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日,想到自由意志

标签:
读书生活随笔 |
分类: 自言自语 |
久不看节气,即使谷雨过了,春也便去了。
草木有知,花开次第。暖气初停时,夜里醒来,依旧明晃晃的凉意。起身,披衣,烧水,置茶,心下一句“乍暖还寒时节”,却已了无了“最难将息”意。
移屋,翻字,去他的睡眠……
偶尔小聚,十几年过往,一幕一幕。叫不醒的,或并不都是装睡的人呢!
一厢情愿时,一些话便轻易强加于人,明知徒劳,依旧存了侥幸,忘记了观念形成里漫长的过程。类似的急功近利,本质上并无二致。
看别人,别人怎么看,已成为一种时尚,如果回不到内心,便就此失了自己。无关他人意识与否,以为所有的变化,一一针对自己,并不真正清楚自己的需要,什么是对的,哪些是好的,怎样才算是一种善待,对自己,对他人,甚至皂白不分,就此随波逐流。
同了我的无端,选择了《三联周刊》,却从未全部翻读,更不消说真正懂得。
这是大部分人的真实生活境况——粗糙而无明。漫无目的,得过且过,怨天尤人,却又不知所云,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即使学会了选择,就是掌控了人生吗?对《三联》主题的疑问,进一步牵涉出“自由意志”,于我心有戚戚焉。
休息日,适逢“世界读书日”。关于权位、财富、名望之类,是不需要这样那样以加持的吧,凡所张扬的,多是弱势的,易被现实种种抹杀的、潜藏的、悠远的、低回着的、幽深的美好。
喝茶,散步,看花,挖野菜之余,老老实实翻几页书,抄几行字:
“信仰是一种信息,思考是一种计算,情感、欲望、动机则是一种反馈与控制。”
“一旦人们不将自己视为有‘自由意志’的个体,他们的行为更加不负责任,也更容易屈服于本能和欲望。”
“自由意志不是一种天然赋予的权利,而是一种可以习得的能力,是一种‘尽可能的自我指导、自我监控、自我批评的能力’。……我们越能控制自己的生活,就拥有越多的自由。”
“真正的自由意味着从我们当下所处的位置开始,了解那些我们无法选择也无法改变的事情。然后,我们需要为自己是谁负责。我们仍然需要对抗那些试图以他们的利益,而非我们的利益而强加于我们的胁迫。我们需要挑战那些无条件接受的观点,掌握自己的视角。我们需要检省那些本能的欲望与冲动,而追随那些我们深思熟虑后的想法。”
“事实上,人生中所有重要的决定,陷入爱河,写一首伟大的奏鸣曲,都有一种内在的必然性。那些定义我们最深的,正是我们无论如何都无法走开的承诺,因为我们不想走开。逃离这些承诺才意味着没有自由。”
“只有那些目标明确的人才能成为‘选择者’。他们知道何谓重要决定,知道何种情况下不应该做出选择,知道何时应该寻找新的选项,也知道如何选择更能凸显自己的不凡之处。”
我们究竟不是机器,并非一把尺子、一架天平所能度量。所谓‘自由意志’,更多时是一种心境,一种意愿。有所愿,人生才有趣味。若非情愿,所有的选择都将成为一种无奈。我们需要做的,即使单纯的灰暗、嘈杂里,也愿意看见草木的繁茂,听见花开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