,但他仍不愿为了挣一袋米去和日本人比武,后来,在他的好友拳师被日本军人滥杀之后,他毅然前往,并咆哮:“我要打十个”,再后来的为保护妻儿杀日本人,明知要死却决然去和日本军官比武,内心冲突可谓冰火两重天,在时代背景下,在各种具体冲突的必然性下,所有内在的力量聚集在这个剧中的主角叶问身上:即便是一个儒雅的一再退让的人也会变成了一个视死如归的武士。而在《叶问2》中,却鲜有这种主要人物的性格冲突和升华过程,叶问似乎也只有外表的儒雅了,很难感受到前剧中那种内心的苦衷、隐忍,这样,从叶问与洪震南到叶问与英国拳王,观众对叶问出现的不太高昂的愤怒,除了感官上的打斗,也很难留下深刻的精神上的印象了。

可以猜测,有前者的铺垫,《叶问2》应该有不错的票房,若为艺术,画蛇已经添足,希望没有《叶问3》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