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博乐仙乡洪泽推荐本博上新浪草根名博首页!

这次去山西旅游,第一站是常家庄园。我们的中巴从太原机场出发,沿着大运高速公路行驶了大约一小时,就进入晋商故里——晋中市。
常家庄园就坐落在晋中市最北端的榆次区西南东阳镇车辋村,和所有的晋商巨贾一样,常氏家族一个世纪前的显赫与辉煌,早已被历史的长河所淹没,然而,当我们走进这座晋商故里第一院——常家庄园时,仍可感受到常氏家族昔日纵横四海、财取天下之豪迈气概和诗礼传家、英才代出之儒学渊源。

据导游介绍,常氏家族世代恪守“学而优则贾”的家训,经商长盛不衰,世代重视教育,仅私塾就创办了17个之多,子弟几乎全部受过良好的儒学教育。常家以经商为荣,将最好的儒学子弟首先送往商界,把儒家“诚信”、“仁义”、“忠恕”等理念引入到商业活动中,实现儒商相长,执晋商之牛耳,商界精英与儒界学子层出不穷,开拓了万里茶路,富甲一方,享誉中外,并打破“富不过三代”的历史循环,家族兴盛达200年之久,铸造了有清以来儒商世家的辉煌。

常氏家族在商业崛起的同时,便开始了宅院的营造。经过300余年的陆续建造,将各自独立、相距300米的成家寨、刘家寨、林家寨和王家寨4个自然村连接起来,建成占地60万平方米,房屋5000余间,楼房50余幢,园林七处,并筑起了周长近600米、设有8道堡门的宏大气派的庄园。


我们跨过二丈五尺宽的拱型石桥,从气势恢弘的堡门鱼贯走进常家庄园,庄园规模之大,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庄园在车辋整整建起了南北、东西两条大街。街两侧深宅大院,鳞次栉比,楼台亭阁,相映成辉,雕梁画栋,蔚为壮观。






长街的南北宅院紧靠,无一条横向通道,形成了“临街门户依次开,堡门关闭如一堂”的格局。庄园里每所方正院落的里院正中都建有一座木结构的牌楼,飞檐斗拱,小巧玲珑。牌楼两侧各有砖雕花墙,婉如镶嵌宝石的扎带,使方正雄浑的北方庭院增添了画龙点睛般的秀美。
古色古香的石板街两侧,高高的宅门前,“大夫第”,“常氏祖祠”等牌匾高悬,十分显赫。有些宅门前竖立着旗杆,以显示家族中有人享有四品以上官位的荣誉。有些宅门前一溜竖着雕工细腻的石雕拴马桩,其气势如同走进明清街一样。




常家庄园布局严谨,宅第与园林浑然一体。无论是建筑规模,还是文化品位、艺术特色,皆堪称中华明清时期民居中的精品奇观。身处其中,我们仿佛穿梭在一座时空倒流的古代都市之中。




常家庄园的建筑有许多砖、木、石雕,每个院落的影壁、每间房屋的挂落、窗雕都不尽相同,别具匠心。形成了常家庄园建筑的一大特色——“建筑必有图,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







常家庄园是宅园分离,前宅后园。我们跟着导游,来到常家庄园占地8万平方米的后花园,这里有杏园、可园、遐园和狮园,统称为“静园”。“静”,是一种对大自然的回归,是一种“出世”的追求,是一种超然的心态。“静园”,是常氏家族休闲、游乐、陶冶情操的场所。


我们沿着那长长的绿荫花架走进杏园,据说这是常家最早建起的园林,十亩园区,遍植杏树,郁郁葱葱,生气盎然。杏园深处,筑有杏坛。




常家是儒学传家的家族,尊孔为宗,相传孔子讲学于杏坛,故常家对杏树情有独钟。其次,杏花是一年之中开花最早的花,开花之时也是各地举子赴京会考之时,故杏花又名及第花,常氏作为文化世家,自然对杏花偏爱有加。其三,相传三国名医董奉为人疗疾不收药费,只要求治愈的病人为其栽种杏树几棵,久而久之,蔚然成林,后世常用“杏林春满”、“誉满杏林”来称颂医家。而常氏家族中世代皆有医界名家,行医救人从不收贫家分文,只要燃一炷香以点水烟而已,深受乡人尊敬。正因为如此,常家建杏园,也包含着对医术高明、品德高尚者的标榜与尊敬。我在花架通道的虎皮石上,看到主人刻有老子《道德经》中“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格言,深深为主人的文人品格和道德追求所折服。


