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闲翻故纸 |
读书的好,看得见别人眼中的风景,当我困顿时、睡眠时、声色时、懒散时、发呆时,那些记录一刻不曾停止、错过,只消得了空闲有了心情记起她们了,便千山万水,前尘旧梦,一一呈现而不辞辛劳,心怀感激。
文字有情,可以做朋友,做亲人,做师长,做故旧,始终的不温不火不急不躁,任我喜不喜欢,依旧不卑不亢,却在最需要的时候,前嫌尽弃,娓娓道来,仿佛知冷知热,早将伎俩看穿,心思猜透。
旧人旧字面前,许多时候,我们更像是任性的孩子,由着自己去臆测揣度断章取义。她们却已将自己做成山,做成水,做成风,做成云,亘古的沉寂、流转、飘逸、疏淡,把我们的叫喊挣扎,悉数还将回来,如一面镜子,照见自己的卑微。
与书面对,可以是赤裸的,毫无遮拦,若处子。惟无碍,方见得自己,见得本性。
至于心念流转,惺惺相惜,喜怒笑骂,推心置腹,皆不出“少年一段风流事”耳。
文字的陪伴,存了彼此的见证,虽隔山望水,亦同了旧日相识,彼此安好。
既是《临川县古永安寺复寺记》,流淌在汤显祖笔下的,却是闲与忙的辩证:
“天下有闲人则有闲地,有忙地则有忙人。缘境起情,因情作境,神圣以此在囿引化,不可得而遗也。何谓忙人?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此皆天下之忙人也,即有忙地焉以苦之。何谓闲人?知者乐山,仁者乐水,此皆天下之闲人也,即有闲地焉而甘之。甘苦二者,诚不知于道何如,然而趣则远矣。朝市之积,则有田庐;山水之馀,则为寺观。故寺观者,忙人之所不留;而田庐者,闲人之所不夺也。”
究竟是《复寺记》,论其根由,则“非闲非游,不可以涉道。”“道之丧世也久矣!……然则侯所为存寺者,或不在田而在道。”
于我有感的,不在寺,不在道,不在闲忙,而在心所向闲为无奈之忙所夺!便是“趣则远矣。”意义、价值不在别人的神色里、话语中、文字间,只在一心所向,喜欢的,便是值了!
汤显祖尚有:“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不知几人解得!更多的人,活在别人世界里,与己无干,于我便是不值。
自小每被问及理想,皆吱吱唔唔,遂顾左右言他。并非没有,只是可能那理想超越了现实,大于了天下,没人可信,无地可容,即使佛祖的“天上地下,唯我独尊”!随着年龄性情的变化,虽越发地觉出些空想的况味,至今仍是说不得!但我知道,它存在过,并且从未消失。大音希声。沉默,何止于金!
遂记起旧时《读者文摘》里的故事:“这条小鱼在乎!”人生的汪洋里,我们都是一条小鱼,遇到那个小男孩,是我们的运气。若遇不到了,也不要紧,只是永远都不要忽略了,我们所“在乎”着的!那里差不多藏了我们全部的价值和梦想。如果可以让我们制定规则,就尽可能做那个男孩吧,因为他懂得“在乎”的真正意义!
自此对于是非好坏功过,都要看一看是谁说的,出于怎样的用心。换一眼的世界里,日与夜,黑与白,天与地,有可能原本就是颠倒着的。佛管这个世间叫娑婆,本是说给凡人的,若多出一只眼来看世间,说不定就会圆满许多!
因为梦想,从来不曾放弃希望!
正午的宁静里,有风拂树叶裹挟着的虫声,仿佛天籁,竟不确信是真是幻!这番的清凉快意,定是岭南人所羡慕着的,如了北地严寒时节于一眼绿意的翘盼,都是由着一份心静的沉淀寸寸捱过,心静里有清凉,有暖意。如了贾柯说的:“我也有我的清凉剂,就是随手执一本相宜的书,打开它,让自己沉进去,走进那些墨色的林子里去,或长或短,或悲或喜,或深或浅,走着走着,我就感知了世界上的另外一种温度,暂时会抛却身边的炎凉。阅读,或许是我个人夏天的降温法,延伸也可作冬季的取暖法。”
何止炎凉,漫漫人生,几多过节,皆由着阅读一一度脱。那时节的阅读,更像了修行。
躺上床闲翻《深夜十堂》,便有些闲不起来了。李敖先生的“大卸八块”,颇让我无所适从。他的读书法,说到底还在功用,一本书拆了剪了贴了,心思说不定已飘到讲堂上、镜头里、话筒前。与其说是好读书,不如说是好面子,好掌声,好了别人一脸羡慕与惊诧,于周遭议论里得证个体之存在之意义。至于那书的好与不好,只消有力量,掷地有声,统统收入囊中,于人前响亮耀眼的便是。
若为着演讲、写稿、作文,博得几声赞扬高出几分成绩,确是不错的方法,高中备考时惯常使用过了的,放在读书上,总失了几分意味,并不是我所喜欢着的。即使真的“渐行渐远渐无书”了,那过程里亦是受用过的,化成血液思想了,也要比“大卸八块”来得悠长,毕竟人不是机器,亦不该就做个机器,柔软些总是好的。
就“温故而知新”,他不同意北宋人邢昺的解释:“温,寻也。言旧所学得者,温寻使不忘,是温故也。素所未知,学使知之,是知新也。”我亦不同意,然他的解释:“这个东西我以前学过,可是过了几年或者一段时间以后,我重新看它,又得到了新的启发、新的灵感,这叫温故而知新”。我亦不敢苟同,连同邢昺的,应该说都没有错,只是不够全面深入,未得夫子真正用心。倒是南怀瑾先生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别开生面,是我赞同的。“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有些话我还是赞同的:“孔子的学习方法可以给我们做参考,可是也要小心它的流弊。”非但孔子,任何方法都是要因人因时因地着的。不知讲的这些,是否也含了他自己的“大卸八块”!
于不同的字,不同的人,每日里上演的大戏,只要愿意,台上台下,皆可欢喜,是为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