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札记】曹雪芹告诉你金陵十二钗美女的命运

(2012-07-13 09:10:16)
标签:

妙玉

金陵十二钗

爱新觉罗

《红楼梦》

薛宝钗

文化

分类: 红楼札记

《金陵十二钗》是名著《红楼梦》的别名,“金陵十二钗”也是《红楼梦》里太虚幻境“薄命司”里记录的南京十二个最优秀的女子。这部巨著借女娲补天的神话为引子,作者曹雪芹以金陵十二钗正册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李纨、秦可卿为主线,描写当时的社会生活、婚丧祭祀制度、服装穿戴、饮食药膳、建筑亭阁、舟车行轿、等等层面。全书中有很多关于佛教、道教、儒家思想的描写与戏谑。

【红楼札记】曹雪芹告诉你金陵十二钗美女的命运
金陵十二钗

 

“金陵十二钗”的命运,本来应该是《红楼梦》的主题,但因后四十的遗失,“金陵十二钗”的命运就很模糊了。好在书中留下了许多可解的姓名谜团,正确理解这些,你就可以知道“金陵十二钗”写的是些什么人。

在“金陵十二钗”中,迎春被虐待致死,惜春出家在破庙,巧姐嫁给了刘姥姥的孙子板儿,秦可卿自杀,探春嫁到了很远的地方,宝钗嫁给了宝玉,黛玉病死了之外,其她人的命运一直被争论不休。甚至连黛玉是怎样病死的,也是人说人异。

关于元春、王熙凤、妙玉等人的命运怎样?还有黛玉是怎样病死的,以及史湘云在书中的命运到底怎么样。

要知道这些人最后的命运,就得弄清楚“金陵十二钗”写的是些什么样的女人。

“金陵十二钗”的命运看上去是一团乱麻。但线头还是有的,只要解开了其中的一个线头,所有人的命运就一目了然了。这根线头,就是解开“金陵十二钗”的谜团。

我们知道,在“金陵十二钗”中,只有一个人的姓氏我们迄今搞不清楚,这个人就是妙玉。《红楼梦》中的一些重要丫头,我们也不难知道她们的姓,比如我们知道鸳鸯姓金,莺儿姓黄,袭人姓花,晴雯姓吴,可是,我们就是不知道排在“金陵十二钗”第六位的妙玉到底姓什么!

妙玉在小说中她的来历是个公主,因此,我们很容易地就知道妙玉姓什么。清朝的皇家血统的姓氏就是“爱新觉罗”,而满语的“爱新觉罗”,就是汉语“金”的意思。满清在入关之前,其国号就叫“后金”,所以书中的妙玉就应该姓“爱新觉罗”,也就是姓金。当然,小说中有一位妙玉这样的公主,并不等于现实中真的有这么一位公主曾经在大观园住过。如果你真的认为,“妙玉”的原型人物就是一位“公主”,那么你就傻得没话说了。因为妙玉的原型,根本就不是“公主”,而是一个很普通的女性。有读者也许会奇怪,一个很普通的女性,作者为什么要把她在书中写成是“公主”呢?这个问题问得好。要知道书中的“公主”妙玉其人的来历,就一定要先知道书中的贾宝玉的来历。而关于书中的贾宝玉的来历,前面我们已经多次分析过了,他就是清朝的太子爱新觉罗胤礽。因此,如果说书中的妙玉是个真的“公主”的话,那她就应该是胤礽的姐妹了,这可能吗?当然不可能。所以,书中的“公主”——妙玉其人的来历,恐怕应该是胤礽身边的某位女性。作者把妙玉的来历很高调地写成是“公主”,是因为妙玉的原型之出家,乃是为了替胤礽守寡。所以,书中的妙玉虽然是个“公主”,而书外的妙玉,却是一个为心爱的男人出家的年轻尼姑。而且,不仅仅是妙玉其人,包括薛宝钗等人,其实也是胤礽身边的女性。小说中写薛宝钗上京参加选秀,然后就没有了下文,其实不是没有下文,而是作者已经告诉了我们,薛宝钗的原型,就是被选秀直接选进太子府的。作者不写薛宝钗落选,正是说明了薛宝钗已经当选。作者只不过不好直接写怡红院就是太子府罢了。

“金陵十二钗”这句话的真实含义,不是指南京,而是指“爱新觉罗家的女人们”。因此“悲金悼玉”的《红楼梦》,“悲”的就是这些爱新觉罗家的“金”,“悼”的就是那些名字有“玉”的人。

所以“金陵十二钗”这句话可以包罗来自全国各地的女人,不管她是南京人、北京人,还是苏州人,只要她们生活在“爱新觉罗家”,她们就都是“爱新觉罗家的女人”;也不管她们是贵为皇妃还是贱为包衣,她们都一样是标标准准、不折不扣的“爱新觉罗家的女人”。因为包衣就是皇帝家的奴隶,也是皇帝的家人。

来自苏州织造府的林黛玉、史湘云和李纨等人,和元迎探惜四姐妹一样,都是“爱新觉罗家的女人”。因为贾府的瓶子,装的就是“爱新觉罗家”的酒。至于书中那个公主身份的神尼妙玉,更是一个“爱新觉罗家的女人”。

《红楼梦》写的就是“金陵十二钗”女人的命运。(刘昌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