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贾岛圭峰宋体送无可上人碧云寺 |
分类: 冷暖人生 |
薄凉
薄凉,这两个字跳出时已经知道,并非单指了这个初秋一早一晚的脸色,更是心下的为之一紧。
月色清冷,姑姑躺在一副木板棺材里,头上胡乱扎了两个抓髻,头绳的鲜红格外显眼,却如何也滑稽不起来的,连同棺壁上画着的不明就里,是她在这个世上最后的唯一的愿望。
如果不是春夏之交,江水的温婉,旧时躺在小船中间母亲的瘦弱躯体,是否也会同了姑姑一样的冷艳。隔了三十四年,少年的青涩长成秋凉,用破半生心思。
许多时候,所谓的不懂,其实便是不接受,甚至更是旁若无人的漠不关心。
落寞源于平庸,痛苦多自贫穷,默默无闻悄无声息,是大多数人的宿命。
因为不甘,非要想着法子将些忙碌来填满身心,容不得空闲出来的半缕空虚。
其实清空了才知,落寞如一地的月光流水,哗啦啦逝去的痛快淋漓,没有什么是可以永远停留的。
一些事,更像是冥冥中的一种招引,不由分说地集结亦或分散。三四天的闲适,仿佛没人知道还有这样个人的存在,突然有人想起了你,于是三四个场子一起来邀请,惟苦苦一笑。
一个人学会了独自面对自己,便不会在面对整个世界时,失去了方向。
那年北京,香山碧云寺, 于孙中山先生停棺处觅得一份幽静,心念转处,生起一分贪恋:“一个人这般静静的老去,也不错。”
如今呢,许是怕了孤独,若离去,定是要淹在一片人间烟火里:厨房有哗哗的流水,窗外有孩子打打闹闹,隔壁有晚归的人轻声敲门,电视里流淌着乐曲的悠扬,倘若还是自己喜欢着的便又多出一份幸运。一个人,悄无声息,又温暖如潮,舍却人间这一份,薄凉。
薄凉,似一把尺子,于世间量得,几分清明?
残破
日子是秋风里瑟瑟着的藤缦枝叶,热烈的急切,无奈的落寞。
神光在成为慧可前,暮鼓晨钟自心上响起,同了平常的人间烟火,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暮色四围,漫山的羊儿还在不停地吃草,于不远处羊圈的召唤,充耳不闻。
贪看一眼风景,傍晚,一场山雨不期而至,无所遮避间,山下正是炊烟袅袅。
字非字,千古的暮色沉沉;我还是我,沉沉的暮色千古。
并非全部的字都能入眼入心,并非全部的拷问都有一声应和。
热闹是花开的气息,并不影响我,在漫野白雪的深处,冬眠。
秋天,依旧有春花的烂漫,一生一世的宿命。
权力、财富、爱情、家庭、友谊,甚至生老病死,奈何一时一境之悲哀、绝望?
古时帝王在位时便开始为自己修建陵寝,于是权势者纷纷效法,每招来些非议。其实世间诸多所谓意义所谓事业,何尝不是正在为着自己建着的坟墓,五十步笑百步的吧!
一些集会的可有可无,午后阳光里,夜半醒来,无聊翻些书页时,窗外秋叶翩翩,风过耳际,一个人的地老天荒。
夜里睡不来,早上不愿醒,懒懒的洗漱穿衣出门,一街的生动无聊。
早餐吗?午饭呢?神仙定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吧,缘何又舍不得离开人间?
吟成“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的贾岛在诗后加了注,即《题诗后》:“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方干:“才吟五字句,又白几茎髭”、“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卢延让:“吟安一个字 捻断数茎须。”皆贾岛诗所化。
贾岛原诗《送无可上人》:“圭峰霁色新,送此草堂人。麈尾同离寺,蛩鸣暂别亲。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
未尝领会“两句三年得”的妙处,既无知音,故山又添新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