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http://www.iloulive.com/msnblog/make.jpgMargiela" TITLE="东方有个Martin Margiela" />
法国版《VOGUE》三月号上做了整整两页关于马可(Ma
Ke)在巴黎时装周亮相的报道,毫不吝啬赞美之词,其中写道:“我们很幸运地不必远赴中国,就可以在Joyce画廊欣赏到艺术家马可的服装雕塑作品。”版面中刊登了一张马可的相片,她的脸被藏在绿色的树叶之中,手上拿着一片黄色的枯叶,图片虽然不大,但很容易让读者留恋与回味。这次静态的展览,是一种无声的爆炸,简直可以用“轰动”来形容,带给欧洲各大媒体的思考恐怕只有一个:中国竟然有这号人物。
在我眼里,马可就是中国的Martin Margiela,东方世界里的Martin
Margiela,这并非说她故意效仿,而是不经意的巧合,从思维模式到设计概念,从出版的书籍装订到不露脸接受采访...种种因素,“低调”、“解构”、“空间”这些泛滥的形容词已不足以来描述她,最贴切的形容,恐怕只有这种方式。马克在巴黎时装周上展出的品牌并非EXCEPTION(例外),而是被她称之为第二个孩子的wuyong(无用),都是带有思考性质的时装雕塑作品,模特们被化妆成假人,至于为什么不用走秀的形式亮相巴黎,马可在接受《Le
Monde2》采访给出了回答:“在巴黎,我不会用走秀的形式来展示我的作品,我觉得那种感觉很糟糕。”
《时装周报》的朋友告诉我,他看到网上关于wuyong在巴黎亮相的报道,给震到了,连忙打电话给马可,最终得到的回答是,她越来越不想做设计了,这难道和wuyong有关系吗?只能留下我们思考了。
当然,我不得不提另外一个名字:王一扬。作为我曾经的老师,我很难找到准确的词来形容他,最后,只能像描述马可一样,用Hussein
Chalayan来形容。他不会刻意地去躲避媒体的采访,但他懂得正确的选择媒体;他不会惜字如金,反而会推心置腹地为学生讲课,生动,实用,他任教的课座率永远是最高的;他的设计源于自己对时装的理解,虽然有很多人置疑他的设计抄袭了Yohji
Yamamoto借鉴了Haider
Ackerman,这是一种诽谤。无论是ZUCZUG还是茶缸,倡导的概念与形式都是行业中的先驱,如与欧洲的前卫设计师品牌有所雷同,纯属巧合,毕竟英雄们所见都会略同。
事实上,马可和王一扬,就是大师,绝对可以蜚声国际,就看他们何时愿意出手了,他们的能力早就超越了那些之前被吹捧的“第一个走向国际的中国时装设计师”。身价近3亿人民币的马可,这次出手,在巴黎花上个几百万美金,真是小菜一碟,那么王一扬呢?我以前《Madame
Figaro》的同事还曾有意自己出钱代理ZUCZUG在巴黎的经营,她说一定会有很多法国女人喜欢。这真是迟早的事了。
不用再一味地羡慕日本有Yohji Yamamoto,有Issey
Miyake,该是时候膜拜我们自己的大师了,他们牛成大逼被欧美人瞻仰,就在我们有生之年。
前一篇:早春,共和
后一篇:Purple Fashion