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湖南刘昌春
湖南刘昌春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664
  • 关注人气:2,43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汉朝风云】西汉名将韩信被杀疑案的史文揭秘

(2012-05-24 09:28:29)
标签:

韩信

长乐宫

刘邦

吕后

楚汉战争

分类: 史话

韩信(约前231-前196),淮阴(今江苏淮安)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汉初三杰”之一。曾先后为齐王、楚王,后贬为淮阴侯。为汉朝的天下立下赫赫功劳,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

韩信作为一代名将,彪炳史册:公元前204年他用背水一战的策略,以数千兵力击败二十万赵军。公元前202年,他用十面埋伏的计策,逼得项羽在乌江自刎而死……可以说,韩信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但韩信在功成名就之后却未能寿终正寝——在公元前196年,被刘邦的妻子吕后诱杀于长乐宫钟室。难道韩信之死真的是应了那个“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典故?   
【汉朝风云】西汉名将韩信被杀疑案的史文揭秘    
(西汉战神韩信)   
关于韩信之死,史学界不少学者就韩信是谋反被杀、其罪当诛,还是刘邦、吕雉猜忌名将、杀戮功臣的问题展开了讨论。韩信因谋反而被杀的事件,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件疑案,学者之间历来有不同的看法。
一种说法;韩信被杀的真正原因是他蓄意谋反。司马迁、班固、司马光以至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王夫之、清代史学家王鸣盛等人,都认为韩信被杀是罪有应得的。王夫之在《读通鉴论·汉高帝》条中,从韩信鼓吹有功当封。贪功以及破项羽后犹拥有强兵这三点来论证“云梦之俘,未央之斩”是韩信自己造成的恶果。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信自立为假王》条,也认为韩信自立为假王,已种下被杀的祸根。韩信早在楚汉战争量紧要关头时就曾逼刘邦封他为齐王,完全暴露了野心家的中嘴脸。因此,楚汉战争一结束,刘邦就夺了韩信的兵权,并把他徙封为楚王,都于下邳。韩信到楚后,野心不死,巡行所辖县邑,出入阵列兵仗,被人告发。刘邦采用了陈平的调虎离山之计,以出游云梦,会诸侯王于陈为名,乘韩信前来朝会之际,逮捕了他。刘邦念其大功。赦免了他。改封为淮阴侯,使居长安。韩信从此“常称病不朝从”,“日怨望,居常怏怏”。公元前200年,他勾结握有重兵的边将陈豨,再次阴谋叛乱。公元前197年,陈豨在代地叛乱,刘邦率兵亲征。韩信托病随,并乘机派人与陈豨约定,他在长安里应外合。正在这时,他的阴谋也再次被人告发。于是,萧何与吕后设计捕杀了韩信,消除了分裂的危险。
第二种说法,有的学者剖析韩信谋反被杀是一大冤狱。明代散文家归有光、清初诗人冯班。清代考据学家梁玉绳,都有这样的看法。梁玉绳《史记志疑·淮阴侯列传》条说:“信之死冤矣!前贤皆极辨其无反状,大抵出予告变者之诬词,及吕后与相国(萧何)文致之耳。史公依汉廷狱案叙入传中,而其冤自见。”清人郭嵩焘认为, 信“贵贱生死一取资于人,是乃人臣之定分。非能反者”。即是说韩信不可能谋反。近人朱东润也指出:“论者以为疑狱,真伪不可知”。照他们看来,韩信无意背叛刘汉王朝,他的被杀完全是吕雉猜忌名将,杀戮功臣的阴谋。说韩、陈勾结谋反,实是他们枉杀韩信所制造的一种借口。
笔者认为,韩信为吕后与萧何密谋诛杀而死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刘邦杀功臣特别是剪除异姓王,是他为了巩固新王朝而必然采取的政治方针;韩信死于正想乘隙揽权的吕后之手,这也不是偶然的事。当时身为丞相的萧何,却也深受刘邦的猜忌,自身难保。他原是韩信的保荐人,这时候不得不屈于吕后的意旨,诱杀韩信;如果他态度犹豫,就有遭受诛连的危险。
 楚汉之争结束后,功高震主的韩信成了刘邦的一块心病。项羽一死,刘邦马上便夺了韩信的兵权;公元前201年,刘邦又以谋反为名将韩信诱捕。韩信被抓时,仰天长叹,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但刘邦此时并没有杀掉韩信,只是把他贬为淮阴侯。那么韩信到底是因为什么而被杀的呢?  