从杏园拐进静园,一个宽阔的湖面映入眼帘,围着湖边,错落有致地建有甬道、石桥、小亭、敞轩、书坊、曲廊等,四周绿树成林,绿意盎然,几棵八百年树龄的枣树傲立园中,枝干遒劲,盘曲向上,枝杈纵横交错,茂密的叶子缀满枝杈间,浓荫蔽日。




湖中绿荷粉菡,卷舒开合。初夏的凉风拂过,一湖碧波微漾,粉菡摇曳,娉婷多姿。湖边的岸柳轻摇着纤细的的绿丝绦,在晨光中不停地舞动着婀娜的腰身……一幅极富江南情调的灵动清秀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自然景观与精美建筑是这样和谐地融合在一起,互相辉映,美不胜收。瞬间,我的心灵又从古代都市那土灰色的围墙中穿越回来,心情也变得无比舒畅。



在狮园,槐花开的正茂盛,树林里有很多形态各异的石狮子和八卦影壁、砖雕、石雕散布其中。常氏族人在狮园曾收藏了从唐代至清代的石狮百余尊,后在文革期间破坏损毁不少,现在所剩不到五十尊。古人历来视狮为驱邪镇凶之瑞兽,
传为文殊普萨坐骑。在我国,狮子历来受人遵崇,除了它威武的形象之外,活泼的性格也深受人们喜爱。而“狮”与“事”、“嗣”同音,双狮并立,表示“好事成双”,老狮带幼狮,表示“仕途通达,位列大师少师”,雄狮伴幼师,表示“子嗣昌盛”等等。





导游在一幅雕有“米”字的砖雕前给我们做了详细讲解:最上面的“米”字代表五谷丰登,也可看作是“八十八”,代表人能活到八十八,是一种很大的祝福。中间一格里面的书卷,体现了常家对教育的看重,两个鼎,表示做人说话要一言九鼎。底层的香炉,意为香火不断,两侧的花瓶代表平平安安。




走了几个院落之后,我突然发现,常氏祖先不光为后代修建了在庄园中占地最大,最讲究的石芸轩书院,还利用庄园里所有能利用的空间,或刻字或作画,以发扬儒家文化。如书院中的琴、棋、书、画四个亭子就分别以论语中的“邻有德”、“志于道”、“学而思”以及“思无邪”命名。东廊的“听雨轩法帖”,收集了唐到清中叶50多位书法家的作品,西廓的常氏北子遗墨法帖,收集了历代常氏子孙既是文化名流又是商业世子的书汉艺术,柳体、双钩、行楷等各具特色,正面的“石芸轩法帖”和“御笔亭”收集的从夏禹到清宣统44个帝后的墨迹,汇萃了书法艺术的顶级珍品,不愧为:“华夏第一书院”。









转入养和堂,院子的一隅还设立了一个“思过亭”,犯错的子弟都要在这个亭子里面壁思过。进入贵和堂的大门,一抬头便可看到二门上方悬挂的“明伦”二字。好一个克已复礼、儒学渊源的儒商世贾之家!




走出常家庄园,想起一首晋中民谣:“欢欢喜喜汾河水,哭哭啼啼吕梁山,凑凑合合晋东南,死也不去雁门关。”这首民谣生动地说明了山西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情况。常氏作为晋中望族和晋商中的劲旅,昔日纵横四海、财取天下的雄风和诗礼传家、不同凡响的儒雅,已经深深植入我的脑海之中。
感谢博乐仙乡洪泽推荐蔷薇本博上新浪草根名博首页《衣食住行》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