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随笔 |
分类: 自言自语 |
才有了些春意思,已是立夏。整个春天,除去外出时日,多是泡在白茶里的恬淡时光,清清爽爽,熨熨帖帖,温温润润,俨然不食烟火,又须臾无碍本色,颇有些大隐朝市的舒缓。似大提琴哼唱主旋律,徐而浓酽,徐而清澈,若人生自有诗意,把盏临窗,睹物怀远算不算!
悠扬婉转,丝丝入扣,余音绕梁者何止大提琴,悦声所处,分明就是意念里那只叫作金丝的野雀,即使那可能更像一只黄鹂。晨曦初转,太阳还懒懒睡着,窗前树荫里的小小欢欣,容不得你细观,却也嗅得出花叶间的会心一笑。
净手,烧水,置茶,破天荒一个人清晨里款斟漫饮,不事清浊,也该有些醉意的吧。微醺里翻字,清冷不再,温一壶暖意开启夏章,不经意的滥觞。
所幸有过一段往来书信的日子可以忆念,同了留白,知道充满之余尚容得一片天地里的悠然,即使没头没脑啰哩啰嗦,也没人肯来打扰了你的兴致。如今那份从容已多不再,即时消息的约略迟疑稍加思索都算得一二美德。急切的日子看起来热闹,总失了些许时光里才捂得出来的意味深长,偶尔杞忧,不知这些孩子们久后回忆时会忆起些什么!
类似这样一种急切,唐诺称之为“一种只剩永恒当下的可悲灾难”。假设自己读懂了那话里的遗憾和无奈,依旧做不到释然!唐诺的文字颇以为有些艰涩,这倒并非是他的故弄玄虚,最直接而真切的原因在于视野见识支撑起的格局和观念远不对等,书到今生读已迟般的仰视,若不肯勉为其难,便是眼睁睁地错过。退而求之,喜欢也是需要能力的,这亦是美好之所以成其为美好的根基所在。
“这根源于书籍(也包括了许多事物)的不易理解,不易完整掌握的恒定本质,尤其是愈好、内容愈丰硕、创见之路走得愈远的书,往往远远超过我们当下的知识准备、道德准备和情感准备,我们于是需要一段或长或短的回身空间与它相处。好书像真爱,可能一见钟情,但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杳远理解和同情却总需要悠悠岁月。”
由是,“一间活脱从狄更斯书里头蹦出来的可爱铺子,店门口陈列了几架书(一定是较廉价的),店内则放眼全是直抵天花板的老橡木书架,扑鼻而来全是古书的气味,那是混杂着霉味儿、长年积尘的气息,加上墙壁、地板散发的木头香……”少有的,让我向身边几个熟识的人勇敢地推荐了《不二情书》,尽管那里不乏许多潦草的不经,取其用心的好!
易卜生说:“每个人对于他所属的社会都负有责任,那个社会的弊病他也有一份。”我能理解的程度大抵这样,再怎样深切的怨天尤人,终逃不出一场自怨自艾的不了了之,除了我们自己,没人能救得了我们。《苦竹杂记·醉余随笔》载:“《甲申殉难录》某公诗曰,愧无半策匡时难,只有一死答君恩。天醉曰:没中用人死亦不济事。然则怕死者是欤?天醉曰,要他勿怕死是要他拼命做事,不是要他一死便了事。”
不谙于书评,不谙于一切枝繁叶茂指手画脚,只内心喜欢不喜欢的便是。任何事物,若不是长进生命里的,都是寂然的徒劳的没有意义的。勉强定义,莫若笔记的踏实。书信亦是一种笔记,很久不会比较完整地读完一本书了,《查令十字街84号》后,或是《狄金森书信选》,或是别的什么,但凡文字所在,总有些诗意和远方的可能。
后主词“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可不正是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