    根据司马迁《史记》的记载,韩信被杀大概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在汉十一年,就是刘邦当了汉王的第十一年,也即他当了皇帝的第六年——这个时候西汉王朝也不过刚刚建立——发生了一件事情,一个叫陈的起兵造反,他自称“代王”,不是代替的“代”,而是代国之王。代在什么地方呢?是在现在的河北省境内。陈当时有很多军队和人马,手下有很多英雄豪杰——陈这个人是很厉害的,走到哪儿随从他的车辆都有上千辆,很多人拥护他。 

    听到陈反了的消息,刘邦勃然大怒,带领军队御驾亲征,去讨伐陈。这期间,韩信与陈有书信来往。韩信写信给陈说,你只管造反,兄弟我在京城给你做内应。而且他做了准备,准备把监狱里的人放出来,让他们去攻打皇宫——当时留守京城的人是吕后,就说把吕后抓起来杀了。 
    这个事情被人告发了。告发的起因,是韩信手下有一个人犯了错误,被韩信关了起来,准备杀头。这个人的弟弟知道了这个情况,就向吕后通风报信,说韩信准备谋反。

吕后说这个事情怎么办啊?把相国萧何找来商量,萧何就出了一个主意。萧何出了一个什么主意呢?他自己去找韩信,说前方传来了捷报,咱们皇上打了胜仗,现在群臣都要到皇宫里去祝贺。 

    我们知道那个时候的通信是不发达、不方便的,前方有什么战事,韩信并不知道;那么萧何一说,韩信就相信了。但是韩信不去,韩信说,你看我一直在生病——因为前一段时间韩信闹情绪,一直装病不上朝——我连朝都不上的人,怎么能去呢?萧何说:“虽疾强入贺。”意思是,你虽然有病,但还是勉为其难去一趟吧;这么大的事情,大家都去祝贺,你不祝贺不好嘛!韩信觉得实在是推托不过,就勉勉强强进宫了,来到长乐宫。 

    当时汉王朝的主要宫殿有两座:一座叫未央宫,是皇帝住的;一座是长乐宫,是皇后住的。因为这期间是吕后在主政,所以韩信来到长乐宫。长乐宫两边早就埋伏好了,韩信一进来,很多壮士一拥而上,把韩信捆了起来。吕后没有请示也没有汇报,也来不及了,当机立断,先斩后奏,把韩信杀了——斩之于长乐钟室,就是在长乐宫里面一个放编钟的房子里把韩信杀了;而且立即下令逮捕韩信的家人——“夷信三族”,就是将韩信父族、母族、妻族三族的人全部杀光。 

    公元前196年,一个为大汉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的韩信就这样被杀了。可以说,韩信之死不完全是因为功高盖主,不完全是因为“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因为他说这个话的时候,刘邦并没有杀他;而是因为他参与了一个谋反大案,被吕后所杀。

那么,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西汉历史上的这一件疑案呢?笔者认为要联系当时西汉建立之初的时代背景来看。
公元前206年至前202年楚汉战争的过程中,刘邦身边共有7人取得王爵,建立了半独立的王国。这些强大的异姓王的存在,对于汉封建国家的统一政权是严重的威胁。刘邦当初封他们为王,原是不得巳的权宜之计。他在做皇帝以后的第六个月,就借口诸王谋反,开始一个一个地收拾他们。对于韩信,刘邦既佩服他那“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军事才能,自称“不如”,同时又对他这种才能极不放心,一向“畏恶其能”。自然不会放过。从国家要统一的观点来看,汉初如果不剪除异姓王,战祸就不会消除,人们就不可能休养生息。所以刘邦杀功臣,尽管有“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味道,客观上却是符合人民利益的。然而,韩信谋反的罪名出于莫须有,刘邦也并没有立即杀掉韩信的意思。而吕后偏偏趁刘邦出兵讨伐陈豨的机会,迫不及待地设下圈套把韩信骗进未央宫,绑到钟室偷偷斩首,而且诛灭三族,则是为自己以后篡权扫除一大障碍。谋反云云,实是吕后的一个借口而已。这就是韩信被杀的真正原因。(文/刘昌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