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博乐贾东岸推荐本博上新浪草根名博首页!
“在城市社区建设15分钟健身圈,新建社区的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政府机关、学校等都应实行工间、课间健身制度;倡导每天健身1小时……”这是国务院近日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的多种全民健身举措,《意见》将全民健身提升为国家战略,昭示着“强民”不仅物质上富有、精神上富有,体能上也要富有!
然而,从竞技体育到全民健身,转变的不仅仅是观念,还有一系列制度的变革,硬件的供给。全民健身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机构和部门,无法一蹴而就。要把全民健身落实到现实层面,政府除了加大投入,还必须出面打通各种环节,全民健身才不会沦为空谈。
国家体育总局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我国国民体质状况已呈下降趋势,尤其是中国青少年体质连续25年下降,青少年超重率、近视率大幅上升,运动能力大幅下降。可见,实施全民健身,加强体育锻炼,已成我国当务之急。事实上,早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国务院就批准从2009年起,将每年8月8日设置为“全民健身日”。然而,全民健身的推行一直没有什么进展。
究其原因,各级政府重视程度不够、政府投入少是根本。以长沙为例,从1999年开始,该市全民健身专项经费一直维持在60万元。按此计算,城区人口人均投入还不到一毛钱。没有经费支持,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自然也就跟不上,全民健身也就沦为空谈。
统计显示,我国每10万人的平均运动场地数量只有65.8个。即便那些已经建起来的体育设施,或多用来承办赛事,或距离偏远、收费较高。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不久前刚刚结束的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因为报名选手太多、场地有限,半程马拉松只能以摇号的方式进行,中签率只有14.2%。也就是说,每100人中只有14人得以参加比赛。难怪有人戏称,参加马拉松比“春运抢票还难”。
在我国,长期以来在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之间,政府往往更倾向前者。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层面,在竞技体育上的投入远大于全民健身投入,说明了竞技体育在官员政绩、地方形象上的重要性。因此,将全民健身上升到国家战略,首先应是政府转变观念。将全民健身相关指标纳入政府考核、官员升迁的依据之中,才能避免口头上重视、实际上轻视的现象。也只有真正拿出搞招商引资般的态度来搞全民健身,才能让政府部门简政、放权,减少审批,激发市场活力等政策利好真正落到实处。
有了政策利好、政府放权,全民健身是否会迎来一轮大发展呢?也不尽然!在一些市场功能成熟、体育设施齐备、运动热情高涨的地方,可能会出现较好的发展。但是,在一些不具备上述条件的地方,很可能会出现市场失灵的情况,这就更需要政府“出手”了。比如,在资金投入方面,市场偏爱有商业潜力的大型赛事,但对日常的群众体育锻炼可能并没有太多热情,因此,在社区健身设施等方面,尤其是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财政投入必不可少。另外还有用地保障,建体育场和搞房地产哪个利润率更高一目了然,政府更应把好规划控制关。不妨在用地性质方面,将体育设施用地提升到与绿化用地、商业用地同等重要的层级上,以规划红线确定。也可规定在房地产、商业开发中,明确体育设施用地不得少于一定比例。
发展全民健身事业,让全民共享国家体育发展的成果,是构建体育强国的基石。百姓希望政府兑现承诺,落实政策,加大投入,努力营造健身氛围,真正成为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主引擎”。没有事业大发展,也难有产业大繁荣。在全民健身上,政府的力量和市场的力量是合作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和文化一样,体育也有产业和事业两种功能。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不仅没有削弱对政府的要求,反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提醒我们,各级政府要紧跟社会步伐,增强体育公共服务意识,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为全民健身活动提供服务和保障,让“全民健身”真正热起来。
感谢博乐贾东岸推荐本博上新浪草根名博首页《草根声音》栏!

感谢 Mike剑影老师对本博的精彩点评:
很有意义的一篇博文,体育健身,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虽然提上了议事日程,在某些民众看来,似乎可望而不可及,他们正在努力地解决温饱问题。但作为国家的一项长期战略,这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当前物质条件逐渐丰富的情况下,许多年轻人因为各方面的原因,生活节奏加快,健康状况也就每况愈下。
在这里,作者提出了一个“体育消费”概念,其实这不是仅仅针对体育本身,体质强健了,国民的体质在提高,社会需求和消费增加,试想,一个重视体育的民族,由于全民的生存寿命延长,促进消费也是肯定的,这是个极其广泛的一体,怎样把经济发展的成果用到百姓身上,这是一个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怎样让国民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除了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达到了小康水平的国民自然会考虑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作者提出的体育锻炼促进消费这一概念确实是体育发展的方向之一。
感谢 数字化健康朋友对本博的精彩点评:
社会愈进步,体育愈表现出社会和个人的生命自我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全民健身”本身就是我们现实社会体育水平和体育文明程度不高的一种政府组织性的投入。有其局限性和周期性。这具有政府组织性的功能,并不具有与生命个体和社会的对称性。
体育社会化其核心是个人和社会的生命价值观和实践的现实化。首先是个人的自我生命机能健康的认知和实践,而不是竞技体育化的社会体育娱乐参与过程。现实中家庭在孩子未来发展的生命机能体育化发展的投入理念和方式,很显然国家的投入与个人和家庭投入的科学性、价值性、机制性都更有力度和效果彼此间也是非对称的。更多的需要自身修正和补偿。
个人和家庭的健康和体育化功能健康不是竞技体育项目化的个人和家庭实践,而是一种生命自身的生活化功能能力,不是竞技体育化的竞技体育项目能力。体育与生命机能健康之间的功能关系是体育化的使用身体,而给生命机能个体带来的“健康”影响是间接的。普世化的追求体育运动可以实现社会化健康并不适应与现实社会和现实的人。这是曾经工业化时代社会化公共健康的认知和实践。相对科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