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见
(2011-10-18 22:17:07)
标签:
江南宋体个中滋味天启水土不服杂谈 |
分类: 自言自语 |
每到春秋两季,总有几天是不平静的,一些旧时的人和事,老在眼前,心上萦绕。“我从来不故意追忆过去的事,有些事老是一次一次回来,所以记得。”想起张爱玲的话,直说到了骨子里。
话里话外,一直的心声都是,喜欢江南。这样的情形已经普遍地存在于身边很久了,当年一与我心有戚戚的朋友,干脆给儿子取名“向南”,以明其志。后来便真的去了南方,至于结果,据说并不很乐观,原因是多方面的:脾气秉性,处事习惯,知识结构……我想,总不排除“水土不服”的吧,环境是怨不得的,自己准备得不够充分和周全,更加重要。
于是亦给自己“既然喜欢,却为什么不去做”找到了理由,不管那理由是主观的,客观的,对减少些对自己的批判还是起了作用的。细想,那理由也是真实,可靠的。这样的结果便是,话里话外说着,却总不见行动。机会是有的,总被权衡掉了。对于不明就里的,颇以为我是喜欢老守田园的。这样的印象倒很踏实,踏实到一生一世的一成不变的感觉,便熟视无睹起来,仿佛在说“三岁看老,就是那样子的了!”或是“太阳总不会从西边出来的吧!”
似是要证明那些感觉是正确的,出去了的,再回来时,便都有些衣锦还乡的样子了!对于在外的好,不置可否,对在家的,亦添上几分惋惜。只要大家开心,亦都不往心里去,便是好的。个中滋味,放在心里的便是。于我的左思右想比较,更加佩服起他们的决断来,为了“事业”,远离父母妻儿,客走异地他乡,没有几分舍得的狠心是做不来的。
这样的经历多了,不免生起些定论:北方确是不如江南的好,更具有诱惑的魅力!但除了寒冷和大半年见不到绿色的荒芜,北方到底不好到如何的不可救药,却又说不出一二三的似是而非了。这是片祖先行过足迹的土地,即使荒芜的岁月里,亦不乏温暖和欢笑的家园。是我高兴不高兴时最喜欢想起的地方,有过我从前的旧事,儿时的梦想,一生的牵挂。要怎样说她的不好呢,却是比起说出江南的好,更加艰难了许多。不是没有,而是不忍。这便是“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的吧!
本是念起些旧事的,却又患得患失的加以比较,内心是存了“旧时总还是好着的”想法。那些漫长而寒冷是如何度过的?旧时的记忆是如何去了苦痛,只留了美好,或归于平淡的?为何总是于春秋之际忆起些旧时的人和事的?……还没来得及敲下呢!便已经这样的晚了!
刚才走路回来,赶上几位大妈正在告别,彼此道着“明天见!”突然便生出一丝感动,那分明是“不见不散”的约定了。明天见!平实而美好的希望着的,我喜欢!
记起二战记录片《天启》里的一段对话,圣诞前夜,记者问一位美国老兵:“你想得到什么?”老兵半晌不语,慢慢抬起头来,看着灰濛濛的天,低沉地说“那就给我明天吧!”
收到史铁生的《病隙碎笔》,尚不及细翻。他的明天已留给了文字,留在了书里,留给了我们!
有明天,便是好的。依旧能够去做,去想自己喜欢的事,便更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