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卷吟香——读书那点事儿】
(2011-11-03 22:10:10)
标签:
宋体湖南文艺出版社月华如水造纸印刷自由国度杂谈 |
分类: 拈花微笑 |
走出大门,抬眼望见,一弯新月已挂在天上,记起“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句子,原本无聊的一天,竟生起一丝生动的悠长:早已见惯了世间花开花落,兴衰荣枯,月华如水,依旧朗照,并不见怎生的不耐烦!淡淡的,不喜不悲,不远不近,不弃不离。
到底是晴天的好,清冷得真实。傍晚的忙碌,有人间烟火的味道。妻说喜欢看夜行车,散淡灯光里,摇晃着半车的悄声细语,融融的回家的闲话与轻松。车影拖出的一串长长,明明暗暗,有家的温暖。
儿子从学校回来,原本中午的悠闲,晚饭的清淡,均告搁浅。电脑被垄断,想敲些文字的可能被延至睡前,索性翻几页闲书,准备着睡了。不经意的,眼光落在《我读》2、3的一点红艳上,久违的线装书签,迟到的惊喜,湖南文艺出版社。
书的改良,值得欣喜也是有的:可省去包书了的光鲜外衣,近似围巾轻系,腰带一束的别致,随书赠送精美或典雅书签,二十年间造纸印刷成书技术的可圈可点,不用担心会有铅中毒的踏实随性,都增添了几分书的赏心悦目。便是不读,单单看着,或是拿来翻翻,已有了些爱不释手。即使只是为了装点些门面,那书脊的生动也已气势,华丽了许多。早已超越了线装书的谦和内敛沉稳的低调,可算是与时俱进的相得益彰了。连同街边盗版,也都鲜有错别字了,不知算不算是“盗亦有道”。对于兜里没钱又奢想读书的,未必就是不好。抛开了所谓版权之类的冠冕,私以为大家更有获得知识的权力。尤其在鲜有读书人的今天,那或是不小心推动了知识普及的功德一件,也未可知。凡是在“禁”之列的,大都一言难尽。
话说回来,书的表现欲,已可一眼看穿。自我中心的好处,是不用去管别人的感受,即使不合时宜的,只要自己开心,自己舒服,极尽奢华便是没错。一些书的出版,本就是单纯为了收藏,而并不是为了让人和适合人读的!好在书的种类繁多,已少有“洛阳纸贵”,若足够耐心,总能等到一些心仪很久的高高在上,忽一日“下嫁”而成为平民的时候。乐于这样的等待着,并不如何的报怨!我始终相信,好的事物,早就是等在某一个“此时此地”了。相遇是迟早的,等待是彼此的,只看于何时何地能够契合。凡美好的,不付出些自己便不可轻得的,这很符合了人对于价值的界定。
我之于书并没太多要求,开心,方便就好。眼前这一点艳红,不翻那书时已生起几分好感。这样的境况,人与人之间常有,甚至一些时候是不明就里的。是脱离了理性的率真任性,并不是所有人能够做到和喜欢的。
读书是件简单的事儿,无非是于别人写的一些字里,读出些子午卬酉,迎合了自己的喜好,或真理或臆想。如果愿意,大段的熟记于胸,张口就来,便有些象是自己的得意着了。若还能温故知新,学而时习,则更有资格己出的自豪一番。再加些整理,考证,分编之类,进而著书立说,俨然一派学者风范,分明已是某某学家了,引出些羡慕眼光,啧啧称赞,便算是实至名归了。我倒很是感激这样的引领,不读名著也能说出个一二三四大概齐来。即便较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很有些差距,能成一家之言,也是为隔了百年千年看祖先,别开了生面的。若不是有意曲解,便是值得尊重的。尽管那历史早已七零八落,千疮百孔,不复了最初的真实。重要的是能为现代人,找到一条出路;为心灵,寻一归处。
于是读书又成了件复杂的事儿,于选择间生出许多迷惘,彷徨的患得患失。从小到大,每个人都或多或少读了一些与自己生活没有丝毫关系,可能终其一生也用不到的知识。那又怎么样呢,人生因无法预知的明天而显得神圣而神秘,便是这种不确定,激发起人类探索未知的欲望。即使先哲们,亦不敢断言哪些知识,哪些书就是没用的,可以不用去读的。于是自己的需求和喜好变得十分关键而重要,读书也从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需要摇身一变而成为很私化,很隐蔽的个人愿望。必修以外,已是率先实现了民主的自由国度。
更复杂的或许还在内容之外,书要哪厢读,字要怎样写,版要如何排,若不顺了我意,便是读得不够畅快,通透,很难会心的了。如果说三十岁前读书,还算是为稻粱谋,以后的则更多是为自己的那点矫情了。人不可能一辈子都在为生计读书,那样的暗无天日,一定还有一角阴云,不时或曾经扫在我们心间。不咬牙捱过,便不得“万事浮云过太虚”的妙境。读书的经历,便同了王国维“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非亲身经历不可的。
读书那点事儿,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心得。单是或坐或卧,或席地或半蹲,或手持或置于几上架端,或枕边侧上,睡前醒后,或徐步舒缓,嘟嘟囔囔,各展千姿百态。还有书皮书签,借书还书,甚至只借不还,都能道出许多旧时妙事,不妨留与他日做了笑资吧。
好一番夜凉如水,新月暗沉。(2011.11.3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