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白家风

(2014-02-09 00:17:21)
标签:

杂谈

分类: 自言自语

清白家风

董桥《清白家风》小记里写到:“齐白石八十六年前画的白菜鲜菇我喜欢,如今襟怀和功底这样高这样深的画家难找。文章要写得清清白白也不容易,要苦练。”

所谓襟怀和功底,不只是画家的事,几乎涵盖了人生的全部。我不懂画,看不出何为凝练何为老道,却喜欢“清白家风”四个字,有着万物不言以欣欣向荣的气象,是如今少见的淳朴素简,比古玩更珍贵,只配给懂的人,读出些别样景致,另一番美好。

“那样的故事仿佛民国初年微徼褪了色的绢本团扇,我这一代人年轻的时候还沾得到淡淡一缕幽香,惘然中不无几分忭然。”与其说喜欢董桥的字,不如说喜欢那字里旧的人、旧的事、旧的物。董先生口风好,鲜有挖苦讥讽,生怕些许的脏,污了旧时月色温良。看得出用心维系着一片属于自己的月白风清,将些古意弱弱续了来,不由人不心生怀旧,惦念起那些错过的从前,意境清迈悠远而活色生香,不经意一个走神儿,仿佛穿越,是我为之欢悦着的瞬间,有生之趣。

有人憾于《红楼梦》不曾遇到金圣叹,错过了许多精彩。那只是一种想像而万千可能,若为今之积习重重熏染,多违了作者初心也未可知,就是那些古玩,始作者若知晓今之境遇,或弃之山林,或悔不当初也是很有些商榷的。误读是一种折损,让先人蒙羞,令今人无耻。

似水流年,世事沧桑,物是人非。董桥说旧,像是《清明上河图》不及收官,流出些细碎山水市井人文,款款行来,风摆荷叶,活脱脱水灵灵昨日重现,前尘往事重新来过,仿如己出,当下即刻。

用他自己的叙述:“五十年代侨居南洋,晨昏戏耍,瞢然长大。六十年代负笈台湾,追求窈窕的倩影跟仰慕苍苍的学识一样真切。七十年代作客英国,终于学会看山看雨,识破世间宁静的激情和喧哗的假面,一路受用到八九十年代重回香港,混迹江湖,转眼心顺、目顺、耳顺……”难得这份葆有,确是经了岁月淘洗出的清风朗月:“我只在乎我满不满意我笔下的文字。”便是他自己的天地了,个性鲜活,风姿绰约。

清白家风,是东汉杨震所创的杨氏家风,古代天下杨姓往往以“清白堂”、“四知堂”作为自己家族的堂号。作《清白家风》的齐白石,据说生于“糠菜半年粮”的农民家庭,白菜是最常吃的蔬菜,他念念不忘“先人三代咬其根”,认为“菜根香处最相思”,常以青白菜谐“清白”之音,一生喜画白菜,并以自己画面洋溢的“蔬笋气”为荣。

董桥眼里的鲜菇,我以为是香菇,北地鲜菇是另一番模样,不知是否有地域的差异。以我的眼拙,不若另一幅《清白传家》透出的生气,有连绵相续意。

《春在堂》里写他集藏俞平伯的字幅,藏的无非是俞家“花落春仍在”的那一缕暗香:“几代人匆匆走了,灯也灭了,我只捡一捡飘落台阶的几片黄叶,庶几是跟昔日那一弯清流的重圆,不必花烛,不必沉吟。”

他写人看丰子恺题扇:一把扇子画一家人家在家门前扫地备茶,题上“今朝风日好,或恐有人来。”他静静看了好久眼眶里泛起薄薄一层泪影说这位丰先生的画带着“传教士的爱心”!

《在春风里》引陈之藩的原话:”我们这一代,弄得这么不成样子,因为锐意不读书,一心想自然,无奈办不到何!一点颜色也没有,一点声音也没有,不仅天塌地裂不会名状,就是伤春悲秋也不会形容,以死了几百万人的代价,仍然换不来几篇"有病"呻吟的作品。根本不会发声了,何况呻吟!哪有比中国人这个时代再痛苦的?又哪有任何一个时代像我们这样聋哑的?好像有好多人有同一误会,觉得数理化等等什么功课都得用功才会懂,唯独国文,可以不学而会。会罢,就是今日之局面。”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年来央视有“家风”的问询,多生感慨。怕是误读了旧人旧字旧意,有负于先人的吧!

春风又起,未知家风,还能依旧否?

 

清白家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风过西窗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