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

标签:
江南宋体春秋繁露地窖儿行千里母担忧 |
分类: 旧日情怀 |
心不在焉的,便已过了秋分。《春秋繁露》载:“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对于江南,这个时节才算是开始入秋的。并没经历过,想来该是与北方有所不同的吧。十几年前出差岭南,于新年正午的阳光下,只穿了件衬衣,透过窗子,暖暖的阳光晒过来,如沐春风。而窗外,确是绿树成荫,见不得半点寒冷的意象。政府的关怀,来自行走的高音喇叭:“现在正值隆冬季节,提醒市民,注意防寒!”不知现在还是不是这样的了,只偶尔想起时,还会悠然一笑,那样的隆冬,对于北方,倒是一种享受了。
这样的经历,于这样的季节里,竟让人生出些感受江南初秋的向往了。一些时候,熟悉,可以是习惯了的安详,亦可以是重复着的无聊。北方的四季分明,总是好的,亦是我喜欢的。但“秋尽江南草未凋”和四季如春的魅力,也很是从骨子里便十分诱人的,毕竟是半年见不到绿色的北方,便是物以稀为贵的稀罕,已让人觉出些弥足珍贵来,何况那是“烟柳画桥,风帘翠幕,……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呢。便是如此,让我舍了北方秋季繁忙的喜悦,终还是不忍,毕竟四十多年的陪伴,不只熟悉,还有亲切!
谢绝了所有应酬,其实也不多,只三个。关掉手机,买菜,做饭,看闲书,睡懒觉,发呆,瞎想,散步,开车送儿子上学,再平常不过的日子,却也充实而轻松。
秋分一过,北方的天愈加的短了。很晚的路上,三三两两的农用三轮四轮,慢吞吞地行进着。从地里到早市,我们每天去挑挑捡捡,斤斤计较着的果菜,通常便是这样从农民的手里交到小贩的手上,经小贩加了价后,再流到各自的家里,桌上。除非起得特别早的,象我这样的,便很难真正从农民手里买到菜,自然也不知道那实际的价格,和真正来自“地里”的新鲜,反倒增加了挑三捡四的毛病,却是另一种心境的了。而那些三轮四轮的主人,许多时候是没耐烦讲价的,地里熟透了的,容不得耽搁,毕竟出了手,才算是真正的收成。
照例每年都要存些秋菜的,大葱,土豆,萝卜,白菜首当其冲。记忆中,旧时的冬天,是不曾吃过青菜的。想来那时是没有暖棚的吧,即使有,也都是做了特供的,怎么也摊不到百姓的桌上。何况穷得连学费尚要组织减免,若真吃了青菜,简直便是罪过了。通常便是于过年前个把月时,将些蒜瓣,毛葱什么的埋进花盆,或是串成一圈装在盛了水的盘子里,精心呵护着,盼着,看着,欢喜着,从发芽,到长绿,再长大,直到大年的当天,才忍下心割了,算是增添了一份带了色彩的年味!
为了安度冬春,旧时几乎家家都有个地窖。特别是乡下,因地方宽敞,即使离家里远些,也要选择高些的地方,免得窖挖好了,却被水浸了淹了。有的便是在盖房子时,预先在屋里建好了的。局促些的,也要捡些干爽地儿,挖上二三尺的坑,将些萝卜,土豆埋起来,便是最好的存储了。葱是最好保存的,随便放在房顶,檐下,窗边,一冻了之。至于白菜,除了风干些,冻些,渍成酸菜,最好的保鲜方法,便是存于地窖之中。那时吃到的最新鲜的菜,便大都来自乡下亲戚的地窖里,不只白菜,就连萝卜,土豆,也都还是地窖里的最好吃。
毕竟城市不比乡下了,存过几次白菜,隔几天扒一层,没等吃,已糟蹋差不多了。土豆还好,最多蔫一些,倒不大影响口味。不知道别人怎样,我是一到了冬天,满市场的转,就是不知道想吃,该吃,能吃些什么。前年去了趟山东,车过寿光时,当地的朋友说,这地方因建蔬菜基地,气候已明显变得干燥。据说当地人是不吃大棚产的菜的,这些菜是专门供给北方的。什么原因,却不得而知了。想来那生产的过程,亦是颇费上一番周折的吧。
即使什么都没有,大棚菜依旧是反季节的,除了新鲜的诱人,营养和口味却是很难让人恭维的了。既然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既然一年要有四季轮回的,还是到了什么季节,有什么便吃什么的好。在北方,“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只吃些能越冬的食物,于人,便是一种助力了。虽单调了些,却是身与心,都是愉悦的才好。好在离真正的农村并不远,只要愿意,还是能够吃到来自地窖里的,那些新鲜的萝卜,白菜的。
送儿子上学的路上,儿子说,“其实我不想让你送我,折腾!”心里暖暖的,这便是家人了。子女之于父母,不管多大,即使七老八十了,也还是孩子!不管走多远,家永远是最温暖的大本营,凡是家里能做的,始终都是责无旁贷,不遗余力的。如果不是铁着心,想着锻炼一下孩子的意志,又有哪个父母不是心甘情愿付出而后快的!
“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千里儿不愁。”那是因为“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孩子,总有一天要长大的。我们今天的爱,便是一颗种子,既埋在了心里,早早晚晚是必要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代代相传的!这便是老子的“不言之教”的吧。不管是谁,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夫妻,只要去爱,便好!不求回报,因为我们是亲人!
突然就想起旧时的家了,想念起那时的亲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